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三国之群雄遂鹿 > 第149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渤海城外若天军驻扎营地

太史慈兴冲冲地跑进大帐,难以掩饰激动的情绪,说道:“少爷,我今日带兵巡逻,发现渤海城已经撤掉了城门上的旗帜!”若天思忖道:“应该是袁绍撤军了,现在正是出兵的好时机!”

甄宓碰了碰若天的肩膀,问道:“夫君,袁绍居然这么轻易就撤兵了,其中会不会有诈?”若天轻轻抚摸着她的柔夷,笃定地说道:“袁绍这个人我再清楚不过了,他不会放下自己最疼爱的儿子不管,宓儿,你且宽心。”

甄宓点了点头,说道:“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袁尚给他们送回去?”若天摇了摇头,大笑道:“他们会主动来找我的,这样,我们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

太史慈闻言,反问道:“少爷,此刻我们趁他们撤退偷袭他们,不是更好吗?”若天否认了太史慈的想法,问道:“你听说过退避三舍的故事吗?”

太史慈回答道:“当然知道了,晋公子重耳感激楚成王救济之情,约定如果晋和楚两国交战,就会向后退三舍。后来城濮之战,重耳果然这么做了。”

若天拍了拍他的肩膀,赞赏着说道:“子义果然是饱读诗书,说得一点没错。重耳能如此做,便是信守承诺,正因为如此,晋国才能强盛。我们如若做了背信弃义之徒,就算诛杀了袁绍,也会成为众矢之的,势必不能存活!”

太史慈低头说道:“少爷果然深谋远虑,子义拜服!”若天挥动手中的折扇,一声下令道:“全军听令,向渤海郡正门,进发!”

乘着淅淅沥沥的秋雨,若天的部队来到了渤海郡正门。放眼望去,城门大开,在城门口出现了稀疏的人影。

若天向赵云和太史慈二人使了个眼色,三人并肩而行,骑马冲向城门。只见袁绍身着盔甲,骑在战马之上,身旁是两个虎背熊腰的将军,仔细视之,原来是颜良和文丑二兄弟。

若天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本初兄,三日之期已经到了,请做出你的选择吧。”袁绍用手指向了空无一人的城池,大声回复道:“我的诚意,想必若天贤弟也看出来了。现在你是否能履行承诺,将吾儿袁尚交付给我?”

若天思虑一番,最后说道:“本初可否前方带路,让我巡视一下这渤海城内部?”袁绍疑惑地反问道:“你就不怕我在这城里布下天罗地网,将你杀死在里面?”

若天哈哈大笑道:“我若是死了,你还能救回你儿子吗?我有这个把握,你定不会这么做!”袁绍点头应答:“既然如此,我便带你入城,让你感受一下我的诚意。”

在袁绍的带领下,若天和赵云等三人步入了渤海城,原先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却空无一人,街边的商铺也大门紧闭。

若天不解地问道:“我只是让本初将兵马撤出,并没有让你遣散百姓啊!”袁绍拽了一下马缰,停下说道:“我也没有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治理此处多年,百姓应该同我也有了感情,我要离开渤海,他们也依依不舍,要和我一起走。”

若天叹息道:“本初兄也不能抛弃百姓而去啊,只是这渤海郡没有百姓,该如何发展啊?”袁绍举起手,指向若天,说道:“若天贤弟手下有足智多谋之士,我相信,这对你来说,是小事一桩。”

不知不觉中,几人已经绕城池转了一圈,若天并未发现任何异常。他抱拳说道:“本初兄果然是信守承诺之人,我蓝若天也觉不会失约,你在正门稍等片刻,我派人将袁尚送来!”若天说完,和赵云太史慈驱马向外奔去。

片刻之后,两个身影出现在了袁绍的面前。袁尚看到自己的父亲在等待着自己,哭得热泪盈眶,钻入了他的怀抱。袁尚看着袁绍,抬头问道:“父亲,你当真用这渤海郡换了我的性命?尚儿对不起你!”

袁绍安慰道:“你的性命更为重要,城池没了我们可以再取!”带袁尚前来的甄宓温婉地行了一礼,说道:“既然人已经送到,小女子先行告退。”袁绍追问道:“姑娘,我儿袁熙至今对你念念不忘,你能否去见他一面?”

