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捡宝生涯 > 第七百六十七章 雕刻大师(中)

  “呃……”

  见徐欣庆提起自己的玉佩,老人反而犹豫起来,估计也是担心被孟子涛说成是赝品吧。

  大妈当即讥讽道:“老头子,你不是整天到晚说,你那件东西是真的吗?怎么现在连给老师看看的勇气都没有了?”

  “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我怎么就不敢给专家看了!”老人很容易就被激将了,立马拿出了他的宝贝玉佩:“孟老师,麻烦您帮我看看,我到不信了,这会是赝品!”

  东西一到手中,孟子涛就知道这肯定是赝品无疑,就雕工而言,是明显的机器工,更别说材质了,孟子涛有些想不通,老人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当成宝贝,难道是自己骗自己吗?

  孟子涛完全可以马上就说玉佩有问题,但考虑到老人的情绪,他还是多花了一些时间,这才给出了结论。

  老人听到结果,果然难以接受:“孟老师,要不你再看看?”

  孟子涛说道:“老先生,我觉得吧,打眼算不上什么,您也不用这么纠结,就说我吧,我以前也是经常打眼,但也没有因此因噎废食。”

  老人定定地看着玉佩:“这……不是,这么精美的玉佩,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孟子涛说:“那我直说了,这玉佩虽然使用是玉石,但其实它是电色过的。”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玉石的各作假手段很多,其中比较难辨的是电色假玉,这种假玉是指经过电镀,给劣质玉镀上一层美丽的翠绿色外表,很容易误以为是真玉。

  孟子涛接着说道:“关于这种电色假玉的鉴定不知道你们了解吗?”

  老人摇了摇头。

  孟子涛要过玉佩,解释道:“你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上面有一些绿中带蓝的小裂纹,就是假玉。因为电镀时会留下裂纹,行家称为‘蜘蛛爪’。”

  老人也看到了孟子涛说的特征,纠结地说:“这会不会是自然留下的特征啊。”

  “大舅……”

  孟子涛摆摆手,打断了徐欣庆的话:“这样,咱们做一个破坏性的实验,可以证明这就是电色假玉,如果没问题损失算我的,怎么样?”

  大妈火冒三丈道:“老头子,专家老师都这么说了,你还准备执迷不悟到什么时候!”

  徐欣庆接过话道:“大舅,我知道你是因为钱被骗了心情不好,不过钱没了还可以再赚,你再这样身体出了问题,可不是钱能买回来的。况且,这件花插就值四十万,暂时也不用为钱操心吧。”

  老人沉默了片刻,最终还是仰天长叹道:“哎,算了,就当是一场恶梦吧。”

  见老人这么说,大妈和徐欣庆心里都长长地舒了口气,同时对孟子涛面露感激。

  老人默默地把玉佩收了起来,大妈见了连忙问道:“你怎么还收起来啊!”

  “我把它当成教训放着提醒自己难道还不行啊!”

  老人没好气地哼一声,接着对孟子涛问道:“孟老师,您刚才说的方法是什么呀?”

  孟子涛笑着说:“其实还是挺简单的,只是很少有人做,具体是把它放在油锅里面煮,要不了多久它的颜色就会恢复原样。”

  “原来是这么回事。”老人恍然,又说道:“现在的人啊,实在太聪明了,连这种办法都想的到。”

  大妈嘀咕了起来:“聪明是聪明,不过用在歪门邪道上的也太多了,咱们老百姓一不小心就要上当受骗。”

  徐欣庆连忙示意舅妈别再提这事了,免得大舅又想起伤心事,这不是没事找事儿吗?

  大妈赶忙闭口不言,半年多的日子自己可是受够了,眼看老伴好了起来,又因为自己多嘴坏了事,哭都没有地儿哭去。

  这个时候,孟子涛指着箱子里剩下的一件玉器,问道:“老先生,这件玉器我能看看吗?”

