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恐怖灵异 > 黄帝内经 > 根结第五

岐伯说:天地之气相互感应,寒暖也交相推移。从阴阳的属性上来看,春夏秋冬四季中所含的阴和阳,哪个更多呢?阴阳的象数不同,偶数为阴,奇数为阳,由此也就形成了阴阳盛衰的种种现象。春夏季节发生的疾病,因为春夏属于阳,昼长夜短,阴气少、阳气多,所以其病性也通常是阴气少而阳气多。对于这种阴阳不协调的疾病,应该分别在哪个经脉上用补法和泻法?秋冬季节发生的疾病,因为秋冬属阴,昼短夜长,这个季节阳气少、阴气多,所以其病性也通常是阳气少而阴气多。因为此时阴气盛而阳气衰,所以草木的枝叶会因为得不到阳气的温暖而枯败凋谢,水湿和雨水、露水会向下渗透并滋润它的根部,使它更粗壮,这就顺应了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完成了阴阳的转移变化。依据阴阳盛衰相互转化的情况,针对发生在秋冬季节的疾病,又应该分别在哪个经脉上用泻法和补法呢?在经受了因四季气候不正常而引起的病邪后,因为治疗方法错误而致使病邪离开经脉,流无定所,甚至深入脏腑,这种情况数不胜数,这主要是因为不了解经脉根结的含义,不懂五脏六腑的开、阖、枢的作用,以至于机关损耗,关枢破败,脏腑开阖失常,精气走露无法存留于体内,阴阳之气大受损伤,正气也无法抵抗病邪。运用九针治病的奥妙,其实就在于了解经脉的根结。因此,假如能懂得经脉根结的含义,一句话就能道出九针的精妙;假如不懂得经脉根结的含义,那么针刺的理论就要消亡了。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终结点在面部的命门。命门是指位于内眼角的睛明穴。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内侧之次趾前端的历兑穴,终结点在额角处的颡大。颡大是指钳束在耳朵上方、额角处的发际边缘的头维穴。足少阳胆经起予足小趾内侧之次趾前端的窍阴穴,终结处是耳部的窗笼。窗笼就是在耳孔前面、耳屏之前的凹陷中的听宫穴。太阳是三阳之表,主表而为开;阳明是三阳之里,主里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转输内外,像门户的枢纽一样,为枢。因为太阳主表为开,敷布在皮肤表层的阳气能够抵御外邪的侵入,所以如果开的功能受到损伤,就会使皮肤表层的阳气不固、皮肤粗劣,外邪容易侵犯人体并导致暴病的发生。对于这类暴发病,可以取用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依据病情的虚实,采取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方法进行治疗。“渎”指皮肤枯涩、憔悴、松弛。阳明主里,为阖,禀受阳气来供养内脏,如果阖的功能遭受损伤,阳气就会无所止息而引起四肢疲软无力的痿疾。对于这类痿疾,可以取用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依据病情的虚实,按照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进行治疗。  “无所止息”是说胃气不顺畅,就会导致真气滞留,病邪停留不去而引发痿疾。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传输内外,可自如出入,为枢。假如枢的功能受到损伤,就会引发骨繇病,两脚不能稳定着地。治疗骨繇病可取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依据病情的虚实,按照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进行治疗。此病称“骨繇”,是因为病人会肢体瘫痪,身体震颤不定。对于上述的这些病变,应该依据三阳经开、阖、枢的特定作用和与之相对应的病变,从各种病变的具体症状中找出发病原因,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的隐白穴,终结点是上腹部的中脘穴。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终结点是咽喉部的廉泉穴。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端的大敦穴,终结点是胸部的玉堂穴,向下与膻中穴相连。太阴是三阴之表,是开;厥阴是三阴之里,是阖;少阴处于表里之间,是枢。因为足太阴主脾,在表为开,所以如果损伤开的功能,脾就无法消化,不能周转运输水谷精气,从而导致上部出现阻滞不通的膈塞,下部出现空洞无底的洞泄。对于这种膈塞以及洞泄病症,应该取用足太阴脾经的腧穴,依据病情的虚实和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进行治疗。所以,一旦足太阴脾开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阴中的阳气亏损,进而引发此类疾病。足厥阴主肝,在里为阖,一旦阖的功能受到损伤,就会导致气在内阻绝不通,精神忧郁,常有悲伤之感。对于这种常常生发悲情的病变,应该取用足厥阴肝经的腧穴,依据病情的虚实和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进行治疗。足少阴主肾,处于表里之间,为枢,假如枢的功能受到损伤,就会使肾经脉气郁结,进而导致大小便不利。应对这种大小便不利的病变,应该取足少阴肾经的腧穴,依据病情虚实和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进行治疗。所有这类经气郁结阻滞的疾病,都属于虚症,治疗时应采取补其不足的方法。
足太阳膀胱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至阴穴,它的脉气流到原穴京骨穴,灌人昆仑穴,向上进入天柱穴,向下进入飞扬穴。
足少阳胆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窍阴穴,它的脉气流到原穴丘墟穴,灌入经穴阳辅穴,向上进入天容穴,向下进入光明穴。
足阳明胃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历兑穴,它的脉气流入原穴冲阳穴,灌入合穴足三里穴,向上进入人迎穴,向下进入丰隆穴。
手太阳小肠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少泽穴,它的脉气流入穴阳谷穴,灌入合穴小海穴,向上进入天窗穴,向下进入支正穴。
手少阳三焦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关冲穴,它的脉气流入原穴阳池穴,灌入经穴支沟穴,向上进入天牖穴,向下进入外关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商阳穴,它的脉气流入原穴合谷穴,灌入经穴阳溪穴,向上进入扶突穴,向下进入偏历穴。
上面所说的这些,就是手足三阳经左右共十二条经脉的起点、流人之处、注入之处和进入之处,只要是因血气在经络中满盛而引发的疾病,都可以取这些穴位泻其有余。
脉气在一个昼夜中在人体上下循行五十次,为五脏运输精气。如果它循行的次数过多或过少,不能达到周行五十次的次数,就属失常的状态,叫做狂生。所说的周行五十次,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令五脏都能得到精气的营养。要想知道这种内在功能是否健全,可以通过切按寸口的脉象,来计算它的跳动次数。
施针刺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懂得调和阴阳平衡。调和了阴阳,就会使精气满盛,形体和神气内外相合,神气内藏而不散。所以说,医术高超的医生,能使失常的气血运行恢复常态;医生医术平凡,诊断得不够准确,治疗得不够恰当,就会扰乱经气;医生医术粗浅,不辨虚实,乱用补泻之法,就只会使血气衰竭,以致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医术粗浅的医生在诊断病情和治疗疾病时一定要尤其审慎小心。针刺之前,一定要先察明由五脏引发的各种病症,五脏的脉气和病症的相应情况,经络的虚实状况,以及皮肤的柔滑粗劣,在此之后,才可以取适当的穴位治疗。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37_137437/c3206903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