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雄 > 第1555章深化

  长安和平壤城一样,已是一片银白。

  只是这里祥和而又繁荣。

  大唐元贞六年就要过去了,十月间,朝廷各衙署便都清闲了下来,很多人已在整理公文,记录入档,等到了十二月,就可以报上去,然后便可歇衙回家过年了。

  当然了,这是对于大部分衙署的官员来说,如今兵部和户部就不成。

  攻打高句丽的战事只要没有结束,就算年关到了他们也闲不下来。

  …………

  太极殿偏殿当中,被召入殿内的臣下们施礼入座。

  十多人,对于一个小朝会来说人可不少了。

  匠作监的几个主官,以匠作大监窦师纶为首。

  少府的人,由少府监韦节,少监段纶为首。

  还有就是太常寺的官佐,是太常卿宇文儒童领着。

  太常寺,少府的官员属于内臣,工部和匠作监的人则在外臣之列。

  不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是大唐的工业部门,掌握着大唐的工业技术,几乎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都和这些衙署脱不开干系。

  像太常寺,涉及的东西就很杂,满足宫廷内外贵族的艺术以及信仰需求,也是他们的职责之一。

  …………

  李破的声音清晰传入臣下们的耳朵。

  “朕登基已有六载,天下渐安,也算不负众望。

  前隋亡后,纷乱十余载,百姓流离失所,亡于战乱者数不胜数,种地的人少了,拿起刀枪的人越来越多。

  卿等眼见于此,估计也不会无动于衷,只是卿等可知如此乱世意味着什么吗?”

  李破环视一圈,没人说话,嗯,量他们也不敢在此时胡言乱语,打断他的思路,遂继续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末乱世,众人揭竿而起,诸子百家剩了几个?

  汉有天下四百余载,到了如今,典籍技艺存世者几何?

  王朝兴衰,短则十余载,长则数百年,朕自觉还算英明,不过最多也就这几十年,太远的事朕也顾不来……”

  皇帝口出不吉之语,殿中一下就热闹了,几位主官纷纷开口,就差祝皇帝长命百岁了。

  李破摆了摆手,让众人安静下来,才笑着道:“生老病死,天意也,朕不在意这个,但朕只要在位一日,那就得做好这个皇帝。

  卿等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一谈生死,尽都变色,看看,这都说到哪里去了?”

  臣下们很是不适,僧人,道士好谈生死,不算什么,皇帝能一样吗?享尽人间富贵,最忌讳的就是一个死字。

  而每一位帝王的老去,都关乎无数人的身家性命,就算您不在乎,咱们这些人能不在乎吗?

  臣下们心中腹诽不已,可皇帝语气轻松,还带着些玩笑的意思,众人不得不赔笑连连,不少人都想着过后要饮点酒水压压惊才好。

  李破哼哈两声,摆正姿势,接上之前的话题,“召卿等前来,不为别的,卿等身上的官职,手中的权责,皆关乎匠工之事……”

  说到这里,李破顿了顿问了一句,“何氏工物已然刊行天下,诸卿都拜读过了吧?”

  这个时候,聪明一些的已经明白皇帝召他们觐见是为了什么了。

  韦节如今年近五旬,可看上去还是那么风度翩翩,在少府大监的职位上,过的很是逍遥自在,白白净净的精神头也不错,有点活到老帅到老的意思。

  此时率先捧场道:“何公大才,著述当中字字珠玑,妙言佳义,承前人之智慧,启后人之未觉,实乃旷世之作也。”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何氏工物是皇帝亲自诏令颁行,是正经的官方读物,其中又大多涉及匠工之事,这些臣下们确实都拜读过,称赞起来也并非为了拍马屁而泛泛言之。

  李破满意的点了点头,“朕只愿治下能多些何稠一样的国之栋梁,卿等也不必羡慕旁人,都是才能之士……

  如今百废待兴之际,卿等掌管天下技艺,大唐之兴衰,百业之繁荣,皆系于此。

  农人在田中耕作,日子过的好不好,看的是手中器具好不好用,商人们往来交易,贩卖的货物越是精巧,获利越多。

  就算是世族权贵,饱学之士,也要衣着得当,方显不凡。

  所以朕有意以工为体,以商为用,工商并举,再行举措……卿等也不忙说话,回去好好琢磨一下,反正已到冬季,各衙轻省,想好了便上奏于朝中,各省再商议一下。

谷嚨</span>  凡有助于工商之事,朕都可诏令各道施行。”

