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修仙时代 > 八仙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

    【铁拐李】

    八仙中,铁拐李是年代最久,资历最深者,见诸于文献则较晚。亦作李铁拐。元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始有其名。身世由来传说颇多,一说乃西王母点化成仙,封东华教主,授铁杖一根。一说本名洪水,常行乞于市,为人所贱,后以铁杖掷空化为飞龙,乘龙而去为仙。一说姓李名玄,遇太上老君而得道。一日神游华山赴太上老君之约,嘱他的徒儿七日不返可化其身。然而徒儿因母亲病而欲归家,六日即化之。第七日李玄返魂无所归,乃附在一跛脚的乞丐的尸体而起,蓬头垢面,袒腹跛足,以水喷倚身的竹杖变为铁拐,故名李铁拐。

    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尸体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尸体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身世来历】

    铁拐李又称为铁李,原名叫李元中,又有人说李凝阳,还有人说李孔目,还有人说他叫李洪水,小名拐儿。至于他的时代更是其说不一。一种说法是隋朝人,一种说法是唐玄宗、代宗时代人。《列仙全传》里说他曾与李老君交往,那就是春秋战国时人了。但《历代神仙通鉴》则说他本是远古之神,曾经在黄、炎之前当过人王。这些事本来就难于查考,假如世上真有那么一个姓李的拄着铁拐的乞丐的话,估计最早也不会超过隋、唐两代。而乞丐也不会有什么“元中”的雅号,至于“凝阳”,那不过是道士们顺着正阳、纯阳编下来的,更与乞丐无干,所以铁拐李称做“李洪水”妥当。

    但李洪水的事迹实在不够辉煌,简略得很,据《续文献通考》记载:隋时人名洪水,小字拐儿,又名铁拐,常行丐于市,为人所贱。后以铁杖掷空化为龙,乘龙而去。这样还是道士们编的故事更易流传,也容易为人津津乐道。

    据说,民间李凝阳即李拐儿生得本来很魁梧,是个很体面的伟丈夫。虽然善于修炼之术,但还未得到真道,便跟随老子和宛丘先生学道,隐居在砀山的岩穴之间。这一天他接到老子的请帖,请他一起去游华山。他便把躯壳留在洞中,元神出壳。临行前叮嘱一位新来的徒弟说:“如果七天我的元神还不回来,你就把我的尸壳焚化。”为什么要焚化呢?道家认为人的魂藏在肝里,魄藏在肺里,元神出游时魂要跟着,魄却留下看守躯壳。过七天元神不返,躯壳就要**,所以要烧掉。李凝阳的元神逍遥自在地去游山逛水了,徒弟却要看守着躯壳不能离开,怕是一离开就成了虎狼的点心。

    无巧不成书,到了第六天,徒弟的哥哥跑来说是母亲病危想见他一面,让他赶快回家尽孝道。这徒弟恪守师命,又坚持一夜。到了第七天,师父还未回来。一直等到晌午徒弟等不及,便一把火烧了尸首,跑回家去看望母亲了。到了傍晚,李凝阳才赶回洞府,但出来进去寻找不见尸首,只好自认倒霉了。李凝阳没了魄的躯壳,飘泊无依,已经有些流落街头乞丐模样了。这时见到林子中一具饿殍,他便饥不择食地从囱门中钻了进去。跳起来之后觉得有些不对劲儿,这才知道饿殍是个跛子。急忙来到水边照一照,只见自己的尊容:黑脸蓬头,卷须巨眼,形极丑恶。

    他正惊讶之间,只听背后有人拍手道:草脊茅檐,窗毁柱折,此室陋甚,何喜获丰收寄寓!李凝阳回头一看,原来是老子。他急忙想把元魄跳出,老子又制止住他道,真道应该在表相之外求得,不可只看相貌。只要你功行圆满,便是异相真仙。这一番说教使李凝阳死心塌地地不想换躯壳了,老子便给他一只金箍束住乱发,又给他一根铁杖拄着瘸腿。他又用两手揉眼,把眼眶揉得象两个大窟窿,于是自号李孔目,而人们常忽视他这特征只注意那条拐腿,所以便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得道成仙】

    铁拐李是八仙中最早得道成仙的。铁拐李本名李玄,他原是一个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因考场**,多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从此他灰心丧气,看破红尘,离家出走,去学道访仙。

