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两晋风云 > 第○一集 窥神器三马饮槽 祀南郊晋武篡魏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落日西飞滾滾,大江东去滔滔。夜來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爭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明?杨慎?《西江月》

    话说我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自三皇五帝以来,历经夏商两周、秦汉三国、东西两晋、南北二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于今,无论哪朝哪代,如果元首清明雄盛,统御有方,文武将相,贤能廉察,称职敬业,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仁政爱民,上下一心,则必会兴起、强盛,以致太平盛世,创造辉煌;否则,如果元首昏庸懦弱,国家大政落入奸人、乱人之手,不讲礼义廉耻,恣意妄为,交通请托,贪痞成风,各为一己之私利,残虐百姓,则必会内外离心,导致内乱,内乱一深,又致外患,终于内外交困,走向没落,走向衰亡。

    ——历史的车轮往往如此,朝代更迭,循环往复,滚滚向前!

    却说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曹操之孙——魏明帝曹睿忽得暴病,英年早逝,临终,将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托孤于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二人。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氏,家世二千石,乃汉征西将军司马钧之后,京兆尹司马防之次子,此人一向精明狡诈,长于谋略,曾统劲师北定辽东,西拒巴蜀,多曾立下战功。

    曹爽,字昭伯,乃魏室宗亲,已故兵马大都督曹真之子,却是个才智平庸,寡谋少断之人。

    开始之时,曹爽对司马懿还算恭谨,凡有军国大事,必先与他商酌,然后办理,但时日一久,便想自用自专,大权独揽,于是入奏魏主曹芳道:“司马懿功高德重,可为太傅。”——明为推崇,实际夺他兵权。曹芳年幼,不知其中奥秘,当即准奏。兵权大政于是皆归于曹爽。

    试想,司马懿乃何等之人?当年,蜀汉兴兵伐魏,以图收复中原,凭诸葛亮如何神机鬼谋,六出祁山,愣是被司马懿阻于关陇,屡战无功,反被司马懿拖得神衰骨散,最终病死在了五丈原上。当年,诸葛亮气死周瑜,周瑜临死而叹:“既生瑜,何生亮。”其实,诸葛亮死时,内心又何曾不生“既生亮,何生懿”之叹?曹爽不过是后生小辈,少不更事,怎可以在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面前玩弄起权谋来呢?

    自曹睿死后,司马懿便有谋曹之心,此时,见曹爽对自己明升暗降,夺去兵权,十分怨恨,但见曹爽势力强大,一时怕斗他不过,于是称病,不再上朝,以此迷惑曹爽,暗中却结党营私,豢养死士,韬晦待机。

    曹爽也素知司马懿的厉害,虽然退隐,也不敢大意,时时戒备。正巧魏主曹芳命河南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李胜乃曹爽心腹,曹爽遂召李胜道:“都传太傅病了,也不知是真是假,是轻是重,叫我好不安心,爱卿正好趁着赴任,前去探个虚实。”

    李胜奉命,即去太傅府,投了名帖。府吏即报司马懿。司马懿大惊,即召二子司马师、司马昭说道:“这必是曹爽派来,探我病情来的!”当即将计就计,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又令二婢在后扶持。一切停当,方请李胜入内。

    李胜径直来到床前,见司马懿一副老态龙钟、行将就木之状,拜道:“久闻太傅有恙,因公务缠身,无暇探望,今天子命我出任荆州刺吏,因此特来向太傅拜辞。”

    司马懿故作神志不清,将荆州错乱成并州,说道:“啊,你要去并州了?并州北靠胡人,你可要好好守备啊。”

    李胜更正道:“不是并州,而是荆州。”

    司马懿装得越发起劲,迷糊应道:“什么?你刚从并州来吗?”

    李胜再次更正道:“天子是命我去汉上的荆州赴任,就是我的本乡。”

    司马懿大笑,说道:“哦,原来你从荆州来!”

    李胜无奈,便问左右:“太傅为何病得这般重了?”

    左右都答道:“太傅耳聋已经好久了。”

    李胜于是便请左右拿来纸笔,将所言之事写在纸上,呈给司马懿。

    司马懿看罢,叹道:“唉,我年老耳聋,神昏意荒,不解君言。如今你回荆州本乡,正好可以轰轰烈烈,大干一场,建功立业啊!”说完,以手指口。侍婢即进汤药。司马懿故作艰难,药从嘴边流出,以致沾满前胸。婢女为他更衣,他却故意将衣服掉落在地,有气无力,哽噎道:“我年老体弱,卧病不起,不久便要死了。你这一去,恐怕不能再相见了,我把二子师、昭兄弟托付于你,二子不肖,望你多加教导。你若见了大将军,千万看觑二子!”说完,倒在床上,声嘶气喘,好似一口气不能接上便要撒手西去。

    李胜好生安慰一番,于是告辞,回到大将军府,即向曹爽禀道:“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将不久于人世了。”

    曹爽大喜道:“老贼若死,我无忧矣!”于是每日与何晏、邓飏、丁谧、毕轨等心腹纵酒取乐,又常出城外畋猎。

    其弟曹羲深以为忧,谏道:“司马懿谲诈无比,孔明尚且不能胜他,我兄弟还须谨慎小心为是。”

    曹爽不屑道:“司马懿病入膏肓,不可复济,何必多虑?”

