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动漫 > 九郎资料集 > 022 十观想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十.种.观.想

    端坐修观门时,可以生出十种观想。

    本在干慧地时,已经修到九想观,至烦恼降伏后,则更进修无常、苦、无我三种观想,以破凡夫外道的六十二见,从而步入见道位,而证初果。然后再修食不净,不可乐,死想及不净之四种观想,以断贪瞋痴之迷惑,入修道位,而证三果。进而再修断、离、尽三种观想,则破**及无**之见思烦恼,入无学道,而证四果。以是修九想观后,更要修十种观想。

    一、无常想

    行者观一切有为之法,迁流变化,生灭不停,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去处,故名无常。

    无常法有二种。一、世间无常。二、众生无常。

    世间无常。世间是人的依报,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国土房舍,台椅衣柜等,无一不有坏相,如风中灯、险岸中树、漏器盛水,终归磨灭。

    众生无常。众生是人的正报,乃五阴四大和合而成,古往今来一切众生,不论男女、穷富、国王、天神,乃至罗汉、菩萨、佛陀,神通广大,智慧无量,而今何在?古德云: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人生如吹尘、如流水、如风中灯、如幻如化,不可取、不可着,一切法不可得。如吾人一念中有六十剎那,一剎那中,又有九百个生灭,既有生灭,必有异住,如是则于一念中具有五万四千个生住异灭。但于生时,不得有住异灭;住时又无生异灭;异时则无生住灭;灭时更无生住异。由于四相,各有差别之故。若生中果无住异灭,则住异灭从无因而生。如生中有住异灭,则生即是住异灭,住异灭即是生,四相应该无有差别,以是之故,说生中有住异灭既不可,说生中无住异灭也不可,住异灭中有生无生亦复如是。若人了知一切有为之法,有生住异灭既不可得,无生住异灭也不可得,则四相皆空,四相既空,诸法无常也不可得,如是观想,则可断除三界见思烦恼,获证圣果。

    二、苦想

    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新陈代谢,不能作主,即是苦想。

    苦有二种。一、身苦。二、心苦。

    小乘圣人,已断十种根本烦恼,所以心中无有忧愁嫉妒瞋恚等苦,唯有宿业因缘四大所造之身,仍有老病饥渴寒热等之身苦。如佛弟子舍利弗患风热病,毕陵婆磋患眼病,只是所受之身苦也微薄。诸阿罗汉虽受最后身之微苦,但不受无常苦,因已知道真我不受生死,故诸阿罗汉得道时,即说偈言:我等不贪生,亦复不乐死,一心及智慧,待时至而去。因此,佛?盘时,阿难等未证小乘圣者,均皆涕泣忧愁,唯诸阿罗汉,心若无其事。

    若是真修道人,纵然未证圣果,由于定功持心,身心之苦,也能减轻。若是凡夫俗子,未曾修道,身心受苦俱重,因内受贪瞋痴等之心苦,外受饥渴寒热鞭仗等之身苦,如遭双箭同时射中。佛说:身为众苦之本。

    有身则常受苦,无身则得安乐,众生迷而不知。如坐车久而疲乏,则求经行处;旅程走多了,则欲求住立处;住立久而疲倦,又欲求坐息处;坐久困倦,更求安卧处;卧久烦极,改求去来处。由此可见,行住坐卧无一不是苦。

    如说一切皆是苦,佛为甚么说有三受?所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由于行者欲修苦想观,故说一切皆是苦。佛在四念处中,岂不也有说观受是苦?其实于苦乐忧喜舍之五受中,无一不是苦。但凡夫之人,迷惑无知,为欲所逼,以苦为乐。如人患疥疮,时觉皮肤痒,近火则觉舒畅,此畅快并非真乐,若是真乐,未生疥之人,近火为何不乐?生疥之人喻凡夫,因有三毒烦恼之病患,喜欢追求五欲之乐。未生疥人喻圣人,贪瞋痴之病患业已断除,观五欲如毒蛇,是故佛说灭五种受,方能得到真快乐。由此便知,世间一切诸受,无非是苦,若知是苦,于一切法上,便不起贪着,心生厌离,是名修苦想观。

