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动漫 > 九郎资料集 > 002 道家真人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德及微命的道家真人

    从秦汉到明清的二千余年之中,道家、道教史上有许多致力于维护生态、保护环境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普遍慈悲为怀,以拯救万物生命为己任,道德高尚,修持精深,故被世人目之为神仙,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下面介绍一些代表人物。?

    祝鸡翁,秦时洛人。据《列仙传》记载,他在尸乡北山下养鸡育种长达百余年,规模颇大,种鸡有千余头,任其自由地在山中生息,“暮栖树上”,每一头鸡皆有名字,“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后来祝鸡翁又去吴地,作养鱼池,饲养各种各样的鱼类。鱼池傍的吴山上,又有白鹤、孔雀等珍稀动物,“常止其傍”。看来这位祝鸡翁对于鸡禽鱼虫非常热爱,正是为了保护、殖育这些动物,他才奔波各地,建立养殖保护区。他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商业上的利润,因为他“卖鸡及子,得千余万,辄置钱去之”。这种与物致化的精神,深得时人称赞:“人禽虽殊,道固相关。祝翁傍通,牧鸡寄欢。育鳞道洽,洒鸡树端。物之致化,施而不刊。”

    李奚子,据载为晋代东平太守李忠的祖母。《墉城集仙录》曰:其心性善良慈悯,多行善助人,兼及动物,以阴德为事。“每兴一志,务于救人,大雪寒冻,积稻及谷于园庭,恐禽鸟饿死,其用心如此。”故人们谓其得道成仙,“而居华阳洞宫中也”。?

    董奉,字君异。三国时侯官人。《神仙传》称其精医学养生之道,后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报报酬,“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这种奇特的方法,使得庐山增添了一大片森林,为老虎、珍禽等动物提供一处安养生息的天地,真可谓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一大功绩。不仅如此,董奉还在林中设立仓库,时人欲买杏时,可将谷物放在仓中,自往取其相同价值的杏子,“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这样一来,又帮助了许多贫困无助的人。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动了历代的民众,道教将其列为神仙,后世每以“杏林春暖”赞誉道教医家的崇高医德人品。?

    郑思远,东晋时著名高道。据《洞仙传》载,郑思远隐居庐江马迹山,慈爱济物,仁及鸟兽,所住山中有老虎生二子,“山下人格得虎母,虎父惊逸,虎子未能得食。思远见之,将还山舍养饲,虎父寻还,依思远”,从此三虎相伴郑氏,形影不离。后人对于这种善待动物、仁及鸟兽的行为大加赞扬:“《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思远可谓上善者也。至于养道林泉,仁及鸟兽……可谓道之高,德之厚,上善之感也。”

    陆法和为北齐隐士,他隐于江陵百里洲,其衣食居处如同苦修行者。或谓出自嵩高,遍游名山,即入荆州。他随缘劝化,或显神迹,或示因果,规劝人们爱护动物,切尔滥杀无辜。据《北齐书?陆法和传》记录,他曾在襄阳城北大树下,令弟子掘之得一巨龟,身长尺半,法和谓此龟已有数百岁,放其归山。“龟乃入草”。有人戏截蛇头,来诣法和。法和说:“汝何意杀蛇?”因指出以示之,“弟子乃见蛇头齿乍裆而不落。法和使忏悔,为蛇作功德”。陆法和飘泊江湖,所泊之外,“必于峰侧结表云:此处放生。渔者皆无所得。才有少获,辄有大风雷,船人惧而放之,风雨乃定。晚虽将兵,仍禁诸军渔捕,有窃违者,中夜猛兽必来欲吃之,或亡其船缆。”这些记载虽颇神奇,但陆法和苦心劝化、保护动物的善行是值得嘉许的。? 李元基,为唐代道士。据《南昌郡志》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年)降居建昌葛山,精通道术,以符水丹药救人无数,且仁及禽兽,凡遇动物有急有难,务必拯救,“探虎骨,针鹊影,活鱼鳖,甚众。”与动物亲善相处,有人“见元基跨青鹿如飞”。?

    太白老人,为唐代隐士,隐居陕西褒中太白庙。唐玄宗开元初(713年),有百余名巴人入褒中随山伐木,到太白庙前,见有松树百余株,各大数十围。巴人大喜,伐之已倒十余株。有老人戴帽柱杖而至,劝阻巴人说:这些都是神树,不能砍伐,必须停止。巴人不听仍伐。老人说:若再不止,汝当俱死无益。巴人仍不觉悟。“老人乃登山呼斑子,倏尔有虎数百头相继而至”,伤其恶人而将松林护下。世人传说,这位老人就是太白神。?