    曹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甲午,正是曹睿十周年的忌日,曹爽请曹芳去高平陵祭祀先帝。大小官僚、三军禁卫,都随驾出城。司马懿见曹爽倾巢出城,心中大喜,即从病榻上跃起,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调集城中三千死士,迅速夺据武库,关闭洛阳城门,又屯兵于洛水浮桥,切断洛阳内外交通,然后率党羽径闯永宁宫,威逼郭太后下旨:免除曹爽兵权。又怕曹爽抗旨不从,再遣使者出城,去向曹爽诈道:“太傅已指洛水发誓,只为大将军权重,不过要削去兵权,别无他意。大将军可早归城中。”

    曹爽忽闻事变,方寸大乱。

    司农桓范等心腹智囊劝道:“大将军速护天子幸许都,调集外兵以讨司马懿!”

    曹爽道:“我们的家人都在城中,岂可投他处求援?”

    桓范道:“匹夫临难,尚望存活!今大将军身随天子,号令天下,谁敢不应?岂可自投死地?”

    曹爽犹豫不决,嗟叹流泪一昼夜,掷剑而叹:“我不起兵,情愿弃官,做一富家翁足矣!”遂将大将军印绶交出,弃兵回城。不料一回城中,即被司马懿诬以“反逆”之罪,兄弟、亲党皆为所害,诛及三族。史称“嘉平之乱”,也称“高平陵事变”。

    司马懿政变成功,曹芳于是封他为丞相。从此,曹魏大权尽归司马氏。嘉平三年八月,司马懿病死。曹芳遂以司马师为大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司马师继父擅政,视天子为无物。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密谋诛之,不料,机事不密,反为所害,诛及三族。司马师因此竟杀张皇后,并废曹芳,另立曹丕之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曹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司马师暴病而死,大权遂又落入司马昭之手。司马昭继兄擅政,凶狠跋扈,更甚其兄,唆使群党谋封晋公,并索“九锡”殊礼。曹髦不允。司马昭竟带甲入朝,朝堂之上,将曹髦当众羞辱一番,扬长而去。曹髦勃然怒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即仗剑升辇,令护卫焦伯点起宫中宿卫、苍头、官僮三百余人,鼓噪出宫,声讨司马昭。

    车辇刚到南阙,被一彪军迎面杀到,截了去路。为首一人,面目狰狞,须眉似戟,乃平阳襄陵(今山西汾城)人,姓贾名充,字公闾,官拜中护军,正是司马昭帐下第一心腹爪牙。此人素以巧谄奸诈、心狠手辣著称,原本是曹爽的舍人,后见司马氏得势,倾心投靠,最得司马昭的欢心和器重。当时,司马昭忽听曹髦起兵来伐,大惊失色,急要退避,贾充却挺身而出道:“明公勿忧,充愿为公一行!”司马昭大喜,即拨三千铁甲军与贾充,呐喊杀向宫来。

    曹髦仗剑喝道:“我乃天子,你们突入宫廷,想弑君吗?”

    甲兵见了天子,都不敢向前。

    贾充大怒,喝大将成济道:“司马公豢养尔等正为今日,为何不前?!”

    成济问道:“要活的还是死的?”

    贾充道:“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得令,绰戟纵马,直奔辇前。

    曹髦大喝道:“匹夫焉敢无礼?”言未毕,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死于辇中。焦伯大怒,挺枪来战,也被成济一戟刺死。随行三百余人,立时骇散。

    天子被弑,朝野大震。司马昭佯装大惊,即召百官商议后事。

    百官愤然道:“贾充弑主,当灭三族,方可以谢天下!”

    司马昭不从,反手一指成济,喝道:“这可都是成济之罪,擅入兵阵,以致酿成大变,大逆不道,罪不容诛!”指挥甲兵上前,当廷缚了成济。

    成济大骂:“怎说是我的罪呢?分明是贾充传达,是你的命令!”