    三、无我想

    四大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从众缘生,无有主宰,故名无我。

    若要一定执身为我,则身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所成,如身上的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属于地。涕唾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属于水。温暖燥热,皆属于火。呼吸动作,皆属于风。将此四大,各各分离,身相尚不可得,而我在于何处?如说一大是我,则余三大何以不是?若四大均是我,则应有四个我,而宁有此理?众生迷惑无知,定执身相为我,或以名字为我,但在父母未生以前,或死以后,既无身体,又无名字,其时以何为我?清顺治皇帝云: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可知身与诸法,皆是幻有,本无真实,智者不应执身为我。

    其身非我,言之有理,但不应言其心非我,以心能知苦乐憎爱等事,若心非我,则与木石无异,何能分别苦乐等事?其实,不仅身体非我,即心也非是我,因此心不过是前尘分别影事。由于内六根与外六尘相对之时,识生其中,妄有能缘之气分,于六根中积聚,分别好丑,而生憎爱,现前尘境如形,第六识心如影,识心随尘起灭,尘有则有,尘无则无,其苦乐等事与心相应,缘随心行,心有便有,心无便无。是故《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人能知一切法中无我,则不应于境生其心,既无我心,也无我所心,我与我所两者均离,则不被内外境所缚,无缚便是解脱,是故行者,应当修无我想。

    四、食不净想

    行者观食是从种种不净因缘而产生的。

    例如肉类,乃从精血水道而生,此处则为脓虫所住。再如酥酪乳汁,也由血变所成,乃与烂脓无异。又炊饭之人有身汗、口唾、鼻涕、眼泪种种不净。将食置于口中,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涎和在一起,然后饮食才有味,实在其状与吐何异。入肚腹内,变为地水火风内四大,渣滓下沈,清者在上。又喻酿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腰有三孔,以风大吹其腻汁,散入百脉,先与血和合,由凝结变为肉,从新肉生脂肪,然后成骨髓。又从中生身根,再从新旧肉合生五情根,从此五情根生五识,由五识生意识,种种分别取相,筹量好丑,然后生起我执,及我所心生等诸烦恼,造诸恶业,受诸痛苦,由观食之本来因缘种种不净,便知内四大与外四大原本无异。

    其次思维此食,经过垦植耘锄,舂磨淘汰,炊煮乃成,计算一餐,实际系工作者流汗而来。得食少流汗多,将食入口变为不净,数时之间成为屎尿,未食之前本是美味,经食之后变为不净,眼不欲见,鼻不敢近,行者思维,如此弊食,一无所值,为甚要贪?而且因食此不净食,造诸恶业,将堕地狱,噉热铁丸,从地狱出,要作畜生,若转猪狗,岂非食诸粪便?如是观食,必能生厌,因食厌故,则对五欲皆能生厌,断此五欲,便不受欲界之苦。

    佛经说一故事。有一婆罗门修持净法,因有事故至不净国,自思维我何能免此不净?唯有干粮,可得清净。忽见一老婆婆卖白髓饼,即对其说,因我有事住此百日,请常送此饼来,我当与汝高价。老婆婆即照彼吩咐,常作此饼送去,婆罗门食之美味可口,欢喜非常。但其后逐渐无色无味,随问老婆婆何故如此?老婆婆答道,初因我家夫人阴处生疮,脓出以面和合成饼,日日炕熟与汝,所以此饼味好,今夫人疮愈,我当何处更得?此婆罗门闻后,大发雷霆,两手打头,搥胸干呕,我今已破净法,奈何!奈何!立时弃舍事务,驰还本国。

    行者修食不净想,亦复如是。若不修食不净想,后受苦报,悔将莫及。故应修食厌离想,是名食不净想。

    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世间即有为法之别名。

    一切有为之法,虽有千差万别,分类不出三种。一、五阴世间。五阴即是色受想行识之五法,因此五法能盖覆真性,故名为阴。二、众生世间,又名假名众生。即于五阴法上,假立众生之名,五阴和合,聚共而生,犹如五指无拳,因握假立拳名,众生世间,亦复如是。三、国土世间,又名器世间。世界如器,名器世间,即为众生所处之环境,既有能依之身体,即有所依之国土,故名国土世间。

    行者应观一切世间,无有一事可乐,如众生有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同处、所求不得、五阴炽盛等之八种痛苦,何处有乐?