    孙思邈,他不仅是一位大医学家,亦是一位保护动物的仁者。《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九载:“常蕴仁慈,凡所举动,务行阴德,济物为功。”一次偶出路行,见牧牛童子捉杀一条小蛇,小蛇已受伤出血,“思邈求其童,脱衣赎而救之,以药封裹,放于草内”。类此的救护事迹甚多,后人评论说:“小蛇之伤,昆虫之微尔,思邈以药封而放之,其德及昆虫,非人可及。至于龙宫之报,感灵异之若此。《道德经》曰: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孙思邈以之。”?

    边洞玄,唐开元时幽州女道士。据《墉城集仙录》记载:“幼而高洁敏慧,仁慈好善,见微物之命有危急者,必俯而救之,救之未获间,忘其饥渴。每霜雪凝冱,鸟雀饥栖,必求米谷粒食以散喂之。岁月既深,鸟雀望而识之,或飞鸣前导,或翔舞后随。”后至成年不嫁,入观修道,多贮五谷之类,“每朝于**散米谷以饷禽鸟”。倘遇岁饥,又分所贮米麦以济贫者。如此行善积德,始终不懈,“三十年积聚五谷,饷饲禽虫”。以至道成功圆,传说飞升成仙。?

    黄灵微,唐代著名女冠。《墉城集仙录》谓其年八十而有少容,貌如婴孺,道行高洁,世人号为“花姑”。自唐初来往江浙名山灵洞,常有异鸟灵兽随伴。“有野象中箭来投花姑,姑为拔之,其后每斋前则衔莲藕以前。”

    韩西华,亦为一名热爱生命、保护动植物的志愿者。《墉城集仙录》说:“韩西华,不知何许人也。慈爱于物,常行阴功,至于蛸翘微命,皆爱而护之。学道得仙,今在嵩山洞天之中。”?

    王柯,字仙柯,四川青城横源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九曰:“形状异常,幼颖异拔,俗家巨富,不以经意,长则仁慈好善,见老弱穷困者,恻然衰之,形于颜色,周急施惠。每大雪时,施粒食以济禽鸟。”如此善待万物,道备功满,相传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年)飞升成仙。?

    马维藩,字介夫,号静元。明万历间安肃人。初为儒生,后遇异人授以方外之传,遂觉悟而入道。《保安府志》说:“维藩素慈祥,乐接引,于芽甲草木、含息蠢动之微,皆不欲伤之。与乡人言惟种阴德、存天理外,无长语。乡人皆敬信之。”?

    总结以上所述,可见道家、道教中人在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植物、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始终一贯地身体力行。这种优良传统非常可贵,应该总结、继承并发扬光大,使之加入当代世界环境保护运动,成为绿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门派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      【字体: 】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道教门派: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仙道源流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      【字体: 】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想让大家看看中国至今真正的仙道传说来源。故此将此篇奉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远古之事无文字记录,故所有文明惟赖口耳相传,在口耳相传之中,难免岁深月久而失真,神仙之道亦不能免。

    有文献记载之后,对于古老之传说,当然可能引用,虽无可考证之史实,亦不妨列为参考。

    在传说与事实之间,争议性颇多的,便是神仙道术之渊源。依《庄子。在宥篇》所记,仙道实渊源于广成子。

    昔黄帝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于是往见之。由于见面之时,表明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人民;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引来广成子一顿责难,斥之曰:“汝所欲问者,不过是物之质;汝所欲官者,则为物之残。自汝之治天下,云气不待簇便下雨,草木不待枯辄零落,何足以语至道?”于是黄帝辞别,捐天下,筑特室,以白茅为席。闲居三月,复见广成子,不敢问治天下之术,转问修身之道。广成子乃告之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又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后再曰:“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而形未尝衰。”

    以上一段话,乃广成子告诉黄帝修身之理论与方法,在所有的资料中,可称最早且最中肯之叙述。

    其次为老子,史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语孔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朽矣,独其言在耳。”推敲这句话之涵义,是否人与骨可以不朽?又如何可以不朽呢?孔子见老子后归来,三日不谈,弟子问之,孔子乃赞老子其犹龙乎?

