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网生记 > 17、毕业时代(3)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17、毕业时代(3)

    计算机领导小组,顾名思义,那是领导计算机的小组,只是前头加上了国务院三个金字招牌,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只要与计算机有关,与信息有关,与国家发展有关,那就全归它管鸟。

    曾有人言,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只管抓经济,放弃了自主研发,以市场换技术,导致了之后的国家科技全面溃退,反而被国外越拉越远,其实不然。至少这个国务院计算机领导小组说明了问题,因为这是总理亲自挂帅的组织,全称是“电子计算机产业暨大规模集成电路及软件发展规划领导小组”。

    名称比较长,但是一目了然,这个小组的成立就是为了在“六五”期间要对国家的半导体工业以及相关的软件配套方面进行全面的产业升级,集神州业界之精英,对全国的ic设计、制造以及软件的开发、普及进行了规划。

    我们认识到了差距,我们也没有放弃抵抗!

    这个小组的成立有机缘巧合,但是无疑是必然的,论人才不缺,缺的是精神,而正是曹长久等人的努力,使得国家领导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从而准备毕其功于一役。

    想法是好的,但是事情要一步步地做,美国人细水长流的发展了二十年才有了微处理器,我们要在五年内赶上来,难度不小。

    完全靠自力更生当然可以,我们的人才不缺,但是想十倍速的发展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外面在封锁,内部机制僵化,一切都是障碍。

    幸好有了曹长久这个异数,在他的提议下,领导人总算准备打这一仗,历史发生了一点点的改变。

    后来的半导体专家虞博士终于被长久忽悠进了这个小组,成了唯一一名非中国籍的顾问,他的见识与经历与国内专家互相印证,对中国的半导体工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至少在香港,一个芯片工厂已经建设成功,让所有关注半导体工业的官员们放下了心,毕竟半导体工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既然虞博士能靠一个人建成一个芯片工厂,那么倾全国之力,十个工厂应该不是难事。

    光有炉灶不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哪怕计算机再多,没有软件,这些都是摆设。因此软件配套也是重中之重,这方面长久出力尤大,至少他写出的《编译基础》一书成了各大高校的教材。

    但是这些都是散数,就像一颗颗珍珠,只是在各自的领域放射出光芒,虽然耀眼,但是不成系统,哪怕再珍贵,也不过是个浑然天成,要想成为艺术品,还需要穿起一根不起眼但非常重要的线。

    这才是虞博士千辛万苦也要请木先生回国的原因。

    木先生何等人物,他可是能为一国发展把脉的大夫。

    因此,国务院的领导这才如此的重视木先生,不惜以国士待之。

    木先生自然也不负所托,他一入京便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考察中国的发展环境,三教九流无所不访,愣是没有去见计算机领导小组的总理组长。

    有了第一手资料,木先生又花了两天时间整理,这才胸有成竹,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在总理接见时,木先生递上了一份关于国家软件发展的提案,令总理拍案叫好。经过专家讨论细化,一份“六五”期间国家软件发展计划终于出炉了。

    这份计划充分体现了木先生的发展思想,并不急功近利,利用改革开放的机会,极力傍着美国这颗大树,之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看的更远……

    计划分为四部分:

    一、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等有条件的高等学府,每年分别从应届毕业生中抽出五十名有资质的大学生作为“软件工程研究生”重点培养,选用美国教材,从美国请大学教授及英特尔、王安等大牌公司的高管授课,不惜代价。

    二、在北京、上海的大学密集区各圈一块地,仿照深圳的做法,作为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一切政策从优,拟作为软件工厂的所在地。

    三、召集国内所有专家学者,以曹长久开发的“c”语言为基础,大力攻关通用软件开发环境,研发国内自己的软件开发工具,不求最高效,只求大一统,以庞大的国内市场博标准。

    四、以其上所有的准备作基础,以某公司的名义,在美国成立一家公司,不论软硬件,专事接单,以战养战。

    这四条就是整个国家软件发展计划的真实面目,其中透着一股霸气,其长期发展下来的高可能性有着非常强大的诱惑力,让人无法拒绝。

    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以精英培养模式,集中全国的科技、软件、人才力量,打出去。

    置之死地而后生!