    若以情爱为乐,何以到处发生因情失恋,得神经病,或因绝望,自刎悬梁。古云:万恶以淫为首。正因有贪爱之欲望,则每易失去礼义廉耻,逆天悖理,杀人放火,一切罪恶,莫不由此发生。因情爱失人格,无惭无愧,为人唾弃,何乐之有?又缘情爱之故,经常生忧生怖,如未得到,便想种种方法,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既已得到,又恐失去,所以终日患失患得。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即是此理。

    如以夫妻为乐,何以到处有分居与离婚之事发生?事实上,于夫妻间也无乐可寻。假如妻子生得如花似玉,人见人爱,丈夫端正庄严,面如莲华,两人感情又极其投合,因而如胶似漆,经常出双入对。但爱情不能当饭吃,仍需衣食住行之助,故要早出晚归,各奔东西,以谋生计。由于两人感情亲密,彼此不能无有牵挂,男恐女不安于室,女怕男有外遇,以是不论出外工作或旅行,经常心生疑惧与不安。既以夫妻为乐,何故而生恐怖,其心恐怖即是痛苦。经云:无罣碍故,无有恐怖。今既有罣碍,何乐之有?

    以上是说彼此貌美,情投意合,其受是苦,无一可乐。于此相反,其中有一生得丑陋,又或彼此意见不投,被喜喧闹,此欣宁静。于闲暇时间,妳愿打麻雀,我愿看电影;妳要去旅行,我要读经书。于信仰方面,妳信基督,我信佛教;妳敬穆罕默德,我奉太上老君。总之,两人意见时常相左,因此终日争吵打闹,度日如年,日久无法容忍,终于迈向分居或离婚之路,分居与离婚虽可暂避目前大苦,但在精神上所受的打击,比未婚前要大数倍。

    笔者曾亲见几位友人因分居或离婚,导致神经失常,如果夫妻是乐,何以发生这么多问题?由此可知,于夫妻间,向好的方面讲既是痛苦,向坏的方面讲更是痛苦。虽然终日受诸痛苦,世人仍以为是天经地义,因为古今中外莫不以结婚为人之伦常,假如有人与其相反,不与和光同尘,脱离囹圄,却有人以为其怪。正因为少见则有多怪,如果多见则就不怪了。有云:一人为之则为怪,?世能之则为恒。即是此理。

    假使以眷属为乐者,则应济济一堂,长期欢乐。何故俄而无常来临,号天叩地,肝肠寸断?于其生世,此病彼散,父母不慈,子女不孝,兄弟姊妹更相责望,小不适意,则生瞋怒。若有财物,亲戚子女莫不竞求,得者总觉为少,愈得愈为不足!百求百得,不以为恩,一不称心,便怀恶念,由于心怀恶念,导致结怨结仇。以此类推,三世怨对,实非他人,皆是我等亲戚眷属,眷属即是怨聚,何乐之有?

    经云:若无有亲,亦无有怨,若能离亲,即是离怨。对于此理,如未深究,非仅不能领悟,恐生诽谤,故以略释说明。如有二人,异处远隔,从未相识,终不得生起怨恨之心,就是相识不久,仇恨也难生起,此皆由亲属相处日久,互相责望,或父母责望于子女,或子女责望于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朋友,莫不皆然,因而结下仇怨,今生未报,再等来世。古德云:夫妻为缘,有善缘,有恶缘,怨缘相报。儿女是债,或还债,或要债,无债不来。因此种种皆是痛苦,故观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六、死想

