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流放后,世子妃靠种田系统开疆拓土 > 第340章 农书

  “郡主,收羊毛的消息已经放出去,不久便能听到回音。”
  乐宁拿着暗卫送上的信息汇报,“放在各个部落的暗探也做好准备,只等来年看分晓。”
  “不着急,只是一步闲棋,指望小计废掉蒙古人的全部战力不太可能。”杨知月翻阅着文书说,“边塞的邬堡建设进程如何?”
  “按照计划书稳定推行。”
  邬堡作为可以护卫边塞居民的重要建筑,其建立地点和防卫布局很重要。
  杨知月一手拉拢外族,一手警惕外族。
  目前官邸上下都在进行邬堡建设和外来流民入住工作。
  要说这股风潮的源头还得追溯至沃野。
  当时为了安抚被匈奴大军赶来的汉人炮灰,她主张修建邬堡取代闲散村落。
  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其作为聚集点的功效性非常好。
  边塞不光时常有胡族袭击,偶尔还会有野人突袭,夜晚也会碰到野狼。
  闲散的村落没有高大的外墙,多是靠村里人修筑的泥巴围墙,不光低矮还不牢固。
  别说百姓住在其中胆战心惊,她看着也时常担忧。
  要知道那可都是人口!
  是领地发展必不可少的人口。
  “对了,边塞的人口统计结束了吗?”杨知月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上报的文书?”
  听到这话,乐宁略有踌躇,目光向地面投射。
  “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世家隐户自不必提看,边塞还有许多没有路引的无名之人。”
  路引是古代的身份证明,进出城池都需要此证件。
  没有路引即代表此人为黑户,往小了说,可能以前犯过罪逃到此处;往大了说……
  乐宁不好总结,如果是各方派来的探子,为了潜伏工作顺利进行,他们肯定有路引;如果不是探子,还有什么可能性?战场的逃兵、身负重任的侠客……
  危险程度不高,但足以叫人浮想联翩。
  事情麻烦就麻烦在,人口统计不能落下这些人,可现在又无法让他们站出来。
  城镇还能搜捕,各个小村落才是难搞。
  官府派人登记,他们从后门翻墙就能溜进深山,等到官员们离开后返回。
  亲亲相隐,村村相瞒!
  “官员们正在努力,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成效。”乐宁极尴尬地为自己和同僚挽尊。
  杨知月不声不响,太康年间——(七年前)统计人口,人口黄册上怀荒有两千户、武川有两万户、怀柔有三千户、抚冥有四千户、怀朔有一万二千户,沃野有一千五百户。
  “户”是指一家人的数目。
  按照一户三口算,怀荒当时有六千人,武川有六万人,怀柔有九千人,抚冥有一万两千人,怀朔有三万六千人,沃野有四千五百人,总共十二万七千五百人。
  这个数目不单是主城人数,还包括麾下的大小村落。
  数据可能不准确,因为将世家隐户、黑户和十万关家军抛开外。
  但总人口应该不会差太多,上下两三万已是极限。
  换到后世来看,这个数字比儿戏还要儿戏。
  不跟北京两千万人口比,就跟东北五线城市相比仍旧是少了太多太少。
  人家可是有一百六十多万人。
  就这还叫嚣人口流失严重!
  当然,这是七年前的数据,这三年她甩开膀子经历收拢流民,人口数目应该能迫近二十万大关。
  “我相信你们,”杨知月说,“尽快在开春前完成,绝不能耽误来年的春耕。”
  春耕已然成为边塞要务中的要务,乐宁自然清楚轻重缓急,立刻派胸脯保证。
  “之前安置温室大棚老农们在冯校长的召集下准备出书,这三年他们在各地忙活,对边塞的不同形态的土壤跟耕种环境极为了解,结合往年经验与新型农具,说不定能出一本似《齐民要术》那类足以流传千古的农书。”
  “这是一件好事,”杨知月非常欣慰,“将农人们的智慧记录在册,长长久久地流传下去,或许后世子孙见了也要惊叹先辈的厉害。”
  古代农书不多,虽然汉族是农耕文明,自上古时代便用双齿木凿、铲形石凿和骨凿来耕种土地,周代就有金属农具的产生,也有类《节气歌》和《四民月令》等农书。
  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民因为地位较低,他们很少能机会将自身的智慧记录在书册上,知识多靠口口相传。
  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特别当杨知月意识到当下的农民多么具有创造性。
  早些年从系统兑换出的玉米和红薯在老农的巧手下落地生根,并以其巨大的数量优势喂养当地百姓,现在已经成为麾下百姓的主要耕种产物,粮仓被两物塞得满满当当。
  如果没有这些兢兢业业的老农们,她无论如何也不能策马向前。
  只因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造就了不可想象的奇迹,杨知月才有底气肖想大军和边塞异族。
  不然哪来那么多粮食啊!
  “等到这事成了,你记得将农书放进图书馆,叫士子文人们都来瞧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也不落人后。”
  乐宁一口应下。
  提起图书馆,他又不得不感叹:“开办图书馆并对外开放这事做得太妙了,主公还是得您。我的不少朋友原本不愿来武川,听闻有书馆可免费阅读,还能抄写存书时,那些动摇瞬间消失,估计现在正连夜赶来,生怕晚了一步。”
  图书馆不算新鲜物,怀荒的最初学校便设有小型图书馆。
  当时因规模和收容书籍数目不多,并没有溅起太多浪花。
  直到杨知月跟杨仆重逢,借由弘农杨氏的收藏,图书馆焕发新机,添加许多不为外人所见的孤本和残本。
  这简直是一座敞开的宝库,正面向全体文人展开。
  原本杨知月在文人中名声不太好,此事一经传出,不说断崖式上升,至少去了很多抵触者。
  毕竟免费看了人家的藏书,多少要给点面子。
  可她的计划远远不止于此。
  “等人到达一定数目便让县衙放出招人入仕的告示,绝不能错过这些上好的人才。”
  交代完琐碎之事,杨知月重新埋头办公。
  趁着严寒没到,还有好些事情要处理。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50_150057/c2433928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