    老子本为周之守藏史,所阅之书,当极其丰富。后见周室已衰,于是西出函关,关尹子强留,乃为之著书,留下五千言而去。

    老子五千言,凝聚了前人智慧经验之结晶,出之以简练之语句,包括人生思想、治国理念、修身方法及处世态度。所言之道,曰希曰夷曰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验之于人体,则恍惚中有物,杳冥中有精。所作之功夫,要在虚极静笃以观其复,即归根复命也。

    继老子之后,庄子以生花妙笔,写出内篇七章,意谓欲作逍遥之游,须知齐物之论,得养生之主,以处人间之世。若能忘形忘情,是为德充之符,具体修养之要,唯在一“忘”字,忘之又忘,三七九日,方能朝澈见独,而不死不生,然后撄宁。其忘之阶次,初则忘仁义,再则忘礼乐,终则坐忘,是为大宗师矣。

    最后则谓应帝王之道,唯善藏而已,如神巫季咸,初见壶子之杜德机,便断之活不过数旬;再见壶子之善者机,神巫断之病可瘳;三见壶子之太冲莫朕衡气机,便无法可相;最后又见壶子之示以未始出吾宗,虚与委蛇,神巫便逃走,此即是壶子之善藏也。

    关尹子之《文始真经》一向被视为伪书,与《列子》相同,故二书虽有其可信者在,亦有其不可信者在。

    可信者其理也,如《四符篇》云:

    “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譬如万水可合为一水;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譬如万火可合为一火;以我之魄合天地万物之魄,譬如金之为物,可合异金而镕之为一金;以我之魂合天地万物之魂,譬如木之为物,可接异木而生之为一木,则天地万物皆吾精吾神吾魄吾魂。”

    此一段即后世玄门所盛称文始派丹法之最高指导原则。

    至其不可信者,其文也,如《五鉴篇》云:“善去识者,变识为智。”

    此不应出现于春秋之际。

    又《八筹篇》云:“婴儿姹女,金楼绛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

    此乃后世玄门之隐语,春秋战国时代尚无此言也。

    至于张道陵本为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谓:此无益于年命。于是转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然家贫,无力合药,闻蜀人纯厚,又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鹄鸣山,自称遇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遂能行符治病。

    后奉太上之命,入青城山战伏群鬼,因杀戮过重而受责。于是太上告之可勤行修谢廿八宿、廿四气、阴阳本命主者,罪灭黑簿,名升紫清。张道陵乃筑坛醮太阳太阴,遇三元八节则修斋设醮,转经燃灯,忏谢日月星辰,天地阴阳,自己九玄七祖所犯之罪。

    张道陵乃正一派创始人,流传不少神话故事,虽涉荒唐,然其教化人心,正与孔夫子仿佛,唯孔学则盛行于社会上阶层,张之教则流行于社会下阶层耳。

    魏伯阳于神仙史上,最为可信,其《周易参同契》系亲自执笔而成书,唐宋以来,皆公推为栽接圣典,唯葛洪却称:“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矣”。

    考葛洪所著《抱朴子内外篇》一书,其内篇所言皆是外丹炉火之事,彼亦自称于房中实未尽其术,既然未尽房中之术,当然更不可能晓得栽接之法。抱朴子之师郑思远、从祖葛玄皆走外丹路线,宜其于阴阳二品丹法有所不知也。

    不过魏伯阳之师阴长生,阴之师马鸣生,皆是外丹作家,因此魏氏很可能通于炉火之术,故《神仙传》所说魏与弟子服神丹之事,亦有凭可据矣。

    陶宏景有‘山中宰相’之称,深慕葛稚川之行迳,于是修道学医,亦唯葛稚川马首是瞻。所著有《真灵位业图》《名医别录》诸书。

    司马承祯字子微,号白云子,博学能文,精于篆隶,别为一体,号为“金翦刀书”,著作有《坐忘论》。

    谢自然为司马承祯之徒,自幼入道,初为司马所不欲传,于是别去,东游蓬莱寻师,遇道士语之:“蓬莱隔弱水,此去三十万里,非舟楫可行,唯飞仙可到,天台司马承祯,身居赤城,名在丹台,乃良师也。‘于是复返天台,以告承祯,并谢前过。承祯乃择日升坛,传授上清法,再归西蜀,修道成功。唐贞元年间,白日飞升,韩愈有诗纪之。

