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动漫 > 九郎资料集 > 004 修身与摄心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修.身.与.摄.心. 4

    作者:释畅怀 法… 文章来源:释畅怀 法师 点击数:532 更新时间:2006-7-1

    静坐虽有三种姿态,用心和旨趣,则各有所不同。一般人学习打坐,绝大多数是为保健,却病延年;儒家以修心

    养性为其目标;道家运气炼丹,以求飞升;佛教则以明心见性,成佛度生为终极。广述虽有千差万别,总括言之

    ,不出修身与修心。上述前三者以修身为原则,后一种则纯粹是属于修心。

    佛经有说:大凡世间一切有所作为之法,既落于形迹,便不免有生有灭。身体既由父母所生,当然也是有为

    之法,既是有所作为,不论将它修得如何坚固,就是仙家修得寿千万岁,也不过后死而已。

    黄龙禅师曾说: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吾人之身虽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但心灵从不随

    生死而转移。不仅今生未曾改变,即父母未生之前,及生命结束之后,心灵依旧湛然不动,可谓亘古不变,永久

    常恒,佛经称此为:常住真心。世人若能回光返照,明其心、见其性,则可臻至不生不灭之境地。

    关于修身的方法也有多途,于此简略介绍数种如下:

    假使有人能独居静室,将万缘放下,无思无虑,悬心如虚空,调和气息,安稳身心,由于心平气和,肌肉松

    弛,肺量扩大,血液畅通,如此安坐,可以导致身体健康,无病延年。或平息妄念,专心想着自己在打坐,不

    令其心向外奔驰,一意贯注全身。或将心系缘一处,安守一境,日久也可见功。或坐时用气脉上下前后循环不息

    ,吸气时气由丹田盘旋而上,直通大脑,呼气时气由大脑盘旋而下,再归丹田,如此往复不停,可使全身舒畅,

    身体康强,但未经人指导,则此方法不可随便运用。或运用增长呼吸方法,可以导致保健的作用,如道家所用的

    服气法,养精安神,宁静思想,能增长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

    中国人的静坐方法,分有两派。

    一、无为派。不作任何冥想,专注一事,端身正坐。

    二、有为派。意念系缘一境。此派又分三种方法。

    甲、默念法。不必出声,心想默念。思想宁静,心情舒畅,气血流通,精神愉快,飘飘若仙,如入云中,身

    轻若海绵,如腾云驾雾。如果血压低,念血压升高,若血压高,念血压降低等词句。若念与观想一起并用,功效

    益见迅速。然不可超过七个字,字多易生杂念。若是佛教徒,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均可,因没有超过七个字。

    乙、意念专守外境。用心去想身外之物。例如百花齐放,海洋无边,晴空万里,中夜星辰,青松柏树,宇

    宙一体。或注意目前一卧牛之地。俗语有说:笑一笑就少一少,恼一恼就老一老。若人经常想开心事,就会

    健康长寿。

    丙、意念系缘内境,专心注意内身,有八种方法。

    丙一、百会穴(头顶中间)。道家所谓:双眼遥思运顶门。密宗有灌顶法,顶门若开,阳神由此而

    出,可以成圣成贤。佛经说:圣顶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故有静坐之人,专守顶

    门。

    丙二、祖窍穴(两眉中间)。《法华经》妙音菩萨品说:释迦佛从眉间放出白毫相光,?照东方百八

    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由此可知,眉间也是重要穴道。

    丙三、中宫(两乳中间)。此处乃为人之中心点,常守亦可打通奇经八脉。普通人只通十二脉,奇经八

    脉非静坐不能通。奇经八脉即阴维、阳维、阴蹻、阳蹻、冲脉、任脉、督脉、带脉。八脉中更以督脉,任脉为重

    要。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若通督脉任脉,名为小周天。并通其它六脉,则名大

    周天。

    丙四、肚脐。人之有生,脐在最先。脐带系于胎根,外通母腹。在母胎时,全靠脐带吸取元素而生长,

    是以脐为人生的重要部位。古德要人观想肚脐如豆般大,首先解衣详细审视清楚,然后闭起眼睛,令身心调和。

    若心向外攀缘,立即收摄令返,过后若想念不清,再解衣细看,务令清楚。如此凝神,注守不散,非但可以却

    病,且能进入禅定。

    丙五、系念丹田。道家以心之灵气为丹,如田可以植禾,意即一切成长,不出此丹田外。其云:常

    伏气于脐下,守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生,可以生身,此内丹不死之道。此不过是其权宜之