    李玄学道心切,在深山幽谷中寻找茅庵道舍。经历数月的风餐露宿,涉水登山,终于在一个山林幽僻的岩洞里居住下来,几年过去,李玄自感收效甚微。他从沉思中悟出不长进的原因:修行道业没有名师的指点,靠自己的一得之见,事倍功半,道业难成。他猛然想起华山上的太上老君李耳,乃是同族仙祖,去拜他为师,必能得道成仙。

    李玄想到这,就直奔华山,吃尽千辛万苦,李玄终于来到华山,登上莲花峰,李玄正想休息一会,想不到前面走来两个道童对他说:“你是李玄吗?”

    李玄觉得很奇怪,“两位道兄怎么知道我的姓名?”两个童子微笑着说:“你不是千里迢迢到华山来寻访太上老君的吗?我们是太民上老君派来接你的。”李玄听了又惊又喜,暗想:“看来我李玄同太上老君还大有缘份呢,不然怎么会派童子来迎接我呢!”

    于是他随童子来到太上老君隐居的草堂,只见太上老君端坐堂上,在他身旁还坐着另一位仙人。李玄上前拜见后,老君问明来意,“学道没有老师,没有天生缘份,而要靠自己。你只管专心去修行,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李玄聆听太上老君的教诲,叩别两位仙祖,回到原处,潜心修研道家经典。他经常一打坐就是一天,还时时到高旷之处呼吸,吐故纳新。久而久之,炼到了形神分离的境地。

    一日李玄修炼已毕,在山上漫步游赏,骤听仙乐嘹亮,抬头一看,空中祥云缥缈,霞光万丈,仙鹤飞近,只见太上老君和宛丘两位仙祖,慌忙跪拜。老君说:“你的道术大有长进,实属不易,我和宛丘要到各地出游,想带你同去你在十天后神驰我处,不可失约。”言罢,驾仙鹤而去。

    转眼十天已到,他对徒弟杨子说:“为师就师祖之约,神魂离去,肉身留在这,你要悉心看护,过了七天不见我的神魂归来,你就将我的肉身焚化。以七天为期,千万记住!”说完李玄盘膝而坐,运转丹田气,神灵出窍,飘然而去。

    杨子寸步不离地看着他的肉体,到了第六天,杨子的叔叔来说他的母亲病重,想见他最后一面。杨子恸哭不已,经叔叔再三催促,他指着李玄的肉体说:“师父的神魂已出游,临行叮嘱我小心看护,限期七天,如今已到六天,我现在走了谁来看护?”叔叔觉得他胡说八道,有谁死了六天,还能还魂的,不由分说拉着他就走。杨子不走,叔叔就说:“速将你师父的尸体火化掉,同我一起走吧!”。说完,就叫杨子一起动手,搬来柴草,将李玄的尸体火化了。

    待李玄神游回来,与老君话别时,老君赠他一偈:“辟谷不辟麦,车轻路亦熟。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李玄哪知偈中的奥秘。回到洞中,不见自己的肉身,李玄大吃了惊,出洞寻找,来到山坡,见焚烧遗体处幽烟寂寂,明白自己的肉身已被火化了。神魂无处归宿,仙路断绝,这时发现不远处有一具乞丐的尸体,便不顾一切地投魂,等起来到河边一照,发现自己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袒腹跛足,手拄拐杖。

    【神话传说】

    相传明末崇祯年间,八仙之一铁拐李一次云游到江西时,路过腾桥镇荣坊村,看见村中有棵古樟树长得挺奇特,不禁脱口称道:“妙境”。于是按下云头,落座树下。在古樟不远处,有座私塾。屋里依稀可见一位年长的先生教十几个弟子在念着:“子云诗曰”之类。铁拐李经不起凉风一吹,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过往的行人见他这个老头形貌丑陋不堪,衣不蔽体,坦胸露背,一条溃烂的跛腿上,爬满了追腐逐臭的苍蝇,嗡嗡作响,都恶心地走得老远。

