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大清公主 > 第30章 亲政与大婚(三)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30章  亲政与大婚(三)

    顺治做了七年多提线木偶的儿皇帝,每天为了帝位的朝不保夕与有名无实而忧虑隐忍,如今终于可以名正言顺,扬眉吐气,不能不觉着得意。他最初以为多尔衮的死会让母亲万般伤心,为了安慰太后,也为了安抚群臣,他做尽表面功夫,厚葬多尔衮,并追尊为义皇帝。

    多尔衮,穷其一生都在为了帝位而拼搏,出生入死,戎马倥偬,却永远功亏一篑,直到死后才终于得到一个"义皇帝"的称号--所谓"义",便是以假乱真,滥竽充数,是次货,赝品,揭过的古画。如果他泉下有知,终究还是不能瞑目的吧?

    但是后来顺治发现,母后对这些事好像并不关心,关于多尔衮的身后荣辱完全不在她的介意中。即使他有意在她面前透露大臣们举报多尔衮有谋反动意,上奏要将多尔衮削爵定罪,她也不加褒贬,只淡淡地说:"皇上拿主意吧,一切看着办好了。"又说了些为君治国的大道理,道是"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鸿图;下能兢兢业业,经国理民,斯可为天下主。民者国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位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勿作奢靡,务图远大……"诸如此类的话。

    顺治唯唯诺诺,请了安慢慢退出。至此,他知道自己终于可以发泄儿皇帝时代的所有不满,随心所欲地行使一个帝王的权力。他开始大力搜集有关多尔衮谋反的证据和蛛丝马迹,不住暗示并鼓励举报的大臣和亲王。

    皇宫里的政治从来都是跟红顶白。要是皇上不爱红,再新鲜的血都闪着蓝光;只要皇上喜欢白,黑木都可以洗成棉花。既然顺治亲自动手搜集谋反证据,那还不容易,别说多尔衮平日里作威作福锋芒毕露早就以太上皇自居,就算他本来中庸谨慎圆滑如鸡蛋也一样可以从蛋里找出大象骨头来。

    压抑已久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第一个发难了,咬住多尔衮逼死豪格、强娶福晋这一宗旧案,突施重手,上疏云:"查多尔衮将肃亲王无因戕害,收其一妃,又以一妃私与其兄英亲王阿济格。此罪尚云较小,何罪为大?"议政大臣苏克萨哈、詹贷、穆济伦原本都是多尔衮的近侍,此时却纷纷跳出来投告多尔衮私备御用服饰、又欲偕两旗移驻永平府,并与何洛会、罗什、博尔惠、吴拜、苏拜等密谋定议等事。

    顺治对于多尔衮强娶母后一事耿耿于怀久矣,却碍于朝廷曾以自己的口吻颁下诏书而不便发作,现在得了肃亲王福晋这个题目,又有了苏克萨哈等人的举报,正可尽泄胸中积恨,遂下旨搜查睿亲王府,并重惩英亲王阿济格。

    于是,睿亲王府里私藏的龙袍被搜出,四方联合动意称皇的密谋被揭发,所有参与谋反的亲信同党被举报,一时间朝廷里阴风苦雨,人人自危,小皇帝在大赦天下的同时也大开杀戒,给所有的文臣武将一记极为震撼的下马威,让天下臣民在数日之内清醒地意识到并牢牢记住了--真正的顺治王朝开始了,当今天下,属于九阿哥福临!

    多尔衮生前战功无数,兼有入关定鼎之勋,位极人臣。然而一旦人亡势亡,所有的光辉包括死后享之未暖的哀荣尽被收回,家人与财产被籍没,亲臣近戚被定罪刑讯以至流放杀头,昭示海外的告示上明明白白罗列着他"逆天专政"、"擅娶朝鲜国王族女"、"亲赴喀尔喀处,求取有夫之妇"及"营建亲信私宅、糜费帑金数百万"诸项万死莫赎的逆谋大罪,以证明他的死不足惜。

    这之后,少年天子雷厉风行,在为肃亲王豪格平反、增注其军功于册的同时,且擢封其子富寿为和硕显亲王;另外,曾被多尔衮处分的遏必隆、希尔良、希福、祖泽润、雅赖、纳穆海、噶达浑、敦拜、觉善、马喇希、法喀等也都各复世职,还其家产;又命各地为打猎放鹰往来下营而圈占的民地,都退回原主;命兵部整顿驿政、军纪;定袭职例,定诸王、文武诸臣陪祭、扈从、接驾、送驾仪注,定元旦、冬至、皇太后诞辰、皇后诞辰之礼仪;定各直省乡试差员例,定行军律,定有功汉人世袭武职,定八旗科举例……