    人生未生之前,本来没有这个躯壳,由于前生种了下品五戒十善之福,故感今世投生人中。初投胎时,揽取父精母血而成此身,住在母胎中,随母呼吸,吸收营养,胎儿始可滋长。至出生后,三五岁时,便能自取外四大之物质,保育内四大之生命,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这是人生必经之过程。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行即迁流之义,意思是说,不论外四大之器界,以及内四大之根身,无一不是属于无常变化。人生存时所称的为内四大,死后即变为外四大。其实内四大与外四大并无两样,是故诸法有成住坏空,身体有生老病死。如人有生八十岁死,有生四十岁亡,有生二十岁

    ?,有生十岁丧,也有一生下来便夭折,此皆是无常变化之定理,任何天神与地祇也不能转移其原则。古德说:不哭人死,应哭其生。是以智者不应为生来欢喜死去悲,应念生死无常迅速,人的生命不过是在呼吸间,出息不保入息,入息不保出息,一息不来便同死人,若人常存死想观,则可顿舍贪欲瞋恚,以及人我是非之念,当下便觉海阔天空,轻松自在。

    七、身不净想

    此身九孔常流不净,如破皮囊,满盛不净。

    经说有五种不净。一、初投胎时,揽取父精母血而成己身,是为种子不净。二、十月住于母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臭秽不堪,是为住处不净。三、至怀胎十月满,由**生出,是为生处不净。四、眼出眵泪,耳出结咛,鼻出浓涕,口出涎唾,大小便道不净常流,是为外相不净。五、死后捐弃冢间,任其烂坏,或从事火化,唯剩白骨,纵令用四大海水倾洗,终不能令其香洁,是名究竟不净。

    行者若能常观不净,便与智慧相应,功夫日深,可以远尘离垢,出三界,了生死。

    八、断想

    因小乘人智慧肤浅,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是冤家,故欲赶快跳出三界,了脱生死,先断见惑之八十八使,次断思惑之八十一品,然后便可断惑,证得阿罗汉果。

    九、离想

    吾人所以有生死痛苦者,皆由十种根本烦恼在作祟。

    十根本烦恼,又名十大惑,分有利钝两种:五利使、五钝使。

    五利使。一、身见。不知吾身为五蕴假和而成,妄想计度实有我身,又不了我身外之物无主,妄计实为我所有物,合此我见与我所见,则为身见。二、边见。既有我身起我见故,便计度死后断绝,或计度死后常住,此二义起于身见后边,故名边见。三、邪见。即拨无因果,谓作善无善报,作恶无恶报。四、见取见。以自己最卑劣的知见,取其它种种最卑劣的事,及以此为最殊胜者。五、戒禁取见。以不合理的种种戒禁,认为是生天之正因,如持牛鸡戒等,此即非因计因,非果计果。

    以上五种见惑,其性锋利,故称此为五利使。

    五钝使。一、贪欲。二、瞋恚。三、愚痴。四、高慢。五、疑惑。由于其性分钝,故称此为五钝使。

    此十种根本烦恼,能令吾人不得自在,故须存离想。

    十、尽想

    小乘人修苦、集、灭、道四圣谛,断见思二惑而证圣果。见惑是迷失真理之路。先迷苦谛之理而起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心、瞋恚、愚痴、高慢、疑惑之十惑。次迷集谛之理而起七惑,于前十惑中,除身、边、戒之三见。继迷灭谛之理而起七惑,如集谛者。再迷道谛之理而起八惑,于前七惑中,加一戒禁取见。以上总为欲界之三十二惑。然**与无**,各有二十八惑,于四谛下各除一瞋,因上二界不起瞋恚,三界见惑共有八十八使。小乘思惑是迷事物而起,于欲界有贪瞋痴慢四惑,于色无**各有贪痴慢三惑,于三界共有十惑。十惑分九品尽,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于每一地尽九品惑。

    地有九地:一、欲界五趣杂居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非想处地。

    以上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将其一切断尽,方能跳出三界,故今欲存尽想。lvsexs(;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1_11326/c370321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