    一会儿,私塾散学了,一群小孩见铁拐李这样,当时吓跑了大半。只有几个胆大的围着铁拐李叫:“叫化子,烂腿子。”叫了几遍,铁拐李才长长地打了一个哈欠,响声如雷,又吓跑了几个小孩,最后只剩下一个十来岁的男孩站在他面前。铁拐李见是个憨脑的小孩站在自己面前,便说:“你叫什么名字?刚才是你吵醒了我么?”小孩见问自己,也不胆怯。他不先回答他的问话,倒反过来问他:“你是什么人,怎么睡在这里?”铁拐李见小孩问他,又呵呵一笑:“我是什么人?你猜不着,但我能猜得到你的名字,你相信吗?”“我不信你能猜到我的名字,你骗人。”小孩连忙摇手回答。铁拐李说:“不信?那我们打赌。”小孩说:“打赌就打赌,要是你猜不着,给我当马骑。”铁拐李说:“好,要是我能猜到你的名字,你就给我舔这条烂腿,怎么样?”小孩点头答“行!”因为他想,这个拐子肯定是个外地人,他怎么能知道我的姓氏名字呢。小孩怕他赖帐,还与他拉钩“谁骗人,谁是小狗。”其实,他哪里知道,坐在自己面前的这个拐子就是神仙。铁拐李指着小孩说:“你的名字叫王钦,今年十岁,对吧?”王钦眼睛一下子瞪得老大,咦,他怎么真的知道自己的名儿。唉,这下可输了,要舔1他那吓人的烂腿。可事先已经发誓拉了钩,王钦是个说话算数的小孩,不想赖账,就俯身来舔铁拐李的烂腿。喜得铁拐李呵呵地笑着,扶着王钦的小脑袋说:“你是个诚实的孩子。”王钦本想在铁拐李的腿上舔上一二口就算了,打赌就算完事。谁知,他舔到的味道是甜的,如蜜似糖,于是他越舔越有味,竟把铁拐李整条腿下的脓血全舔干了才起来。“好,谢谢你,王钦,我们后会有期。”说完,铁拐李起身一瘸一拐地走了。

    本来,王钦在私塾里读书,成绩并不算好,十几个同学中,他是倒数第二。可从舔了铁拐李的烂腿后,学业大有长进,不出半年,由原来的倒数第二变成顺数第一。先生感到十分惊异,一日,特将王钦留下,问他是怎么回事,于是王钦便将自己碰到一个拐老头的故事讲给他听,末了说“从舔了那拐子的烂腿后,我的记忆力便特别好,所以先生教我的书,我都能记住。”“噢”,先生又问:“你碰到的拐老头是个什么模样的人?”王钦也一一向老师作了描述。先生是个老人,对于神仙的传说自然见到的很多。他想,王钦遇到的一定是个神仙,然而天机不可泄漏,这事他没有再问下去,也没有告诉别人,只是比从前理加努力地教王钦,他认为王钦将来一定是个有出息的人。

    转眼间过了五年,王钦已十五岁。这年秋试时,他一举夺得了二榜进士,被朝廷命为四川省重庆府知府。荣耀乡里。第二年初,王钦走马上任了。

    重庆府沃野千里,物阜民丰,向称天府之国。王钦到任之后,雄心勃勃,想趁着自己韶华年少,为百姓办点好事,谁知事与愿违,向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庆府,在王钦上任以后,连续三年大旱。重庆这个地方,饿俘遍地,一遍民不聊生,凄惨景象。对此,一些流氓地痞却乘机闹事,趁火打劫,整个重庆搞得乌烟瘴气。没有办法,王钦只好率领文武官员筑坛祭殿,求助苍天降雨了。