  “当然没问题。”老人这才注意到盒子里还躺着一件玉器,随口答应了,整个人陷入回忆之中。

  这是一件山子,不是很大,虽然使用的是和阗玉,但玉质比较普通。然而,玉石的雕工却非常精湛,打磨光亮细腻、雕刻娴熟、布局清新脱俗。

  只见山子依玉材形状琢雕成耸立山峰状,山石陡峭,凹凸有致,与整体形态配合天衣无缝、恰到好处。有瑕斑及皮色,通体巧雕亭台楼阁、山崖峭壁、苍松长阶,长袍老者策杖而行,步履登阶,两童子紧随其后,山背后溪水斜穿成涧,流水湍急,拾阶而上,顶有一亭,古松环绕,崖边天梯直达山顶。

  可以说,整件玉器布局妥当,碾工细腻,达到了大师级别的水准,更让孟子涛在意的是,其雕工和先前得到的那件玉雕梅瓶以及子冈牌一致,很可能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于是,孟子涛忍不住问了起来:“老先生,您方便说一下这件山子的来历吗?”

  “有什么问题吗?”老人没有急着回答。

  孟子涛回道:“其实也没什么,只是我之前遇到过两件相同雕工的玉器,所以对作者有些好奇,想要了解一下。”

  老人点了点头:“这是我朋友的作品。”

  孟子涛还真没想到居然这么巧,他对这位玉雕大师特好奇,于是问道:“我方便去拜访一下吗?”

  老人苦笑道:“因为我的原因,现在和他现在已经没有联系了。”

  原来,老人和这位朋友原先是无话不说的铁哥们,关系好的都能穿一条裤子,他这位朋友爱好玉雕,以前拜过一位玉雕大师为师,学了大概两三年,大师就因病去世了,他只能回家自己专研,没想到还真被他研究出了名堂。

  不过,这位脾气有些怪,虽然有一手精湛的雕工,但他却不以此为生,玉雕是他的爱好而已,只是偶尔会为自己要好的朋友雕刻一二。正因为这样,他买的都是比较差的玉石,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是大师级别的雕工,却出现在普通玉石上的原因。

  至于老人为什么和他朋友断绝关系,其实和这件山子也有关系,这件山子是老人朋友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天,他的生意伙伴看到这件山子,觉得非常喜欢,就问老人是从哪里买的,听说是老人朋友自己雕刻的,连忙请老人让他朋友也帮忙雕一件,老人因为喝了点酒,当场就拍着胸口答应下来。

  事实上,老人朋友有个比较古怪的脾气,他可以帮朋友无偿雕刻玉器,但如果朋友自作主张替别人求,他会不高兴,而老人是明知这一点的,却因为嘴快答应了。

  结果是,虽然老人的那位朋友还是答应帮忙了,但因为这件事情,俩人有了间隙,之后又因为一件小事吵架,就彻底闹掰了。

  老人苦笑道:“事实上我找他道歉他肯定会原谅我,不过我这人爱面子,就没有想到过要道歉,等我想道歉了,他却已经搬家了,我又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找邻居打听吧,邻居也不太清楚他搬到哪去了,从此就杳无音讯了。”

  “那他朋友呢?”

  “他朋友总共就那么四五个,两个已经去世了,剩下几个我和他们不熟,也没他们的联系方式。”

  “有他的照片吗?”

  “这到是有的。”

  “方便让我拍一下吗?”

  只要人还活着,知道这人的姓名和照片,对孟子涛来说调查还真不太难。

  “这到是没什么不方便的,不过他不会是犯了什么事吧?”老人问道。

  “真没什么事儿。”孟子涛笑着摆了摆手,不过想想他还真有些奇怪,自己先前想见一个人的想法还真没有这么强烈过,这又是为什么?难道冥冥之中有什么事情吗?

  老人也觉得依朋友那个性格,应该不会有什么坏事儿,再说孟子涛也不太会为这事骗他,于是就把朋友的照片早年的照片拿了出来,并把他知道的都告诉了孟子涛。

  孟子涛得到想要的信息,对老人表示了感谢。

  老人笑着说道:“孟老师不用这么客气,事实上我了想请你帮我一个忙,如果找到他,能否通知我一声?”

