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 > 第314章 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们话回来继续说王勃。

请大家看四大名著里《红楼梦》中王夫人打了金钏并把她赶走那一回中,我觉得金钏那句“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才是最令王夫人忌讳的。

这话不但教宝玉学“坏”,而且有挑唆他们兄弟间关系的意味。

普通大户人家都这样,何况是皇家。

也幸亏是在唐朝这种开明点的朝代,要是放在后来文字狱盛行的时候,王勃有十个脑袋也砍没了。

不过王勃从此不被重用是肯定的了。

后来又出了件王勃擅杀自己窝藏的一个罪犯的事情,当然也有人说此事是别人陷害王勃。

不管怎么说王勃在当地(虢州)的官场上由于恃才傲物得罪了很多人,这事出了以后,帮他的没有,落井下石的倒不少,因此王勃就倒了大霉被下狱,还差点判成死罪,好在后来遇大赦才保全了性命。

但王勃也被革职为民,终身不得再做官。

连他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贬到今天越南的交趾去做县令。

经过了这样一个个深刻的“教训,按说王勃该知道些人情事故的重要性了吧。

不!王勃这种性格,套用某位作家的话来说是从不察言观色的从容。

例如在滕王阁参加阎都督举办的酒会时,其实王勃只是路过而已,恰好有人介绍他赴宴做陪。

人家老阎早安排好了,让他的女婿事先准备好文章,到时候炒作一把。

就好现在的选举活动一样,职位早就内定好了。

但当假意让到王勃这傻小子面前时,他还真不客气地顺竿就上,见树就爬,提笔便写了起来。

王勃这人十足是“领导夹菜他转桌”的那一类。可是人家唐朝当时风气还是比较好,放现在,假如也有这样的情况,必有几个阎领导的心腹怒斥王勃:你一小毛孩,怎么这样狂放大胆没礼貌,家教都去哪儿了?

人家老阎比较有涵养,虽然当时也一脸懵逼,冷了脸色,但知晓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好句子时,居然不弃前嫌,转怒为喜:本督送你一对膝盖。

当时政客的鉴赏能力也很高,这两句是是后世公认的千古名句。

倘若这老阎犹如那狗肉将军张宗昌一般粗俗不堪的浑人,连“落霞与孤鹜齐飞”这般美妙的词句都不知晓其含义所在。

那么只要他察觉到有人竟敢抢夺自家女婿的风头,甭管对方笔下所描绘之物如何绚丽多彩、引人入胜,哪怕是天花乱坠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于他而言也是如对牛弹琴,横竖都是看不懂的。

如此一来,他定会毫不留情地斥责道:“你这写的是什么玩意儿!简直就是一派胡言、狗屁不通!”

紧接着,便是一阵狂风骤雨般的棍棒伺候,直打得那人哭天喊地、皮开肉绽,真可谓是“细皮与嫩肉齐飞,鲜血共衣裳一色”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倒也算得上是王勃的幸运了。

毕竟若遇上此等蛮横无理且毫无文学素养之徒,再好的作品恐怕都会被埋没,甚至遭受无妄之灾呢。】

赵大看到这里笑了下,道:“后世这是开玩笑了,纵然是俺这样军汉出身的,也知道治理地方须6得用有文化的读书人才行。”

“那阎都督好歹也是当时洪都的一任长官,唐人又诗风浓郁,怎么会没有鉴赏的能力?”

怕是那阎都督刚开始见王勃抢自己搭好的台子唱戏,确实是会有恼怒在身的。

但读完了王勃的作品后,尤其是里面还写了自己的名字,当场就得把王勃供起来当祖宗!

就如同李太白的作品一样,岑夫子和丹丘生如果没有出现在《将进酒》里面,凭借二人自己的本事,有机会名留青史吗?

一方长官确实是很高的官职了,很多人一辈子也难以达到的,但大唐三百年,诸夏数千年来,一地长官很少吗?

【其实就算阎都督不是不识字的狗肉将军之类,假如是个头脑冬烘,“身自端方”、“体自坚硬”的那种迂腐之儒,也不一定就觉得王勃的文章好。

我们看王勃的这篇文字,从那些应制八股、歌功颂德的文章标准看,前半篇写景写事倒还说得过去,但是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物描写之后,按这类文章的一般原则,就该转入借滕王阁的盛会来歌颂阎公领导下的大好形势,而王勃却写的是什么?

用大段的文字倾诉了一回他个人的愁闷苦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些话在此场合下说出来,一般也不讨领导喜欢。

虽然说王勃此文有点仿《兰亭集序》的意味,但他的身份和当时的王羲之完全不同,滕王阁会也不同于兰亭之会,所以这样写不大符合应酬文章的要求。

不过正是由于王勃这种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性格,才有了《滕王阁序》这篇好文,王勃才不管你们谁高兴谁不高兴,我以我笔写我心,这正是桀骜不驯的才子本色。

但是王勃的《滕王阁序》既然能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和他人生最后的绝唱,自然可取之处众多。

首先就是王勃的这篇骈文为后世不知贡献了多少的成语。

咱先来看下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其中“物华天宝”“高朋满座”“人杰地灵”等词语就跃然纸上,并且在第一部分,王勃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下此地的美景和地理位置,以及今天什么事情,自己来这的原因。