    一个月后,一座高高的土坛筑成了。按照巫师道人的授意,王钦作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戒斋沐浴后,然后登坛求雨。一天、二天过去了,天上仍是碧空无云。愤怒的饥民们在一些人的煽动下,说什么王钦是妖怪,是他前世造了什么恶,因而上任以来,给重庆带来了灾难。因而在这次王钦登坛祈祷时,抱来一捆捆干柴堆放坛下,准备在王钦求不下雨时,就放火活活烧死他,以解心头之恨。站在坛上的王钦,看看坛下遍地的干柴,心中明白了**分。他知道,要是真的不来雨,自己的命算是完了。他不禁哀叹起来,明知自己与天旱毫无关系,可怎样向老百姓解释呢,老百姓又怎么会相信他呢。唉,今日落到了这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地步了。这样想着不觉地埋怨起孩童时遇到的拐老头来,他想,当年要不是碰上他,和他打赌舔腿,使自己变得聪明好学,就中不了进士做不了官,也就轮不到自己碰上这件麻烦事,他开始恨起了那个拐老头来。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当王钦犯难的时候,忽见天上飘来了一片乌云朝这飘来。至近前时,触手可及。王钦又泄气了,这小片云顶什么用,重庆可是赤地千里呀。正在他泄气哀叹时,云朵不见了,一个拐老头站在了他的面前。啊,这不是儿时见过的拐老头吗。只见老头穿着的衣服都还没换呢。他正待开口,老头倒先发话了:“王钦,怎么,不认得我了。”王钦不无悲叹地说:“都是你干的好事,不然,我在家种田岂会有这种麻烦。”语气中带着埋怨。铁拐李明知王钦遇到什么事,可要他自己说出来,于是又问:“你到底遇到什么困难,说给我听听,兴许我能帮你的忙呢,啊,哈哈!”

    事到如今,王钦也没有办法,心想:告诉他与不告诉他是一回事,于是就将自己上任以来,重庆大旱三年的经过宏观世界及现在筑坛求雨,百姓要烧死他的情况说了一遍。完了,闭上眼睛又哀叹起来。谁知铁拐李听完后却大笑起来,说:“王钦,你怎不早告诉我,这算什么难事,不就是天旱吗?我给你下个七天八夜的大雨总够了吧,何必愁得这么要死。”王钦看了拐老头一眼,心想:你是什么人,敢说这样的大话,要天下雨岂和猜我的名字一般容易。因而说道:“仙长,你是何方大神,真能帮我这个大忙?”

    铁拐李早已看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说道:“王钦,你不相信我能呼风唤雨?那咱们又来打赌,条件吗,我赢了,你还给我舔腿,怎么样?输了还是给你当马骑。”说着,只见铁拐李从腰间取下一个破碗递与王钦,叫他拿着,自己口中念念有词,说声“水”,碗中登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碗水,又说了声“起云”,刹时,乌云骤起,狂风大发,铁拐李又叫王钦将碗中的水向空中一撒,说了声“下吧”,顿时大雨倾盆而下起来。见真的下起了雨,王钦高兴的手舞足蹈起来,赶忙跪下给铁拐李磕头:“多谢仙长搭救黎民,敢问仙长尊姓大名,仙居何方?”“哈、哈、哈,王钦,这个你就别问,还是给我舔舔腿吧。”王钦岂敢违约,跪下连忙就舔2起他那腥臭的烂腿来,舔完后,铁拐李起身告辞:“王钦,我去也,今后三年,重庆一带又会风调雨顺的。”说完,纵上云头不见了,只留下一串笑声。

    这场雨一起下了三天三夜,使干旱的重庆恢复了生机。以后三年,重庆果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三年后,王钦告假回乡省亲时,重庆百姓为了表达感谢王钦为民求雨之情,送了他许多东西,其中有一头珍贵白黎木,派专人送至王钦的故乡荣坊村。王钦回乡后,盖了一幢官厅,特用这头黎木做梁。至今这座官厅还在乌龟山边,保存良好。

    【铁拐李点拨游医】

    相传有一个江湖游医,其拿手的本领就是,用草药外敷,专治跌打损伤、叮、疮等之类的小外伤病。也就是将草药捣乱,敷于创面,用布块包裹。其效果一般,却很麻烦,但他心地善良,颇有医德,只要是寻上门来的,无论贵贱,他都精心地为其治疗。若是病人贫困无钱支付药费,他就分文不收。铁拐李得知后,有心要提携游医,于是,化作乞丐前去故意考验一下游医。铁拐李来到游医的门前,要他为其治疗瘸腿,并声明无钱支付医费。游医见铁拐李着实可怜,二话没说,每天为其治腿换药,不厌其烦。谁知,那腿越治越糟糕,铁拐李不由破口大骂。游医心有愧疚,让他在旅馆住下,又为其买狗肉补养身体。铁拐李吃完狗肉,还骂他药是假药,把游医的药料倒在狗肉汤里翻搅,然后将熬成糊的药料,往墙上的狗皮上乱拨,只见铁拐李在狗皮上用手沾上一点,再敷在他的瘸腿上,游医担心铁拐李被烫着,赶忙把药料揭开,却发现他的腿完全好了。正在游医发愣之时,铁拐李隐身远去了。游医这才明白,是神仙在点拨他。后来,他就用铁拐李教授的方法给人治伤,十分灵验。这或许就是“狗皮膏药”的起源,只不过是,由于一些江湖游医心术不正、昧着良心,专心去行骗,而败坏了“狗皮膏药”的原本意境,使人们一听“狗皮膏药”,就与江湖行骗等同起来。