    多尔衮的时代,彻底地过去了,而且,再无翻身之日。福临的时代,迅猛地来临了,并将锦上添花地,在登基大典不久,更要举行一次婚礼大典。

    大婚,对于少年天子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着与亲政同样重大的意义,因为这代表着当朝天子已经长大成人,不再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而是一个正经八百的男人了,从此将告别垂帘听政的时代,拥有独力的人格与人生。

    亲事是多尔衮在世时便已择定了的,遵循着满蒙联合的基本国策,大清的后冠,注定是属于蒙古草原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女儿。太宗皇太极后妃十四人,其中蒙古族占了七个,而且五宫之中,有三位都是博尔济吉特氏,即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和庄妃大玉儿,其中哲哲是姑姑,而海兰珠和大玉儿则是亲姐妹。

    福临继承了帝位,娶蒙古格格为后的传统自然也要一并继承。可是,他还没有找到他心目中那个美丽聪慧的神秘汉人小姑娘。六岁时,他曾经亲口许诺过将来要立那个小姑娘为后的,在没找到她之前,他真不愿意随便找一个没见过面的蒙古格格举行大婚。况且,这场婚事是多尔衮替他择定的,是多尔衮生前诸罪的余孽未尽,如今多尔衮已经被锉骨扬灰了,可是他所钦定的新皇后却仍会乘他余威大摇大摆地进驻皇城,成为后宫之母。这是令福临觉得最难以忍受的。

    然而,皇帝的大婚非为家事,乃是国策,关乎民族大业,国家兴亡的。大清初立,北疆之固全赖蒙古,满蒙联姻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突显。立谁为后、何时大婚、婚宴礼仪、皇后仪仗、以至婚后住在哪里,都已经由礼部商议妥当,自始至终,不由福临做主。他的任务,只是到时候出席充任新郎一职而已。

    这宗意义非凡的婚典的第一个步骤,是在位育宫举办家宴,迎接远道而来的卓礼克图亲王,也就是太后大玉儿的亲哥哥吴克善。当年是吴克善贝勒送妹妹博尔济吉特大玉儿到盛京,嫁与皇太极为妃的;现在,又是吴克善亲王送自己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慧敏来到北京,嫁与当朝皇帝顺治为后。

    当年的少年贝勒如今已经成为满面风霜的老亲王,可是性格同二十五年前一点没变,见到大玉儿时,仍然当她是那个乖巧伶俐的小妹妹,泪眼花花地说:"我把敏儿交给你了,以后,你好好教导她吧。"

    大玉儿看着侄女儿,那懵懂天真的十三岁的慧敏格格,仿佛看到二十五年前的自己。当年哲哲皇后用一纸家书将十二岁的侄女大玉儿召进盛京,如今她又用一纸家书将十三岁的侄女慧敏召来北京。历史的重复乃是为了发展,为了延续,为了子孙万代的繁荣昌盛。如果时间可以重来,她只是一个普通牧民的儿女,可以敖包相会,那么,她愿意那个人是多尔衮。她会和多尔衮在十五的月下情歌对唱,缱绻终宵。满头珠翠,锦衣玉食的日子,她已经过得很厌倦。如果可以选择,也许她更愿意轻裘宝马,纵辔辽东。那已经远离了的科尔沁草原呀,珍藏着她博尔济吉特氏的少年梦;那弯弓射雕的马背上,曾经载着她与多尔衮两情相悦的往事。

    这么快,这么快这一切就消失了。她得到了天下,得到了无上荣华,可是,她却失去一切她所爱的--皇太极死了,多尔衮死了,姑姑哲哲也死了,现在,连惟一的知己长平公主都死了。大玉儿就像当年初进宫时一样孤独,甚至,比那时更加凄惶。因为十二岁的大玉儿至少还抱有对将来的期待,对爱情的渴望;而如今年近不惑的大玉儿已经应有尽有,也便无可恋栈。

    然而,历史却并不肯在这个时候结束,新的故事总会开始,新的人物总要来到。只是,清宫里所有的故事,都好像是片段重演,只换角色,不换情节。连吴克善也说:"玉儿,你当年进京的时候,也是这么大年纪,也是我送的亲,一转眼,二三十年过去了,我老了,你可还是这么着。"

    大玉儿笑道:"哥哥说哪里话?哥哥怎么算老?当年我嫁到盛京的时候,先皇三十四岁,也就和哥哥现在差不多少。敏儿可比我强多了,一入宫就立为皇后,又和皇上年龄相当,品貌匹配,是真正的天赐良缘。她不会像我当年那么苦的。"吴克善也笑道:"愿如太后吉言。咱们科尔沁博尔济吉特家族,可是专门出皇后的家族啊,满蒙世代姻好,博尔济吉特的族徽会永留青史的。"