随后笔头一转,王勃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继续写吹嘘主人家的话,而是真正的代入到一个滕王阁的游客来写景抒情,自顾自的聊了起来。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当时王勃写完之后,据说还流传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

我们都知道《滕王阁序》这个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般,是众宾客写完了今天受邀参宴写下的诗集的序。

所以,王勃当时也在自己的这篇序后写了一首诗,那就是: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这首诗的内容主要为追忆滕王阁当年的繁华,描写如今物转星移的沧桑变迁,抒发了王勃自己面对世间盛衰无常的感慨。

而王勃在写完《滕王阁序》就和众人道别离开了。

阎都督拿起这散发着新墨余香的纸幅,越看越喜欢,当他读到最后一行诗时,发现王勃留下了一个空当,不知道是何意?

他命人快马加鞭追赶,希望求得王勃落下的一个字。

等到来人追到王勃后,却听得他的仆人说:“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大人海涵”。

于是来人马上返回将此话告知阎都督。

阎都督不想让这首诗空着一个字,同时也为了落下一个礼贤下士的美名,于是携众人和金银到王勃住处。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道:

“何劳大人下驾,晚生岂敢空字?正所谓,空者,空也。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一说完,众人称妙,一个“空”字,感慨深邃,气度高远,境界宏大。

阎大人也不由赞叹:“一字千金,真是当世奇才啊……”】

王羲之赞道:“后生可畏!此篇佳作不论对仗排比还是叙事抒情,意境皆在我之上!”

“仅仅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便可成为绝唱流传千古,更何况此文之中不逊色于此句的不止一处!”

韩愈道:“这就是王子安的实力啊!我年少时常爱读三王的文章以勉励自己,更喜欢读那些描述江南大好河山瑰丽景色的诗文。”

“当我读到了我朝王子安的佳文时,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天色!恨不得当场前往观景以慰我忧!”

朱元璋:“这些人文采上的本事确实是独一无二,咱也认可他们欣赏他们!”

“但这些人不适合出仕做官啊!”

“还是像柳三郎一样,奉旨填词,才是最好的出路!”

【王勃到滕王阁是路过,他的目的地是到交趾看望父亲,结果乘船时遇到风浪,落水而死,年仅26岁。天妒英才,真是可惜了。

是金子永远不会被沙砾埋没,是人杰也不会因为短寿而失去生命色彩,王勃一生虽短如流星,瞬间划过,还是给我们留下太多珍品。

那篇《滕王阁序》写得美不胜收,文中简直是字字珠玑,像什么  物宝天华,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彩星驰都是绝佳的词语,又有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样的精彩句子,千载之后读来,仍是如食花瓣,满口余香。

王勃流传最广的是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很有气魄,感觉乐观向上。

不过这是他年少时的作品,多少有点辛弃疾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状态。

人的心情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后来王勃写过一篇叫做《别薛华》的诗:

送送多穷路,  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  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  俱是梦中人。

感觉凄凄惨惨,和上面那首大不一样,有判若两人的感觉。其实,才子词人们命运凄惨的时候可能更多些。

王勃的一生很短,他只活到了20多岁就死了。

短短的几十年里,却能作出一篇篇的佳作流传人世千年不朽,这样的人生又怎么说得上是惋惜呢。

正如王勃诗中写的离别一样,都说人生哪有不散的宴席,可是这样一说,别离就不会流泪伤心了吗?

还是会,只是千言万语,最终只好一句“朋友,珍重”作别。

故而,让我们像王勃诗中的离别一样,对这位“故人”道一声再见。】

【网友说:

“王勃确实是千年难遇的天才!最欣赏的是这句:关山难越,谁悲单身之狗。萍水相逢,尽是他人之妻。”

“滕王阁序牛逼在,800多字,刚好满足高考作文要求!!”

“语文没有一篇课文是充数的,只是当时忙着赶路,却忘了窥探古人风骨。读时以为是束缚自己的粗布麻绳,回望发现皆是熠熠生辉的丝绸缎带。”

“当年王勃要不被淹死,在座的各位都会被淹死在诗词的海洋里了。”

“王勃此等才情必是孤傲之人,定不看他人眼色!”

“华夏上下五千年也就出了两个千古绝唱的文人,汉末曹公之子曹植的“洛神赋”!初唐王福畴之子王勃的“滕王阁序”!”

“其实武则天还挺欣赏王勃的,他要是没淹死,等后来武则天登基说不定有起复的机会。”

“实际上,我已经猜到了这个榜单上榜的人都是谁了,虽然会有些出入,但肯定猜的大差不差。

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论才情千古无二,十足的优秀和当代绝唱的人物。但是论做官和为人,都属于‘命运多舛’!

这样的人其实就该如柳永一样去‘奉旨填词’!

不得不说,唯有宋仁宗,才知道这种人该怎么使用。”】

大宋朝

仁宗皇帝赵祯哈哈大笑,道:“天幕说的没错啊!能作出千古好文的人不代表有做官的能力!”

“能做官的人,文学能力肯定也是够的,就算没有也不耽误他为官之道的卓越。”

“就如唐人韩愈说的一般:术业有专攻!”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36_136148/c2461009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