甄宓笑靥如花,回答道:“对不起,小女子心中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都只有蓝若天一人。袁熙也是仪表堂堂,大人应该为他另寻良偶,不要在我身上浪费时间了。”

袁绍无话可说,只能看甄宓的倩影消失在了雨幕之中。在蒙蒙细雨中,若天带军队占据了渤海郡,一切都看似非常完美。

三日后,若天端坐在渤海太守府内,一个侍卫慌慌张张地冲进府中,汇报道:“少爷,袁绍已经率军夺取了冀州,韩馥已经投降了!”“什么?”若天惊讶之际,内心赞叹道:本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果然不简单啊……

渤海郡太守府内

若天端坐在太守府中,摆好酒宴,等待远来的荀彧。荀彧在侍卫的陪同下,直接步入了正堂。若天激动万分,伸出手指向旁边的座位,说道:“文若远道而来,天气严寒,先坐下喝杯热酒吧!”

荀彧朝若天鞠躬,满怀内疚地说道:“少爷,刘晔之死,文若亦有过失,文若悔当初没有同少爷同往!”若天叹息一声,劝慰道:“逝者已矣,此事不能怪你,是我考虑欠周。此时叫文若前来,是有要事相商。“

荀彧直接问道:”什么事情,少爷请直言!“若天无奈地说道:”袁绍退出渤海郡,渤海郡的百姓却随他远去,现在已经沦为一座空城了。“

荀彧闻言,继续问道:“少爷的意思是要我想办法来增加渤海郡的人口?”若天点头,回答道:“正是,文若觉得这渤海郡需要多少人口呢?”

荀彧思虑一番,缓缓说道:“渤海郡是重要的城池,要起到防守冀州袁绍的作用,至少需要十万人。而就算轻赋税,五个百姓至少也得负担一个士兵“

若天听出了其中的意思,反问道:“你话中的意思是需要五十万百姓?”荀彧应允,陈述道:“五十万是保守数字,最少都需要这个数量的人口。”

若天挠了挠头,绞尽脑汁想了一番,最后哀叹一声:“这五十万人,如何从天而降啊!”荀彧灵光一现,提出了计策:“我们现在坐拥青州数郡,民富兵强,可以从其他各郡抽调人口,来渤海郡组建新城!“

若天赞叹道:”文若果然深谙此道,那依你所见,每郡调动多少人为合适呢?“荀彧开始清点各郡,口中念念有词道:”汝南,琅琊,胶东,北海,东莱,我们现在有此五郡。北海毗邻渤海郡,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所以,我们可以减少北海城的驻军数量,进而进一步精减人口,迁徙向渤海郡。“

若天反问道:“那北海需要迁徙多少人口呢?”荀彧伸出手指,说道:“北海,只留两万人足矣,此处有三十万人口,只剩下十万,剩下的二十万,全部迁向渤海郡。至于剩下四郡,路途遥远,不适宜过大数量的人口迁徙。所以,根据我对几处的了解,汝南最为偏远,且是防守南方的重要城池,只需要迁徙五万人。胶东和东莱毗邻大海,没有近敌,两处各调动九万人,而琅琊作为我们的根据地,不可调动太多,七万恰当好处。这样一算,正好是五十万人!“

若天冷静地问道:“很多百姓都是土生土长,再加上安土重迁的习惯,我们恐怕很难完成这次调动吧?”荀彧笑道:“少爷,你的贤明,在青州有口皆碑,百姓对你甚为爱戴,他们会听我们的话。可是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完成需要一段时日。”

若天点头应答:“那你认为谁能做这渤海郡的太守呢?”荀彧向若天举荐道:“徐庶此人,深谙兵法韬略,内政方面也有出彩之处,我觉得他可以担此重任!至于武将,可以把徐晃调来,南方的陶谦等人现在根本无法对我们构成任何威胁。徐晃为人谨慎,带兵严谨,有他在,不会出任何纰漏!”

若天想了想,说道:“唉,我们的人才还是稀少,连防守城池都需要来回调兵遣将,我想我们应该扩充一下我们的人才队伍了!”荀彧问道:“少爷的意思是要举行第二轮科举?”若天摇了摇头,否认道:“科举需要进行层层选拨,并且周期较长,短期得到人才,只能通过俘虏。”

“少爷的意思是要开战了?”若天大声说道:“冀州袁绍是我的大敌,我们迟早会有一战,既然如此,不如趁他立足未稳,给他致命一击!”

若天平复了一下情绪,说道:“现在的重中之重还是迁徙人口,你回琅琊城,让陈群写好迁徙人口的告示,散发到各郡,迅速开始行动吧!”“喏!”荀彧起身,准备告退。若天拉住他的胳膊,笑着说道:“天色不早了,你在此休息一晚,明日再启程。再者,这美酒佳肴,岂能辜负?”若天向荀彧递上一杯酒,二人把酒言欢,好不快活。

第二日,荀彧接受若天的命令,返回了琅琊城。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就此拉开了帷幕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60_160836/c4679316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