    说,其实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无一不是有生必有灭,有好必有坏,高低、长短、大小、方圆莫不皆然。要想不

    死,须求无生,无生则无死,方是究竟解决生死的大问题。丹田也有它的部位,在脐下边的是下丹田,在心窝处

    的是中丹田,在两眉间的是上丹田。今教人观想的乃指下丹田。佛教显宗说丹田在脐下二寸半,密宗说在脐下四

    指中脉之间,道教说在脐下三寸位置,以人之高低不等,是故各说也不一。又密宗称此处为生法宫,意谓宇

    宙万有一切皆由此而生,亦名气海,全身之气集聚于此,然后由此分布?身。若心贯注丹田,心到则气至

    ,气到则力至,力到则血至,有力则使血液推至全身。有说观想脐下有一红色明点,或想内中有火,由于身体虚

    弱的人,大多下冷上热,病轻者易发觉,患重者则不知。如人透支过多,辛劳不易发觉,愈是休息,愈觉疲倦。

    如人健康不受补,与虚弱不受补,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意守腹部,久而感觉发热,小腹会咕噜咕噜地响。如果心

    火不足,可藉外火相助,用艾条燃烧脐下四寸之处,每次三十分钟,早晚各一次,如此不仅却寒,且能大补元气

    ,畅通气脉。若身体发热,则不适宜烧,此外,余一切时均无妨碍。

    丙六、止心于足底下之涌泉穴。此法能治一切病患,由于五识处于头部,心多向上攀缘,心属于

    火,火向上升,水往下降,水火不济,诸病丛生。若心向下想,火便往下降,水则向上升,水火既济,阴阳调合

    ,万病消除。

    丙七、运心病处。无论何种毛病,若能专心一意,运心病处,以心为果报之王,心至何处,病患即除。

    心比如王,疾病如贼:王至何处,贼便逃走。又有相?之义,如水大之病,用紧张的观想医治;火大之病,用松

    弛的观想医治;地大之病,应将意念集中于头顶医治;风大之病,应将意念集中于足下医治。

    得病也有三种因缘。一、四大五脏得病。二、鬼神所作得病。三、宿世业报得病。

    四大生病者:常止心在下,多动地大,而生地病。常止心在上,多动风大,而生风病。常止心急撮,多动

    火大,故生火病。常止心宽缓,多动水大,故生水病。又地大增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火大增者,煎寒壮热

    ,肢节皆痛。风大增者,身体虚悬,呕逆气急。水大增者,痰阴胀满,食欲不振等症发生。

    四大不顺得病者:行役无时,强健担负,裳触寒热,外热助火,火强破水,是为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

    火,是为水病。外风助气,气吹火,火动水,是为风病。水火风三大增害于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水火风

    ,亦是等分,属地大病。若此四大不调,则会生四百零四种病。

    五脏得病者:身体寒热,头痛口燥,是心病相。身体胀满,心闷鼻塞,是肺病相。忧愁不乐,头痛眼闇,是

    肝病相。肤痒疼痛,饮食失味,是脾病相。咽喉噎塞,腹胀耳聋,是肾病相。

    六神发生之病:若多怕惛惛,是肝中无魂。多忘前失后,是心中无神。多恐怖癫狂,是肺中无魄。多悲观喜

    笑,是肾中无志。多回旋疑惑,是脾中无意。多失意不欢,是阴中无精。

    应知养生之道,眼不多见而魂在肝。耳不多闻而精在肾。鼻不多嗅而魄在肺。舌不多尝而神在心。身不多劳

    而志在脾。意不多思而神守舍。老子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

    狂。即此义也。

    如得四大五脏之病,应求诊中西医生调治。若是鬼神作祟得病,当勇猛精进,以坚固志,加以咒力,或念《

    心经》,《大悲咒》,《往生咒》,或诵大乘经典,可以痊愈。若是宿业果报病,如生意失败,家属不和,贫病

    交加,一切不顺利,则应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戒杀放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经常跪在诸佛菩萨面前,

