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白云飘飘 > 第十九章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十九章

    云家自九零年养了种猪,给方圆十几里的母猪配种,确实赚了不少钱。可以肯定地说,云家此后翻盖新房的钱就是靠那几头种猪挣来的。当时一块砖才七分钱,水泥、砂石、人工工资也不贵,盖九间砖房也就花个两万块钱。云家的房子盖好第二年,各种建房费用就翻了近一倍。为此,每提起翻盖房子的事,一家人就觉得上天很眷顾他们。

    截至今天,农村人翻盖同类别的九间砖房要花将近十万块钱。除去物价上涨因素,建房费用比过去将近翻了两倍还多。以至于现在从山区和外地来宁落户的农民宁愿买半成新房子也不愿买了旧房子再花钱、受苦盖新房。像云家的这种房子,连田地、果园子也能卖个将近十万块钱。而现在的本地农户,一算账,与其花十几万给儿子盖一栋房子,待在农村,还不如到县城或乡镇上给他们买一套楼房呢。慢慢地,这也就形成了一种趋势。所以现在的家长都觉得比过去活得更累,更毛烦(不顺心)。

    另外,家里孩子一大,尤其是男孩子到个十六七岁,即将要面临书念不成、成家立业的大事。而通常农村人娶个媳妇的首要条件都得要一栋新砖房,这也就是为人父母者应尽的责任。因为云家两个儿子,负担紧紧相连。父母都赶紧趁孩子不大时盖好一栋,以免几年后又盖房子、又连娶两个媳妇,手头紧吧。在云的家乡枣园,当时娶一个媳妇,一般连穿戴、彩礼、自己的家具摆设等等,花费大致和盖一栋砖房相当。一家要有两个儿子,连娶媳妇带盖房子要花十来万。截止今天,在当地农村,娶一个媳妇连盖房子要花十四、五万。对于收入仅靠种地而来的那几个眼珠子钱的农民来说,很是困难。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收入水平的增长没有消费水平的增长快。

    前头那家总共三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儿,和云同岁,已经辍学在家务农。长子正在读初一。次子学习不行,在家和他父亲放羊。

    他们家有两件值得自豪和得意的事情:一是他们家孩子的大姑妈家在y市,姑父给区电力局领导开小车,几个表姊妹都招工的招工,考上学的考上学,电力系统自古工资待遇就比较好,条件不错。他们家老太太活着的时候,女儿、女婿隔三差五地就会开着一辆高级小车来看望。那时候的小车对农村人来说可是稀罕东西,大人娃娃常眼红得不得了。当然,作为亲兄弟,他们家也沾了不少光。吃的、穿的,常常既时髦又新鲜。看着他们家孩子手里、嘴里的各种“洋糖”,尤其让云这些没有姑妈的孩子们艳羡得直流口水。二是他们家祖上留下来的十几棵枣树。那个时候,家里有果树的人家不多。每逢枣子变味的时候,他们家老太太就会颠着三寸金莲,跑出跑进地轰骂嘴馋的孩子。因为他们家的枣树就栽在云家的粪场子四周,云和海风弟就是主要轰赶对象。每到枣子熟透的时节,他们一家人就踩在云家的猪圈墙上,顺手拿了云家的长木杆子打枣儿。常吓得圈里的母猪和壳郎(肥猪,架子猪)嗷嗷乱叫。女人家心眼儿小,也怕他们把母猪吓得流产,母亲就常常暗地里骂上几句,并嘱咐自家孩子争口气,别到粪场子那儿争抢枣儿,甚至把孩子们锁在院子里不让出去。从他们家老太太去世前几年一直到现在,两家人几乎都是拿嘴对付着,偶尔也因为孩子吵闹产生一些摩擦、矛盾,甚至是一贯地明争暗斗。

    云家的这座宅院和云同岁。是从洼子当中的当时的枣园公社新建大队重新划分居民点后搬迁来的。一家人对这个居民点和这所老宅子有着深厚的感情。

    听父母讲,周银安家没搬来时,门前头是一条大沟,没划分宅基地。沟前头就是现在两家的粪场子,空地很大,圈起来可就是个世外桃源一般的好居所。后来,周银安一家请求大队把大沟填平盖了房子,又划分了粪场子,栽了枣树,就把云家夹在了居民点当中。猪圈、羊圈、厕所也都不得不砌在巷子头上,来去很不方便。祖母在世时,就老提起那段不顺心的事情,并且把一切原由都归结在周银安一家的搅扰。这样一来,两家的宿怨可谓由来已久。

    前头一家的几棵老枣树枝叶压在云家的粪场子上空,云家就算栽上枣树苗也长不起来。于是,母亲就从队上组织的植树造林工地上捡了几棵速生的杨树、柳树栽上,以期它们长过那些老枣树。可前头一家的山羊却从他们家草园子墙上翻出来,把树苗子啃成了光杆子。对此,母亲就像心里压了一块大石头,不顺畅。双方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就让两家孩子从小到大暗暗地攀比着、争斗着。

    按道理,云考上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跨进了大学校门。要是他考上大学,将来肯定不会在农村安家。作为家里的长子,他找对象也要晚上几年。至于没希望考上学的海风弟,找对象时完全先可以在老房子安家,和父母家人住在一起。家里为了全力供养云读大学,不必要先盖房子。