    温室中的花朵永远无法经受风雨!

    这份计划从一开始由木先生提出,到一大批业内专家讨论,再到最终成为国家级项目,其间经历了龙争虎斗,很可惜,大多数人对前两条表示赞同,对第三条心存犹疑。至于第四条,那就没几个人相信了。

    美国什么地方?那是全世界信息产业的发源地,只要关于计算机的技术,几乎都是美国人发明的。中国人想从人家嘴里抢食吃,那岂不是以卵击石?

    大多数的专家都表示打基础可以,学习可以,贸贸然的去接单,那是万万不能,先不说能不能竞争过美国人,光那种跨越技术壁垒的难度就让人望而却步。

    于是讨论继续,争论继续,扯皮继续。

    直到惊动了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放了一句话,这个计划这才一锤定音。

    “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我相信专家的眼光,用咱们的技术,去赚美国人的钱,然后提高自己的技术,再卖,可以嘛,就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有了最高领导这话垫底,国家软件工程发展计划就算通过了,中国的半导体工业与软件发展终于有了一条确实的发展路线。

    但是,或许连最高领导都没有这个奢望,要在这方面超过美国人,毕竟咱们的软硬件工业都还很弱小,连种子都算不上。

    连木先生都在与虞博士私下里的谈话说这个计划要完全发挥作用,五年时间太短,十年之内能看到点效果那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虞博士自然深以为然,他作为计算机领导小组半导体工业发展顾问,自然直到这个国家现在的半导体工业差到了什么程度,欧洲人日本人韩国人台湾人可以从美国人那里购买成套的芯片生产线,可是中国人却连报废的都买不到,想要发展,谈何容易?

    如果说整个中国当时有人能够认识到这份发展计划的可贵之处的话,那么非远在香港的曹长久莫属。

    当虞博士告诉曹长久这份国家软件工程发展计划的时候,这个年轻人拍案叫绝,反应大大的出乎虞博士的意料。

    “厉害啊厉害,这计划简直是无懈可击,五年必成!”

    “你信心十足啊!怎么这么乐观?”

    “不可言,不可言,到时自知。”

    年轻人脸上神秘的笑让虞博士一阵纳闷,不过他最佩服的就是面前这个年轻人的眼光,也就放开了胸怀,专心的投入到了这个国家级项目当中。

    谁也不知道当时曹长久看到这份计划时心中的震撼,因为曹长久的身世,让他的眼光穿越了未来的三十年。他所见的这份软件工程发展计划的框架,简直就是印度人85年启动的“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开发和培训政策”的翻版,相似度99%!

    不过想到这两份计划同出木先生一人之手,曹长久也就释然了,只不过同一计划,真实历史上的结果却是相差云泥:85年中国的计算机领导小组烟消云散,所有的计划统统急刹车,木先生黯然离开。而印度人却在软件总理的支持下启动了软件发展国策,终成正果,囊括了世界上大多数的软件工程。

    也许有人看不起印度的软件工业,认为其不过是一帮软件民工在堆代码,可是只有长久知道二十多年之后的事情:21世纪初,中国软件业讨论了许久之后,在专家的建议下,终于开始规划学习印度,走“印度模式”的软件之路,其时距82年已经二十载,两国软件工业的差距已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今时往日,让人不胜唏嘘啊……

    不过这一切已经不重要了,曹长久既然重活一世,自然不允许这种机会在自己的手中溜走。他发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哪怕国家自废武功,他也要让这个计划成为现实。

    一群共和国的精英在北京谋划未来,虽然讨论的事情足以推动历史,但是我们的阿良同学依旧在x工院的宿舍里想着今天食堂的伙食是不是沙子少一点点……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5_15178/c450434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