    生大惭愧,发露众罪,求乞忏悔,可以消除一切罪业。

    丙八、观息?身。放松身体,将万缘放下,一切顺乎自然,不可过于拘束,观想气息周?全身,随诸毛

    孔,或出或入,无障无碍。如此用心,非但通诸气脉,更能消除病患。

    禅波罗密门有五门禅。

    一、系心顶上,久则心动于风,如得风病,自己以为得到神通,有飞的感觉,易出偏差。

    二、系心发际,久则眼好上瞻,能见黄色,或赤色种种颜色,或见种种光明,常用会生过患。

    三、系心鼻端,出息入息,易悟无常,心若宁静,能发禅定。

    四、系心脐间(气海),能除万病,内见三十六物,能发特胜等禅。

    五、系心地轮(两足中间),气随心下,四大调和,能发根本不净观。

    心如猿猴,以锁系于柱上,其心自然调伏,将心系于五处也是如此。此五种观想方法,前二久用会生过患,

    后三久用可生禅定,学人应知从中选用。

    入定时有三事要注意:

    一、调伏心中乱想杂念,令其专注一境,或想丹田,或观于心,使不乱动。

    二、调伏心中昏沈,初学静坐总觉妄念比平时多。静坐日久,妄想就会减少,但妄想减少时,瞌睡又会相应

    缠扰。不过这是一般用功人之通病,行者务要提起精神,或注意鼻端,昏沈自然消失。

    三、摒弃外缘,使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不缘色声香味触之五尘境界。

    住定时有三事要注意:

    行者于一坐时,始从入定,终至出定,于其中间,或长或短,必须认识身、息、心之三事,调不调之相状。

    一、调身不宽不急,宽是放纵,意即约束。过宽易生懈怠,过急易生病症。若坐久疲劳,其身有时东倒西歪

    ,或前俯,或后仰,觉已当即纠正,不可随它而去。

    二、调息不涩不滑。涩是酸涩,滑即不凝滞。使息出入微细,似有似无。坐时,觉息出入有声,或息虽然无

    声,而结滞不通,或出入不微细,皆是不调之相。息之出人,需要无声,不结不粗,出人绵绵,似有似无,身心

    和顺,此是调相。

    三、调心不沈不浮。沈是昏暗不清,浮则妄想纷飞。身息虽然调得适当,而心浮动或昏沈,或觉宽急不定,

    当安心向下,系缘脐下丹田,制诸一切妄念。若心昏沈则观注鼻端,其心自能调适。

    出定时有三事要注意:

    初入定时是从粗入细,后出定时则由细至粗。

    一、行者坐禅时觉,欲出定时,于未出定前,先将心放下,由细转粗,思维名相,逐渐攀缘六尘境界,因其

    最初入定,收摄诸念,如今出定,需将一心散于诸念。

    二、开口吐出浊气,令身中热气外散,观想?身毛孔,一时同出秽气。

    三、微微摇动其身,次动肩膊及手头颈,再动二足悉令柔?,然后以两手?摩毛孔,继擦两腿两足等处,再

    用手揉两眼后,始将双目张开,稍歇片刻,方可离座。

    坐时应放松裤带,以便气行,免腹内存气过多,日久致疾。昏沉重时,振作自心,或思日月光明,或以冷水

    洗脸,或起立经行。系心过猛,易生掉举。缓懈宽松,易生昏沈。故要调适心念不昏沈、不浮动、不松散、不逼

    迫。lvsexs(;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1_11326/c370318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