    【汉钟离】

    1、钟离权的生平

    钟离权姓钟离,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汉咸阳人。因为原型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少工文学,尤喜草圣,身长八尺,官至大将军。后因兵败入终南山,遇东华帝君授以至道。乃隐于晋州羊角山。道成,束双,衣槲----然飘过,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云端,正当人们跪地膜拜之际,一束黄绫由空中飘落到凤凰台上,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

    云母溪畔胜天台,千树万树桃花开;

    玉箫吹过黄龙洞,勿引长度跨鹤来。

    寄语张家与李家,体将尘事闹闲情;

    蓬莱弱水今清浅,满地花荫护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乡回首尚迟迟;

    千年留取井边履,说与草堂仙子知。

    诗中有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乡人的殷殷叮咛,更有对神仙生涯幽寂情怀的剖白,劝导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谁知神仙有烦恼,劝君惜取凡人时,莫待时光空自消!”

    【说法二】

    何仙姑,唐广州增城何泰之女。相传年十四五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身轻不死。景龙中白日飞升。世谓之何仙姑,俗传为八仙之一。

    关于她的故乡,除广东增城说之外,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的不一,大概是因为历史上本无此人。

    另有一说是: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武则天朝某年二月初七。父亲开豆腐坊,她自幼做父亲的帮手。十三四岁时到野外游玩,遇见了云游的铁拐李、吕洞宾和张果老,三位神仙给她吃了仙桃、仙枣和云母片,从此她再也不觉饥饿,并能预卜未来,知人祸福。乡亲们为她盖了一座小楼,要她住在那里,人们常来这里请她算命。渐渐地,何秀姑的名字变成了何仙姑。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何仙姑的“挂绿荔枝”】

    据说唐明皇与杨贵妃为吃南方鲜荔枝,下令各驿站快马加鞭地传送荔枝,因而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佳句。而荔枝之王的“增城挂绿”,则由于是沾上了何仙姑的“仙气”而享誉天下。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说,“挂绿荔枝,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其奇特之处是,此荔枝从蒂部到顶部都带有一道绿色的线痕,故叫“挂绿”。这颗荔枝树在广东增城一果园里,故人何仙姑偶然间来到荔枝树下小解,将其绿色腰带顺便挂在了树上,此树因此感染出了“仙气”,而结出“挂绿荔枝”,其果实鲜美爽口,深得食家们的推崇,名声顿时远扬。而今,增城城内原有一座何仙姑庙,庙前有一口水井,其家庙大门上有一幅对联:

    千年履迹遗丹井,

    百代衣冠拜古祀。

    相传何仙姑最后是从此井“水遁”入仙道的,临别时,她在井台上留下了一只绣花鞋,后人就将此井叫“问仙井”,从而吸引了各地的信徒前来拜祀。

    【蓝采和】

    蓝采和,唐代的隐逸。最早见於南唐沈汾《续仙传》。常衣破蓝衫,一足靴,一足跣,夏则披絮,冬则卧雪,气出如蒸。蓝采和常行歌於城市乞讨,手持大拍板长三尺馀,似醉非醉,踏歌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均为神仙脱世之意。后得钟离权之度化,乘云而去。

    “蓝采和”在八仙中排第六位。

    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分别是: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据有人研究,汉、六朝时已有“八仙”一词,原是指汉晋以来神仙家们所幻想的一组仙人,直至唐代,“八仙”都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而上述八仙中的具体人物,到明代中叶吴元泰的《东游记》和汤显祖的《邯郸梦》问世后,才被正式确定下来。

