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战国时代的日本,虽然没规定农民不许吃大米饭,可因为大米产量少,于是产出一点也被领主收走,农民基本上是没机会吃到的。正是因为吃大米饭几乎成了特权阶层的专利,所以就有了领主为了招兵,派人扛着大米去募兵的事,当兵没别的优待条件,就是能顿顿吃上大米饭,顺便还能顺便在敌人的领地里抢抢劫什么的来贴补家用。
后者是要活着从战场回来才有价值,但前者对于等闲吃不饱肚子的农民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于是便有了许多农民为了尝尝自己种的大米是什么滋味,自愿到前线去拼命。后来的江户时代有句流传至今的谚语叫“舍命吃河豚”,战国时代去吃粮当兵的农民却是“舍命吃大米”了。
大米作为战略物资,最重要的用处就是行军打仗时作为军粮食用。
作为山国的日本交通很是不发达,所以要是和中**队那样行军打仗还要带着一大堆的锅碗瓢盆就实在是太麻烦了。山地行军,为了保证机动性,最好就是能不带的东西都不要带,所以饭团就成了战国时代军粮的主要形式。
饭团最大的优点的是便于携带,食用的时候也方便,用不着什么容器和筷子,拿着就能吃,而且还不容易馊掉。制作饭团也很简单,就是将大米用手团成团,在手心里反复压实了就可以。为了使没有味道的饭团吃起来更好吃,有时候里面还要放上一小粒梅子,更高级的外面则要用切成小块的海苔包起来。
制作饭团的工作多数时候要在战争之前就进行,作为随身干粮的饭团一般是由士兵或者武士家中的女人来制作。做好后用长条的干粮布包裹起来,按照一个饭团管一顿饭,两个饭团管一天的标准再用绳子在干粮包外面打上结,最后斜系在士兵或者武士肩上,这样的携带干粮一般最多只带不超过十天的量。需要食用时,只要拉开绳结,就可取出够一顿饭量的饭团,这倒真是个方便的设计。这种携带兵粮的布袋名为“腰便”。
在大将下令休息后,士兵们就会找块干净的草坪席地而坐,生起火堆,烧上一些热水,取出一顿饭的份饭在火上烤热食用。有些人喜欢将饭团放在火里烤的焦香,这样吃起来也是别有风味,后来这种烤饭团还成了日本料理中一种重要的主食形式保留至今。
酸酸的梅子汁渗进米饭中,使饭团吃起来更有滋味,本身就带有海盐咸味的海苔也使吃饭团的人可以把它当小菜吃。另外,包在饭团外的海苔也起到了包装纸的作用,使食用者无需直接接触到黏黏的米饭,把手弄脏,这点很能体现日本人在细节方面的用心。
梅子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且能杀死逐渐变质的饭团里的大肠杆菌和葡萄链球菌,战国时代的日本人未必知道这点,不过后来的科学证明,梅子放在饭团里着实是益处多多。海苔具有多种营养,又便于晒干食用,将它作为包装纸和便携式小菜,也着实是很高明的设计。
日本人饭量很小,平时吃饭也只吃到八成饱,一天又只吃两顿饭,两个饭团足够一名士兵保证一天的体力加上那时作战的范围也不大,多数时候只是在方圆几公里内,最远也不过百十公里,关西霸主毛利元就和土豪武田家作战时,两家主城只有不到两公里,实际会花在路程上的时间实在不是很长,所以那些小规模战争经常会在士兵携带的饭团吃完的时候也就结束了。
丰臣秀吉一生中的两次大规模行军作战,第一次是剿灭明智光秀的西国大回转,一次是消灭柴田胜家的贱岳大行军,两次作战他为了轻装前进都没携带多少军粮。当时秀吉拿出十倍米价的金银作为代价,命令路边的百姓商家各自开仓,将家里的大米全都拿出来煮饭,以在内侧淋了盐水的草袋包裹,用牛马驮着随军前进。一路小跑的军队如果饿了,就伸手进米袋里抄一把盐水浸透的大米饭就着手吃掉。淋盐水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米饭不馊掉,渗透盐水的热腾腾的米饭在饿极了的士兵吃起来居然格外好吃。只是在那个还没有阑尾割除手术的时代,不知道有多少士兵在边跑边吃饭的过程中得了急性阑尾炎挂掉。
一些对食物挑剔的武士不甘心和士兵们同样去吃干巴巴的饭团,他们像上班族那样吃起了便当盒饭。这些盒饭有饭有菜,而且还是热乎乎现煮出来的,放在精美的漆器饭盒里,自然比起饭团要好吃的多。