  “这当然没问题。”孟子涛笑着点头道。

  接着又闲聊了几句,孟子涛觉得这里应该没什么事了,想要告辞。

  见孟子涛想要走,两位老人连忙邀请孟子涛在家里吃了午饭再走,盛情难却之下,孟子涛还是同意了。

  大妈打电话给饭店订了几个菜,自己回厨房准备一些素菜,剩下三人就聊着一些古玩方面的话题。

  说起自己多年的藏品,老人就懊恼起来:“都是那些黑心肠的骗子,害得我把多年的藏品处理了大半,只是剩下了一些没什么价值的小玩意,我现在想想就郁闷。”

  徐欣庆连忙说道:“大舅,还是那句话,看开一点,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哎,也只是这么想想了。”老人挠了挠头,一脸无奈,片刻后,他想起一件事情:“孟老师,清代的荷包在市场上的行情怎么样?”

  孟子涛回道:“荷包是小众藏品,价值的话,还是要看是宫廷还是民间的,而且还要看使用什么工艺。”

  老人说:“我有三件女红,应该都是清晚期宫廷的,制作工艺我到不太清楚了。”

  “您可以拿来给我看一下。”

  “好的,您稍等。”

  没一会,老人就拿着东西回来了,三样东西在当时都是日常用品,分别为荷包、眼镜包以及钥匙包。

  其中,荷包为腰圆式,是日常放置钱票、纸钞的,随身装或放置包中不做悬挂。这只荷包中心用纳纱绣一朵大牡丹,周围绣海棠、菊花、荷花等。眼镜套是在白色缎地上一面绣寿山石、丹顶鹤、松树、小鸟,寓意“松鹤延年”,一面绣牡丹、雄鸡寓意“阖家富贵”。钥匙包在红色缎地上采用综线绣花卉,色彩淡雅。

  孟子涛拿起一看,做到了心中有数:“这应该是使用‘纳纱’制成的。”

  纳纱是我国刺绣传统针法之一。属于苏绣纱绣针法之一。苏绣称“戳纱”,北方称“纳纱”。以素纱为绣底,用彩丝绣满纹样,四周留有纱地。用色依花样顺序进行,内深外浅或外深内浅均可。适宜绣制实用绣品中的被罩、床毯和欣赏绣品中的人物服饰等。

  “那能值多少钱呢?”

  “您这三件绣品还是不错的,只是这类藏品比较小众,不受资本的追捧,也就没有炒作,所以价值不太高,您这三件加起来大概能值三万左右吧。”

  “也就是说一件一万?”

  “当然不是,如果单独一件的话,肯定还要再便宜一些。而且我也实话实说,如果遇到喜爱的人还好说,不然三万可能都够呛。”

  老人看了看自己的东西,说道:“算了,既然这样,我还是留着自己收藏吧。说起来,在我小时候荷包还是常见的东西,怎么到了现在都被钱包代替了,论实用性,荷包也不比钱包差呀。”

  事实上,我国佩戴荷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礼记·内则》上说:“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荷包),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到了南北朝时期,佩囊作为一种制度正式确立。后来慢慢地佩囊也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证明,《隋书·礼仪志》中就明确地规定了:二品以上官员用“以金织成”的;三品官员用“以银织成”的;五品以上三品以下的官员用“以丝织成”的。从此以后佩戴荷包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末民初。

  但之后,随着服装的日益西化和时装化,佩戴荷包的风俗日渐绝迹,现在的大家对荷包更是没多少概念。

  孟子涛笑道:“那会也没有各种银行卡呀,其实这也是时代发展使然,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合适的东西,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咱们连钱包都不用了呢。”

  徐欣庆说:“这不可能吧,总不能把钱都放口袋里,那多不方便啊。”

  孟子涛笑道:“这谁知道呢。”

  “孟老师,我这还有一样东西,还要麻烦您再看看。”

  孟子涛看到老人拿出来的东西,顿时一愣……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8_18678/c33129582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