    据传他常身穿破蓝衫,手持大拍板,在闹市行乞,乘醉而歌,云游天下,后在酒楼,闻空中有笙箫之音,忽然升空而去。一说蓝采和原名许坚,在勾栏里唱杂剧,年五十岁做寿时失误官身,被官府棒打四十大板,后被钟离权引度成仙。他的事迹在《续仙传》、《南唐书》、《确潜类书》等书中均有记载。元杂剧《蓝采和锁心猿意马》、《汉钟离度脱蓝采和》、《蓝采和长安闹剧》等剧本对蓝采和的姓名也都有不同的说法。南唐沈汾《续仙传》:“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蓝衫......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则衫内加絮,冬则卧于雪中,气出如蒸。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带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机捷谐谑,人问应声答之,笑皆绝倒,似狂非狂,行则振靴......后踏歌于濠梁,酒楼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板拍,冉冉而去。”

    有人孩童时见过他,及至年老再见,采和颜状如故,后于酒楼乘醉骑鹤而去。元人以此逸事,撰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

    《仙佛奇踪》中:蓝采和,不知那里人。经常穿着破烂的衣服,带着六寸的腰带,一只脚穿靴,一只脚赤足。夏天时在长衫内穿厚厚的内衣,冬天时躺在雪地中,呼出的气彷如蒸气一般。每次在大街中讨饭,手持大拍版,长三尺余。醉了就唱歌。老的小的都看他唱歌,唱时好像是发狂,但又不是。歌词随意而作,歌中充满了仙意,而且变幻莫测。把得到的钱穿在绳子上,拖着走,就是掉了也不顾。有时赠与穷人家,有时花在酒肆中。周游天下,有人在孩童时见过他,至老后再见着他,蓝采和的容貌依旧。后来有人见他在壕梁酒楼上饮酒,听见有笙萧的声音,忽然乘着鹤而飞上天空,抛下靴子,衣衫,腰带,拍版,慢慢而升。

    据传,蓝采和十八岁就接了爷爷的班,开始行医了。他经常进山采药,饿了吃野果,渴了喝泉水,常吃灵芝和茯苓。一天,他手拿药篮进入山中,走到一个荷花池畔,见一个曲眉大眼、坦脸大肚皮的老者,躺在塘边睡觉,黑刺刺的肚脐边一块疮已烂得流脓,还滴着许多黑血。蓝采和心中不忍,就走到他身边,用手挤用口吸那疮。脓血吸尽了,蓝采和就帖一张膏药在那里。哪晓得那老者肚子上竟流出血来,蓝采和顿时傻了眼,心想,“怪哉,我的药是百分之百有效的呀!”

    过了一会儿,那老者睁开眼睛盯着蓝采和突然大声说:“傻瓜,还不赶快用篮子去提一篮子水来,这里还流血呢!”都说竹篮提水一场空,蓝采和心里明白,却又无奈,就飞快地去提水。到了老者身边,篮子是滴水全无。蓝采和见老者苦笑两声,又听他数落道:“真笨,用那塘里的粘泥糊在篮子的空格上,不就行了!”说完叹了一口气。蓝采和脸一红,照老者的话做了。提了一篮水,可是成了浑沌汤!那老者一看发了怒:“痴货!还不快把它倒掉,换一篮子清水来!”

    蓝采和心中上了火,却又不发作,毕竟那是个可怜的老人呀。他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俏丽的女人在一旁捂着嘴笑,他更加尴尬了。那女人说:“大哥,咋不想想法子呀?”蓝采和望望荷塘,又看看竹篮,搜肠刮肚还是一点办法没有。女人看了老者一眼,老者也看了她一眼,女人就说:“你看那荷叶比泥巴那个好?”她说。

    蓝采和看看清绿滴翠、宽大的荷叶,心有所悟,拍了一下脑门,就去摘了几张荷叶,叠在篮子里提了一篮子清澈澈的水来。老者仰倒在地,蓝采和自然会意,将一篮清水泼在那一滩黑肉上。老者的肚子立时就光光的如同平常一般。蓝采和奇异至极,瞪着眼,张着嘴巴,百思不得其解。“真傻!刚才下塘时身上冷不冷?这水奇得很,喝一口看看是什么?”那老者翻身站起来,指着荷塘。蓝采和于是就依老者用双手掬了一捧水喝了下去,一股清香沁入肺腑,身子变得轻飘飘的。那女人捡起篮子,娇声娇气地说:“大哥,你成仙了。”说时迟,那时快,就见那老者拉了蓝采和一把,顿时他和他手提的竹篮子就离开了地面,老者说:“我们去蓬莱岛玩玩去!”蓝采和腾空而起,看见膝下萦绕着蘑菇状彩云,追随着老者和那手持荷花的女人而去。