自然,在当时“便当”这个词还非专指盒饭,“领便当”在当时更不是不吉利的词。
第四次川中岛合战是战国双雄武田家和上杉家的一次没有结果的大决战。双方出动兵力总数超过三万,在一场大战动辄几百人的战国时代,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战略大决战了。
在此次作战中,武田军采用啄木鸟战术,将军队分为两队,一大部偷袭妻女山的上杉军本阵,八千军队在八幡原布阵准备给上杉来个包饺子。结果,看穿武田信玄计谋的上杉谦信提前下山攻打只有八千人的武田本阵,几乎要了武田信玄的脑袋。亏得这八千人拼了老命扛到援军出现,这才转败为胜。
作战的时间是早上七点半打到下午,中间双方都没有时间吃午饭。兵力占军队劣势的八千武田军一直没有被占绝对优势的上杉军击溃。分析其原因,除了平时的训练和武田信玄的统帅有方,还有一点不大为人注意的就是,虽然都是百战之师,武田军在体力上没准要优于上杉军,所以即使没吃午饭也还能坚持。
这秘密就在于,武田信玄平时在部队里大力推广食用易于消化的刀削面,常年吃面食。
其实当时的日本还没有真正意义的面条,那东西要到明代大儒朱舜水在大明亡国东渡后带到日本来。当时所吃的,其实是据说从唐代传来日本的刀削面,时称馎饦面,也有说是乌冬面的。这东西也很方便,作战休息时,战士们只要抽出刀来,把面团一块块削到锅里煮熟了,拌着咸菜就能吃。
长期吃刀削面加上咸菜,使武田军的体力要大大优于只吃米饭的上杉军,这样一天作战下来,饿着肚子的上杉军体力早就不支,估计还有因为低血糖晕倒减员的。人数上不占优势的武田军却可以凭着早上吃的那碗面坚持下来。
好吧,其实这只是说个笑话,不过武田信玄在军队里大大推广刀削面和咸菜,也许真的是这个目的也说不定。现在武田信玄老巢的山梨县,刀削面到现在还是本地名吃,有的大饭馆门口还会立块牌子,写着“这就是武田信玄力量的缘起啊!”
其实,上杉军也有自己的特色携带军粮,被称为“日之丸便当”。
制作这种日之丸便当很简单,用一种可以装二合五勺(约三百五十公克)名为“面桶”的容器,装上白米饭中间插上一颗小小的梅子,再整个放进“腰便”里,就是一客便当。虽然那时候还不管这种军粮叫做便当,但这大概就是最早的便当的由来了。
此外,武田军还以味噌作为军粮的配菜。武田军食用的是以大豆、曲、盐、大豆煮汤发酵做成的“野战味噌”,又称“白味噌”。“野战味噌”据说不但配饭好吃,而且还能解除疲劳和治疗胃病。武田的军的“野战味噌”吃了尤其生力气,这大约也是武田军在体力上胜过上杉军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位将味噌作为军粮使用的人是伊达政宗,他所使用的是“仙台味噌”,这种味噌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保鲜期长。后来侵略朝鲜时,几乎所有武将所带的味噌都坏掉了,只有伊达军的“仙台味噌”味道还很新鲜。“仙台味噌”在江户时代成为了伊达家的传统军用味噌,每年要从仙台藩用船运到江户。但是,驻在江户的仙台藩藩士有三千人之多,运输实在是费时费力,后来大家一商量,干脆江户就地取材,于大井的别府里自己做“仙台味噌”。伊达的府邸里成天泛出味噌的味道,于是江户人便称在江户的伊达府邸为“味噌宅邸”。
此外,一生好吃的的伊达政宗还大力开发了多种兵粮,像冻豆腐、纳豆之类也都纳入军粮之列,给伊达家当兵真是不错,吃军粮都能换着口味的吃。
日本山穷水恶,打仗的时候光吃大米和刀削面肯定消化很快。所以,虽然理论上日本是佛国,不可以杀生吃畜生肉,但为了保证武士们作战的体力,一般大将也不会特别制止手下去打野味改善伙食打牙祭。茶泡饭也是很方便的战场食品,只要用热茶一冲,就可以吃到热乎米饭。
不过,这些都不是主流战场食品,肉类更不是平时能吃的到的美味。全日本上百万在战场上搏功名的武士与士兵,他们最重要的食物依旧是——饭团。摘抄自《活在日本战国》,兔纸入手的最早的战国历史书,非常有趣和有创意!!
;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2_12980/c405549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