    眼下,前头一家显摆似地翻盖新房子,逼迫云家不得不也要翻盖。打心底里,云一家人是不太情愿的。

    据祖父讲,老宅子墙根底下有许多青砖,房顶上有不少旧松椽,都是当年盖房子时,祖父和大舅爷爷借着大集体的老牛车,从几百里之外的内蒙古一个叫做王府的地方拆下来的。

    看着年逾古稀的老祖父跟着一家人忙前忙后的样子,看着那些当做墙基础的古老青砖和房顶上那些饱经烟火熏烤的枯枝烂棒,看着那些从未刷过油漆的父亲亲手制作的原木色的门窗,回想着祖母在世和去世后自己在这所老宅子里经历的所有苦乐酸甜,善良而多情的云不禁为老屋的悲惨命运而伤感起来,也真想有个摄像机,把老宅子里的一切拍摄下来,留作纪念。

    老屋啊,不久的将来,你将告别你光辉的岁月,完成你肩负的使命而灰飞烟灭。慈爱的祖母啊,新房子一旦落成,您老人家会不会认不得回家的路了呢?

    一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

    云怀着激动、好奇、自豪的心情,骑了自行车,跟着慧慧姐和小松哥到二十多里远的永兴镇上的关帝完全中学报到。

    一九七一年五月,在永兴火车站和跃进渠以南建成校舍四十余间,将倪丁,太平、张义三所完小附设的初中班拨入,成立反帝初中。次年又将枣园中学的三个高中班以及十名教师拨入,成立了完全中学。它是宁安县河北片唯一一所县属完全中学。因其教学质量要比同在河北片的国营渠口农场中学好,每年都有农场子弟到该校借读初、高中。

    此外,由a区电影制片厂和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等单位联合摄制,由著名演员张嘉译主演的主旋律故事片《冯志远》中感人至深的主人公冯志远老师,当初正是在这所中学任教的。该片已被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列入2007年第二批推荐影片。

    该片是根据在宁安县教书育人42年、培养出10000多名学生的冯志远老师的感人事迹改编而成。当然,像冯志远老师这样可敬、可爱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只在他们去世后,或者他们面临死亡之神威胁的可悲可叹的时候来树立他们崇高的形象。我们是不是太自私了呢?曹雪芹如果现在还活着,他会不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呢?人类啊,不要吝惜你们的泪水,不要变成动物世界!不要老玩马后炮,不要老来个雨后送伞!英雄们都是伤心死的!好人好事都是寒心没的!就牛群同志在他和冯巩演的小品里头说的那句“远学雷锋、近学李素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宣传工作做得还很不到位啊!精神文明建设远远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人民来自生活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从张贴在学校门厅墙上的红榜上得知,云被分在高一一班,班主任是门老师。听小松哥和慧慧姐说,这可能是今年新分配来的大学生,他们也不认得。

    在慧慧姐的指引下,云到高一一班,找门老师报了名。从此,云正式成为了一名高中生。搁古代,应该算作秀才。

    至此,大伯家的艳艳姐大专毕业后分配到平罗县姚伏地区医院实习,慧慧姐复读高三,小松哥升入高三,海燕妹妹读初三,海蓉妹妹读初二;云家的海风弟小学连留两级,刚升入初一,红艳妹也升入初一,丹丹妹留了一级,上小学三年级。

    从祖母去世那年开始,大伯一家似乎就和队上许多有钱有势的邻居一样,有点儿看不起云的一家。这其中不外乎两点:一是这些人家比较有钱,二是这些人家或多或少都出了一两个吃皇粮的中专生、大学生。直到今年,他们都看不起的云也考上了高中,一只脚跨入了大学校门,这种现象才稍微改变了一些。而以此两点衡量一个家庭兴衰的看法在当时、乃至现在的农村、甚至全国而言,都很普遍、实际,可谓根深蒂固。

    与此同时,当年一个队上的小伙伴也大多劳燕分飞、各奔前程。

    小舅爷爷一家已经搬到了宁安电厂厂区家属院。他的大女儿庆红娘娘从固原卫校毕业后分配在永兴地区医院当护士;二女儿庆莉娘娘和与云同岁的三女儿庆春娘娘先后招工成了电厂的工人;大儿子治平大大去年以全县高考第三名的成绩被全国重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录取;小儿子治兴大大已经在关帝中学上高二了。

    三舅爷爷的大儿子——治国大大在县委办当秘书。记得外曾祖父在治国大大结婚时就预言过他的这位长孙将来是当县长的苗子。二儿子治军大大两口子都在青铜峡瞿靖中学教书,且已育有一子。三儿子治华大大已经大学毕业,分配在自治区政府工作,据三舅奶奶说是给一位自治区副主席当秘书,前景看好。大女儿庆波娘娘今年升高三,和云一个学校。二女儿庆伟娘娘去年在枣园中学复读一年仍没考上高中,暂时辍学在家。他们一家在整个童庄村,乃至全枣园乡都极富盛名。

    四舅爷爷的大女儿庆芳娘娘,因为残疾,考虑到万一待在农村前景堪忧,所以托她在永兴派出所当所长的舅舅弄了一个城市户口,正复读初三,准备考技工。小涛大大学不进去,初三没毕业就辍学在家务农,干活是一把好手。庆岚娘娘在枣园中学读初三。庆玲娘娘和红艳妹一个班,读初一。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3_13834/c422504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