    那老者和女人正是全真二祖钟离权和荷花仙子何仙姑

    元剧《钟离权度蓝采和》则说蓝采和是艺名,真名叫许坚,在勾栏里唱杂剧,年五十时,做寿因不知犯了什么错,为官府扣打,后被钟离权度化成仙。

    《全唐诗》录蓝采和《踏歌》一首: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三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蓝采和的贫贱形象】

    宋朝词作家陆游和龙褒都认为,《采和持板踏歌》是唐隐士陈陶所作,因而,人们便把蓝采和与陈陶扯在了一起,元代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中,则说蓝采和只是其艺名,而其原名叫许坚。许坚实有其人,《全唐诗》里收有他的诗作,由此,蓝采和应是唐朝人。在八仙中,只有蓝采和的社会地位最低贱、最平凡,而有关他的姓名、身世等资料无所出处,清代还有人认为蓝采和只是一个曲牌名。在民间,“采和一手把篮挑”的形象,十分符合市井中下层老百姓的生活:蓝采和手挽破竹篮,常常是破蓝衫、醉踏歌,沿途说唱、叫卖,如同市井里的小贩、说唱行乞等阶层民众。因此,蓝采和的角色,也是最贴近群众、最贴近生活的神仙,他与大众是一脉相通,也最受老百姓的推崇。

    【韩湘子】

    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韩愈的侄孙子。生性放1荡不拘,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世传其学道成仙,在二十岁时去洛下探亲的时候,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讯全无。在唐元和年间,忽然回到长安,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让他入学校和学生们读书,但韩湘子和学员讨论时一言不发,只跟下人赌博,喝醉了就睡在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头,韩愈担心不已,问他人各有所长,就算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如此胡闹,将来能做什么呢?韩湘子说:我也有一门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韩愈问:那你能做什么?当时正当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

    韩湘子后传说跟吕洞宾学道。位列仙班。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着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青琐高议》谓湘字清夫,为愈之侄,且云所开之花类牡丹。《酉阳杂俎》谓愈之疏从子侄,并失其名,且云湘为愈之牡丹染色。又,两书均未言韩愈被度成仙事。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及韩愈《韩滂墓志铭》,湘字北渚,为愈之侄孙,官至大理丞,非神仙中人。后世小说及民间故事中所谓“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形象,当由《韩仙传》等书所载附会渲染而成。清赵翼《八仙》诗:“韩湘、张果、吕洞宾,此外载籍无其人。”.《青琐高议》谓湘字清夫,为愈之侄,且云所开之花类牡丹。《酉阳杂俎》谓愈之疏从子侄,并失其名,且云湘为愈之牡丹染色。又,两书均未言韩愈被度成仙事。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及韩愈《韩滂墓志铭》,湘字北渚,为愈之侄孙,官至大理丞,非神仙中人。后世小说及民间故事中所谓“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形象,当由《韩仙传》等书所载附会渲染而成。清赵翼《八仙》诗:“韩湘、张果、吕洞宾,此外载籍无其人。”

    【韩湘子得道】

    据元朝人所着《韩湘子引渡升仙会》、《韩退之雪拥蓝关记》中记录了韩湘子得道成仙的故事:韩湘子原是苍梧之野、宾龙峰西经皇老洞中,东华公、西城公(道教中的神仙)座前的白鹤,因经常听仙人们讲道而深有感悟,只因它是鸟类,不得登上仙班。后来,吕洞宾教其先转化为人类,脱去羽毛。韩湘子于是投胎于河南孟县韩家,出生后取名韩湘。他自幼丧父母,是叔祖父韩愈将其培养成长,希望他能攻读儒学。吕洞宾化名为“官无上”,前来传道、点化韩湘,使韩湘子很快成仙。后来,韩湘子几次点化韩愈,而韩愈始终不悟。韩愈的《徐州赠族侄》多少道出了与韩湘子的关系。

    击门者谁子?

    问言乃吾宗。

    自云有奇术,

    探妙知天工。

    ,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6_16133/c470784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