  臣下们很激动,嗯,没那么夸张,这几年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皇帝治政态度非常开明,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以儒治国,以农为本,工商并用已然成为大唐的基本国策。

  今日殿上这个说法只是更为明确,想让各个衙署通力合作,进行进一步的改革罢了。

  至于细节之处,还是皇帝的一贯做法,先给大家吹吹风,给大家留出很大的余地和发挥的空间,实际上心里估计已经有了些主意。

  之后就是让他们各陈己见,有好的主意便会采纳,给出的条陈有所错漏也不怕,也就是搁置一边,不来理睬而已,不用害怕被追究罪责。

  皇帝之前处理国政多数是这个流程,臣下们心里有数,自然也就不会认为皇帝总是一拍脑门一会一个主意。

  这用后来人眼光来看,其实就是一次全面的工业会议,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前奏。

  按照后来人总结出来的历史规律,优点和缺陷都十分明显。

  优点就不用说了,文明的进步最根本的是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是什么?工业和农业就是生产力的主体,商业就是润滑剂。

  以当世的情况来看,中原文明已经初步具备了向更高阶段冲刺的条件,文化认同度高,比如文字,语言,以及国家层面上的统一等等,以此为前提,能调动的国家资源就极为庞大。

  再加上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集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言,都属于极为有利的条件。

  缺点也极为明显,当世这种封建王权下的小农经济,在土地兼并并不严重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工业改革。

  还有就是中原文明的核心,是从春秋战国,乃至于秦汉时期形成的哲学思辨体系,工商是被压制的阶层。

  无论从文明层面,还是从现实角度来说,像后来那样轰轰烈烈的工业改革是不可能在此时实现的。

  所以臣下们才会形成以儒治国,以农为本,以工商为用的认知,但这在当世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已经属于非常开明的思想了。

  …………

  等群臣退下,李破又在殿上溜达开了。

  有很多话都没跟臣下们提起,也没办法说的很清楚,众人皆醉我独醒?说不定醒着的那个才是喝多了。

  开通海路之后,迎来的是一个新的局面,中原王朝必然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整个大陆,甚至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王朝。

  大唐在这样变局到来之前,要做好内功,就是要比别人发达繁荣,才能兼收并蓄,把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更远的地方去。

  让远人来朝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值一提,他要的是用外来的人口,弥补战乱给大唐造成的伤害。

  光靠战争掠夺,实乃下策,平定了吐蕃和高句丽之后,在短期内应该不会再像这样大规模对外用兵了……

  李破默默的想着,心里又有点担心高句丽那边的战事。

  前些时军前传到京师的奏报可不太乐观,突厥人南下了,阿史那多闻还真是选了个好时候。

  没去跟自己的主人龇牙咧嘴,而是返身想给大唐来一下,真是不知死活。

  也不知道李靖等人能不能很好的应付,看奏报倒是极为笃定,他对前方的领兵将领,以及那些百战将士也极有信心。

  可话说回来了,只要捷报没有传到长安,心就总是提着,放不下来啊。

  自会盟以来,他跟阿史那杨环书信往来从不间断,大家都延续了之前友好的姿态,什么事都有商有量。

  可阿史那多闻领兵南下半岛,突厥王庭到底知不知道?他的那位便宜姑姑做了什么,要的是不是就是阿史那多闻狗急跳墙的这么个结果?

  那明年春天,有鉴于此,要不要派陈兵于幽州的宇文歆去给阿史那多闻个教训?

  他娘的,和突厥人结盟果然后遗症颇多……

  …………

  九月间,阿史那大奈,陈礼等人率军回到了凉州,吐蕃一战算是彻底结束了。

  结果嘛,自然是大唐想要看到的结果。

  战争目的达到了,其实就算胜利,建立吐蕃王朝的雅隆部,被唐军给灭掉了,高原部族失去了统一的契机。

  剩下的香雄,苏毗,以及山南各部,都派出了使者来大唐求取册封,可谓是四分五裂,这种情况之下,即便是大唐放任不管,他们在短时间内也不会统一在一起了。

  接下来很简单,大唐会多出来几个藩国,让他们更具独立性,林林总总的手段很多,分而治之嘛,别说李破,便是中原的历代君王都不缺乏管理藩国的经验。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7_17477/c65613633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