    廿四孝之吴猛,曾得丁义神方,善于行符咒水,许旌阳旧曾从学,后许又得谌母元君之丹术秘传《铜符铁券》,吴乃反师许。之后,许作《石函记》,吴注《铜符铁券》为《直指函文》,两书虽传世已久,能临炉实验之人,恐已举国无觅处矣。许旌阳既炼天元神丹,又精于三五飞步及咒水之术,创净明忠孝之教,后来据说拔宅飞升。

    魏华存所传《黄庭经》为内景,王右军所书《黄庭经》为外景,此两部书,在当时为修道学仙之重要典籍,所言为清净丹法,可惜太多术语,以致晦涩不清,目前已少人从事研习。李涵虚有《黄庭内外景经注》内容颇有可观,陈撄宁更撮其要义成《黄庭经讲义》,读之,可省却不少时间。

    钟离权乃家喻户晓之神仙,其身世亦难考核,可信者,厥为唐时人,得王玄甫之传,而白玉蟾则谓得李亚刀圭火符之术,著有《破迷正道歌》。

    吕纯阳亦为唐人,为钟离权之徒弟,年代在谢自然飞升之后,遇钟时,历经十试,后为钟携往终南山鹤岭洞天学道,著作有《百字碑》、《鼎器歌》、《真经歌》、《采金歌》、《敲爻歌》、《百句章》、《窑头坯歌》、《黄鹤楼赋》等,吕纯阳于玄门中,咸称“吕祖”,后世所流传道家五 ,皆渊源于吕,吕本身实为栽接清净之集大成者。

    刘海蟾五代时为燕相,经钟吕以叠卵暗示宰相之危,于是离家学道,有“抛除火宅三千口,屏弃门兵百万家”之句。 陈希夷为有宋一代奇人,传闻宋太祖未为帝时,曾与陈希夷对奕华山,输却希夷棋一盘,曾得麻衣传授相法,吕纯阳、刘海蟾游华山时,亦授以丹诀;又从何昌一学锁鼻术,神仙李八百、鹿皮处士皆曾造访。传奇之身世、渊博之学养,得少阳文始之丹诀,高蹈远隐之风仪,实为南北两宗之外,高踞中 之源头,开启邵康节、周濂溪之学术,创揭贾得升、张三丰之仙风,独树锁鼻蛰龙之睡功,更是紫微斗数之始祖,学究天人,伟哉希夷。

    张紫阳自称于西蜀天回寺,遇异人传授丹诀,只因王冲熙之言云:“举世无人能晓,唯张平叔知之‘,陆彦孚依此遂断为张氏亦得刘海蟾之传。盖王冲熙曾得刘之传授也;然亦有人谓为青城丈人,不知谁是。据《悟真篇》诗谓:”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则西华即华岳,《指玄篇》为希夷之作,然则此真人,岂非陈希夷乎?然即托言梦谒,则当非事实矣。

    邵康节乃北宋理学家,著有《击壤集》、《渔樵问答》、《皇极经世》等书,邵氏之学乃先天之学,即心学也,继伏羲、文王之先后天卦后,发明六十四卦圆图、方图、横图,创立元会运世之说;且精于占验,据说梅花易数即是创自于他。他不但有学,抑且有术,朱子极为推崇,《击壤集》所载诸诗,咸为见道之言,非世间学术可比。

    石杏林因曾为张紫阳脱缰解锁,感动张紫阳传予丹诀,著有《还源篇》,有人以为杏林春满之事,源自于此,实为错误,盖事出三国董奉也(见《神仙传》)。

    薛道光原为僧人,因遇石杏林传授丹法而还俗。盖南宗丹诀非有巨室外护,易生毁谤,于是依张环卫之护法而道成,著有《复命篇》。

    陈泥丸为广东惠州人,以盘栊箍桶为业。初得薛道光传授丹诀,后又于海南黎姆山遇神人辛忠义,谓虽得薛之刀圭火符之术,但能自济,不能济世,未免可惜,于是授陈雷法,他日陈即以雷法驱狐捉鬼,治病救人,常以符水撮土为丸,服之即愈,故时人呼为“陈泥丸”云。

    白玉蟾为仙家才子,腹笋渊博,学术精深,丹法雷诀得自陈泥丸,其题张紫阳像赞云:“空余悟真篇,带些铅汞气。”可见其颇不满张紫阳大量运用龙虎铅汞之术语,不过张终究是其祖师,只好含蓄批评,不带荆刺。