    参加宴会的都是些王公近臣,纷纷举杯道贺,说些恭喜同喜的吉祥话儿。惟独大婚的主角顺治却一直郁郁寡合,只略吃了两杯酒便推说头昏,要出去走走。太后不悦道:"你舅舅难得来一趟,你陪他多喝两杯,急着走做什么?"福临勉强笑道:"舅舅不会怪我的。"说罢转身便走。

    吴克善觉得不安,望着皇上女婿的背影满脸茫然,诸王公大臣也都忽然静寂,惟有范文程笑道:"皇上虽然治国有方,可毕竟还年未弱冠,说起婚事,到底不好意思。"诸臣想到皇上也会害羞,都不禁哄笑起来,吴克善这才释然,仍与诸王推杯换盏,尽兴而欢。

    顺治独自出了位育宫,一言不发,只顾低头匆匆行走,吴良辅紧随在后,不知道皇上要去哪儿,也不敢问,一直走到御马监,看他上了马,自己便也牵了一匹骑上去,无奈马术不精,方出门已经被皇上甩得老远,只怕皇上大婚前夕别再闹一回失踪,自己这项上人头可就不保,直吓得魂飞魄散,幸好在宣武门前却见皇上已经勒住了马头,踌躇遥望,似乎举棋不定。

    吴良辅这才确定皇上只是心中烦闷,想要到处走走,却不知道要去哪里,便凑上前去,献计说:"汤玛法的教堂就在附近,皇上不如去那儿坐坐?"

    福临想一想,摇头说:"不好。这个人阴一套阳一套,只会拍太后马屁,同他说话,不出三天就要吹到太后耳朵里去,不是给自己找不清净?"

    吴良辅念及许久不见阿琴,便又怂恿说:"要不去公主坟转转?公主的祭日也快到了,尽尽心意也好。"

    福临说:"也好。"方调转马头,却又打住,说,"我一身酒气,如此去到对公主甚是不恭。还是隔天专门备了香烛茶水再祭吧。"

    吴良辅只得又想了一回,道:"那么便去吴世子的行府里坐坐可好?也就在附近不远。"

    福临这方脸有喜色,说:"甚好,好久没有见他,这便去看看他吧。"

    转眼来到绒线胡同吴应熊府上,应熊自是吓了一跳,连忙接了驾,请入内阁入座,跪下行迎见礼。福临拉住说:"我是当朋友串门儿的,又不在宫里朝上,行什么君臣大礼?"因看到四周堆着许多行李家具,十分诧异,问,"你莫不是要搬家?"

    吴应熊道:"才接到父亲家书,说是近日进京,所以提前为他老人家收拾寝具。再者我自己也要准备行囊,所以一并收拾起来。"

    顺治想了一想,笑道:"正是,你不提,我差点忘了。提前告诉你个喜信儿:平西王这次来京,是来接受金册金印赐封的,此后另有重用。我提前跟你道喜了。"又问,"你自己的行囊?你要出远门儿吗?"

    按理皇上既然说了"道喜",吴应熊便该跪下说"谢恩"才是,然而他明知父亲所有荣耀,都是从这降清卖明中而来,"平西王"三个字好比耻辱柱,一横一竖地记录着父亲发国难财的斑斑劣迹,官做得越大,耻辱也就越重,更有何喜可言?父亲这些年来南征北战,不是歼灭南明余党,就是围剿义军残部,总之是为了满人打汉人,自己此次随父从军,难道也要与父亲一起并肩作战,与汉人为敌吗?因不愿就这个话题谈下去,只道:"臣也给皇上道喜了。普通人家讲究三十而立,成家、立业,是人生两件大事。皇上年未弱冠,已经在一年内既亲政又大婚,可谓双喜临门,把平常人一辈子的心愿都完成了。此后国泰民安,四海升平,建立不世基业,那是指日可待。而皇上政务繁忙,日理万机,不再上书堂,自然也不需要伴读郎了,因此只等皇上大婚后,臣便要告辞离京,浪迹天涯去。"

    顺治苦着脸说:"你就好了,可以满天下到处走,去找你那位明姑娘,可是我……唉,你是知道我心思的,我才不要娶那个蒙古公主,她是多尔衮选定的人,倒要朕来喝这杯苦酒。这可真是,不该来的来了,不该走的倒走了。"

    这是皇上家务事,何况愿不愿意都非娶不可,吴应熊自然更加不好接口,只得笑道:"应该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皇上大婚后琴瑟和谐,后宫粉黛三千,不久儿孙绕膝,还怕不热闹吗?"

    君臣二人酬酢应和,都把真心藏起,虚情寒暄,把些迷云烟雾来遮住自己的本心,只说些现成的客套话儿。在吴应熊是觉得福临已经亲政,是高高在上的当朝天子,再不能同以前那般言语无忌了;在顺治则是觉得吴应熊远行在即,一心只盼自己大婚好放他早早离宫,再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便有些郁郁不乐。

    两个人影子还未分开,心却已经先走得远了。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0_10739/c356325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