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请随我来。”
若霖莲步轻移在前头领路,身披袈裟的主持低眉顺目地跟在身后。
两人转过曲折的游廊,路过繁花似锦的温室,又自僻静小路行来,路程漫长又繁琐。
眺见正堂飞檐翘起的一角,若霖忽而放缓步伐,毫无预警地开口:
“大人一路行来可觉疲惫?不妨到茶室喝口清茶。”
主持不卑不亢道:“贫僧不累,多谢施主邀请。”
“那便好,”若霖说,“我生怕您觉得怠慢,毕竟这路程遥远,别是等得不耐烦,出了不该有的误会。”
这话似是在指这条路她多绕了两三圈,又似是在指那不经意泄露的消息。
主持没有接话茬,“贫僧日日锻炼,多走几步路倒也无碍,只是……”他停顿一下,“郡主的待客之道比我想象更加……奇特。”
奇这特是好还是坏得靠听音者细品,他无心解释。
若霖仿佛没听见这声指责,神情分毫地又往前走了两步。
“娘娘在里头等您,我不便陪您进去。”立在禁闭的书房门口,她语气平平。
主持微微颔首,头也不回地推门而入。
进门的瞬间两人皆暗自骂了一声“晦气”。
若霖冷着脸吩咐仆从们守好门,紧接着出门去找狄庆生,让他调动监察司彻查府内人员。
府中定有内奸!
她总共试探两句,一是“喝茶”,二是“绕圈”。
关于前者,书房附近并无茶室,茶室远在另一个宅院。
主持的回答也没有问题,中规中矩,挑不出毛病。
他在后一个问题露出破绽,恐怕他也在回答之后意识到不对,紧接着又补了句不满。
若非熟练郡主府布局,主持又怎敢说“多走几步路”?
选择游廊到花室再到僻静小径的路线,她不光有意试探,更在展现美景。
那是一条移步换景的绝美路线,每走一步都能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致,冬日萧瑟的“寂”和百花盛放的“繁”是生与死的鲜明对比。
这是郡主府最值得参观的地方,也是绝无仅有的下马威。
显然主持没注意到景色,只警惕平白无故多出来的几步。
“她带你绕了远路?”
室内杨知月笑吟吟地面对主持隐晦的告状,“还请不要误会,她大概是想请您见见府中美景,然而毕竟年轻一个没处理好竟产生了误会,您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责罚于她吧?”
“……这是自然。”
杨知月都近乎明目张胆地替下属开脱,求和的他不能不依不饶。
主持咬碎牙根,梗着脖子原谅这件事。
处理完若霖的“小尾巴”,杨知月假惺惺地寒暄几句,旋即提起正事。
“我理解极乐寺的不容易,”她说,“关于那些书的事情,无需在此提起。”
按理说对方大度表示不在意,主持应该放松一些。
他却将脊背挺得更直,像是一根强行扎根在狂风中的小树,瑟瑟发抖地面对暴雨。
这群官员心都黑!
嘴里说着原谅,私底下报复不停,极乐寺吃过很多次暗亏,这回绝不会放下警惕。
他放下姿态,非常好说话地表示:
“我们之前的行为伤了您的心,对此寺内众人都非常抱歉,为了表达歉意,特意为您筹备水陆法会,还请您千万赏脸。”
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水陆,或名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佛教中一种隆重而盛大的佛事仪则。
往年武川大户要花费巨资才能请极乐寺出手,今年他们却眼巴巴送上门,可见对方的诚心。
杨知月盯着他看了三秒,随即双手交叉放在颌下,摇头浅笑。
“冬至才行傩,现在做水陆法会,时间挨得太近了,不妨稍稍延后。”
这是在隐晦的拒绝,主持脸色微妙地发青,喉咙涩得吐出像干瘪的树皮互相摩擦。
“……我们诚心而来,您若有事吩咐尽可以知会,必定尽力而为。”
眉头朝上一挑,杨知月突兀地说起另外一件事。
“近日城中新建了图书馆,两日前已经开业,主持一路行来可有注意到?”
图书馆?注意?主持忍不住琢磨这两个词。
文人们免费读书和和尚有什么关系?
科举的大门不向他们打开,别提入仕就连读书都是老大难。
他完全没有必要关心,可现在……
思维风暴卷起,头顶噌地亮起烛火,他想到了!
“为了表示对郡主的主持,我们寺愿意出一批笔墨和炭火,冬日天寒、学子家贫,若这些事物能给他们一些支持,也算没白费您的一番苦心。”
杨知月微微颔首。
没了?这就没了?主持神情一愣,还是没说对路。
对方想要什么?金银珠宝、钱财粮食……
难不成是——
“我们寺还格外捐赠一批图书,都是以往香客的收藏,现在皆为无主之物,想来他们也愿意看到费心收集的孤本得以流传。”
“你既然请求,我也不好不应。”杨知月说,“过几日便将书籍送到图书馆入库。”
对了,这才说到正题上。
图书馆不能光靠杨氏的藏书,还需要其它正向的书籍捐赠来源。
现今除了士族各家的藏书外,就剩下佛寺的私人收藏。
别听佛寺中有地名曰“藏经阁”,实际上里头不光是佛教经书,还有各种失传的孤本和杂文,大多鲜有人知。
极乐寺具体有多少私人藏书不得而知,但杨知月保证,那肯定是个大宝藏。
“请你放心,图书馆定会好好保存,绝不让它们受到损失。”她眼珠一转,又想起另外一茬,“算时间图书馆应该还在开门,我不妨带您去那里转一转。”
主持:“……”
算盘珠子蹦到脸上了。
这是打着见到图书馆真身,让自己再多捐一些?
他有心立刻回寺庙,又不好当面撅杨知月面子,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杨知月很有节操,没有卖惨或哭穷,只是闲逛似的带其在内部散步。
图书馆是由一户士族宅院改成,去掉其中繁复的装饰,统一换成白墙黑瓦。
主体是这户人家原来的两层观景小楼,一层存放寻常书籍,多是书摊上能寻到的那类,面向全城百姓开放,只需登记造册即可。
二层存放由杨氏抄写的孤本和珍贵藏书,需要由人推荐或捐赠五十册书籍方能进入。
同时也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
小楼附近还有三四个小屋,以前用作东西耳房,现在其中一间负责给工作人员和读书者提供热水,另外还有两间做借阅室,内有笔墨纸砚,供别人誊抄书稿。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50_150057/c2433928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