    王重阳为南宋人,四十八岁始遇二仙于甘河桥上,观二仙眉宇相类,具烟霞态度、霄汉精神,于是趋前求教,密受真诀,遂归刘蒋,自构一庵,名曰“活死人墓”,立纸牌曰“王害风灵位”;又遇海蟾翁饮以甘河水,道成之后,**其庵,王则婆娑而舞,于是东行,度弟子七位,即是“北七真”也。

    马丹阳为重阳首徒,家素富有,其父有“马半州”之称。娶妻孙不二,同师王重阳,据闻王重阳令马丹阳为其锁庵,百日不食,后屡出阳神来坐阁中,丹阳遣人瞻之,则庵中王重阳俨然默坐也。马孙二人于是虔心学道,医家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不知是否后人伪托,抑或马亦精于针灸;其妻孙不二有女金丹诗传世,此外亦传太阴炼形术。

    邱长春拜重阳为师,时在大定七年丁亥之岁(王国维考证为大定六年),年方十九,重阳解化后三年,隐于秦陇磻溪庙六年、龙门山七年,真积力久,学道乃成,由于受元太祖之召,毁誉交加,其实以一言而止杀戮,即使“横眉冷对千夫指”,抑复何伤?由此政治因素,龙门派遂成为玄门第一大派。

    邱之首座弟子乃是赵道坚,据《西游记》载,赵殁于嘉定十三年庚辰,年五十九,后来教门之维持,实赖尹清和、李志常等人。然据《金盖心灯》所载,至元庚辰(即嘉定庚辰之后六十年)正月望日受初真戒、中极戒。于皇庆壬子(西元一三一二年)授戒法口诀于张德纯,此与《西游记》所载者大不相同。

    马丹阳之弟子宋披云,传法于李太虚,李传予张紫琼。据堪舆书所载,张亦精于青乌之术,张传予缘督子赵友钦,赵又于芝山酒肆遇石杏林而受诀,后传法于上阳子陈致虚。

    上阳子实得南北两宗之传,而精于栽接之术,著有《金丹大要》《参同契注》,虽然渊博,然而其曲解佛家名相之过,实为白璧之瑕。王阳明对之评价不高,然而其注参同,精深之处,陆潜虚亦赞叹不置也。

    李道纯为白玉蟾再传弟子,著有《中和集》、《三天易髓》、《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等书,其丹法融合儒释道三家之学。

    愈琰为白玉蟾三传弟子,据称得隐者指示读易之法,极推崇邵康节之学术,著有《参同契发挥》、《参同契释疑》、《易外别传》等书,其注参同,纯以清净为宗,颇得易髓。

    张三丰乃吕祖之后,唯一克享大名之神仙。据其自叙,所师乃火龙真人贾得升,张则精于三元丹法,初以人元双修了手,继则修炼天元神丹,所著有《无根树词》、《玄要篇》、《大道论》、《玄谭集》等书,据明郎瑛所记:“明英宗天顺三年(西元一四五九年)曾来谒帝,予见其像,须鬓竖上,一髻背垂,面紫大腹而携笠者。”

    据《金盖心灯》记载龙门四代周大拙于四十八岁时入青城,皈依陈冲夷,修道五十余年,不履尘市,于住世百余岁后,方将法戒传予张静定;复得沉顿空承传宗派,于明代宗景泰元年(西元一四五○年)他适,不知所终。

    又据《天仙正理》记载张静虚访道西蜀,循白光冲天之处,得入碧阳洞见仙师而求道,而《性命法诀明指》则谓周大拙于碧阳洞收张静虚为弟子。

    龙门七代王昆阳于王屋山遇赵复阳授戒;十年后,又于九宫山最深处见一人巍然独坐,即前赵复阳也,于是又授天仙戒。王于顺治三年(西元一六四六年)说戒于白云观,受戒弟子颇多,著有《碧苑坛经》。

    龙门八代伍冲虚,初师曹还阳十九年,同炼外丹;后遇李泥丸得五雷法,炼丹垂成而飞者五十有七次,最后外丹成,将试取吞,李泥丸突至,戒之勿服,持之点石,轰然大响,云霞为之变色,金成而泥丸杳矣。后于崇祯十三年端午于王屋山,遇王昆阳授三大戒,乃炼内外丹而成功者。然于其著作中,却不及炉火之事,岂炉火不易作为,故秘而不宣乎?

    柳华阳为龙门九代,师伍冲虚,自谓励志江湖三十余年,修道学仙,著有《慧命经》、《金仙证论》。唯据闵小艮之说法,此二书与谢凝素之作大略相同,闵虽讶异,但并未追问。柳之门人不少,且多长寿,如了然、了空、琼玉、了尘皆是,赵避尘、杜心五两人为了然、了空之门下,而杨青藜则为琼玉、了尘之弟子。

    明嘉靖年间,淮海陆西星,业儒而屡试不第,转而向道,得吕纯阳及诸仙传授,精于人元栽接之术,并及于炉火,所著《方壶外史》,乃一部栽接丛书,精醇无比,其所传授之丹诀,玄门称为东派;间亦兼学佛,有《楞伽要旨》一书传世,时年已八十余岁,又不久即坐化。

    《金丹真传》作者为孙汝忠、孙汝孝两兄弟,其师乃父,即孙教鸾是也,孙之丹诀得自安师,虽然为栽接之法,但繁琐无当,仇兆鳌为此派嫡传,陶素耜虽属此派,然实钦迟陆西星之精醇,观其著述可知。仇氏虽精此道,然据其诗之意,恐亦曾为败军之将也。仇诗曰:

    采药须求北地花。丹经错认玉生芽。

    苏台凋后燕台继。悔恨当年养鼎差。

    朱元育有《参同契阐幽》、《悟真篇阐幽》二书传世,其中《参同契阐幽》与俞琰之《参同契发挥》先后辉映。俞琰之发挥,详言身中法象,朱元育之阐幽,则说明参同易理,朱氏初得龙门派张碧虚指示玄关,又于终南深处遇灵宝老人点开心易,故其注参同,赖有深厚之易理学养,方能挥洒自如。唯朱氏究为何时人,仍有待考证,盖成都守经堂与《道统大成》两版本所载年代相差一甲子也。

    刘悟元为龙门十一代弟子,有《道书十二种》传世,其中《神室八法》、《神室九要》堪为入道初学之励志指南,《修真辨难》最为精彩,闵小艮为之参证,亦复深入。陈撄宁认为刘氏喜将前人之名词术语推翻,自己重新冠以名词,是属于乡愚谨愿之士。

    闵小艮为龙门十一代,其师高东篱。高师殁前,嘱闵以师礼事同门沈太虚。闵自幼好道,苦心经营金盖山,撰有《金盖心灯》,并评注《古书隐楼藏书》,全书大抵中肯,虽有部分标新立异,穿凿附会,然终为瑕不掩瑜也。闵之门下薛心香,著有《梅华问答编》,畅言三教微旨,玄妙程度,不下乃师,且多精华而少糟粕,另有《金仙直指性命真源》一书。

    清道光年间,西蜀乐山长乙山人李西月,因养病于峨嵋县,遇郑朴山授以丹法;又遇吕纯阳、张三丰于禅院,乃于洞天中钻杳冥七八年,方得把柄。著有《三车秘旨》、《道窍谈》、《黄庭内外景经注》、《无根树注》、《海山奇遇》等书,兼言清净栽接之旨,后世称为西派。

    汪东亭为西派,与柯载书、柯怀经数人同师吴百川,著有《性命要旨》《教外别传》《太极图说注解》等书,并編著《道统大成》。据说民国六年汪临终时,自叹未能大成,若非吴百川最后之来,则恐投胎夺舍亦难保证,此乃汪伯英之说,而汪东亭之门下海印子则谓其师临化,有求我于武当必有响应之遗言;并说鄂友十余人,唯柯怀经一人成功,余皆未许。汪本身为西派清净门,故于栽接法多所驳斥,《教外别传》一书辟之尤力。

    方内散人生于清道光廿八年(西元一八四八年)自叙参性理者十年,参丹经者十年。参内典者又十年,精于清净栽接两门丹法,清净系出龙门伍柳,栽接派承《金丹真传》,著有《通一斋道书四种》,辨明南北两宗火候之不同,分别以邱长春《小周天火候歌》及陶素耜《还丹火候歌》为两派代表,与汪东亭同时,两人因属不同派别,故于火候之观点有异。方内散人后来得待鹤山人郑陶斋为之护法,据云已见大效验,忽发生变故,未知其结果如何耳。lvsexs(;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1_11326/c370295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