    司马昭大怒,唯恐成济多说,即令割断其舌,并灭三族。这年六月,司马昭立曹操之孙、常道乡公曹奂为帝,改元景元。曹奂遂封司马昭为丞相、晋公。

    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趁蜀汉后主刘禅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又听信宦官黄皓之言,疑忌大将军姜维,君臣不和之机,以钟会、邓艾为大将,统兵十八万,分路进兵,灭了蜀汉。曹奂遂以收川灭蜀之功,加封司马昭为晋王,准戴十二旒冠冕,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驾六马,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设钟虡宫悬,国中可自设官署。

    ——自嘉平之乱以来,司马氏父子三人把持朝政,上下其手,背信欺诈,剪伐杀戮。只十余年间,曹魏政权便被司马氏父子蚕食殆尽,其名虽存,其实已亡。其间,大将王凌、毋丘俭、文钦、诸葛诞等先后三次起兵于寿春,声讨司马氏父子,都因力弱,被司马氏父子率大军扑灭。朝中内外逼于司马氏父子威势,或争先投附,或委曲求全,或洁身远避。相传,魏武帝曹操临终前曾梦见三马同饮一槽,不解其中之意;到了这时,世人方知,原来那梦竟然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蚕食曹魏的先兆!

    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中风而亡,于是即由晋王太子司马炎继为丞相、晋王。司马炎葬父已毕,即欲篡位,遂召贾充及议郎裴秀、司徒何曾等人问道:“孤闻先王在世时,曾有‘魏武帝不肯受汉禅,犹吾之不肯受魏禅’之言,是吗?”

    贾充连忙答道:“是的,是的,当年曹髦一死,臣便力劝先王受魏禅,即帝位,先王意在殿下,故有此言。先王承父兄之业,东诛叛逆,西平蜀汉,元功盛勋,超过桓文。如今魏室虚弱,天下早已归心于晋了,殿下正当效法曹丕绍汉故事,筑坛于南郊,受魏之禅,布告天下!”

    司马炎大喜道:“曹丕能禅汉,孤岂不能禅魏邪?既曹氏不能担天下之重,何不早些让位?”

    贾充会意,即与裴秀、何曾、石苞、王沈、荀勖、冯紞等数十大臣,直入帝宫,奏请曹奂禅位。

    曹奂揪然叹道:“司马氏父子兄弟,蒙魏之力,累世富贵,不但没有回报,反悖托孤之重,篡夺剪伐,恩义何在?天道有知,岂能长久?卿等大臣,久食魏禄,中间多有功臣子孙,如何忍见江山易帜,作此不臣之事?”

    贾充大怒,把剑一横,喝道:“天下皆已归心于晋,大事已定,汝欲效仿曹髦么?”

    裴秀等急忙拉住贾充,又向曹奂劝道:“魏室气数已尽,陛下当顺应天命,依汉献帝故事,重修受禅坛,具备大礼,禅位与晋王,则陛下可保无虞。”

    曹奂大叹:“也罢,也罢,自嘉平以来,大魏之祚实已鸠占鹊巢,名存实亡,朕又何必留恋一个虚名?只可恨我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数十年,非容易才创下的天下,竟丧于我这不肖子孙之手,岂不痛哉!”言罢大哭。贾充等大笑而去。

    曹奂知大势已去,无法挽回,只得令太常院去南郊筑受禅坛。就于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十二月丙寅日,将帝位禅让给司马炎。司马炎假意推让。贾充、何曾等率满朝文武再三劝谏,遂受魏禅,就于坛上即了帝位,是为晋武帝,改元泰始,大赦天下,立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追谥其祖司马懿为宣帝,庙号高祖;伯考司马师为景帝,庙号世宗;父考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以贾充功大,封为车骑大将军,进爵鲁公。其余百官都加官进爵,不在话下。

    曹奂跪于坛下。司马炎降旨,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即日起,迁往邺宫居住,无诏不许入京。时值严冬,北风飘雪,天地肃杀。曹奂不敢停留,悲泣而去。

    百官请司马炎答谢天地。司马炎正要下拜,坛前忽起一阵怪风,将坛上火烛尽皆吹灭,立时,天昏地暗,急风骤雨,电闪雷鸣。司马炎大惊,不及礼毕,匆匆回宫,召太史令问道:“今日大典,本是千秋之喜,忽然遇此天变,不知我大晋之历数几何?”

    太史令奉命,正要卜算,一人大笑道:“大晋历数无须卜算,臣已知之!”

    众大臣寻声望去,原来说话之人乃侍中裴楷,此人容仪俊爽,博涉群书,特精理义,有“玉人”之号。

    司马炎问道:“大晋历数可得几何?”

    裴楷伸出一个指头,说道:“可得‘一’也。”

    司马炎一听,容颜顿失。满朝大臣也都失色,纷纷责道:“大晋基业初建,裴侍中何故说出这等讳言?”

    裴楷却很镇定,从容而言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则天下太平。故曰一也。”

    司马炎听了,立时转怒为喜。群臣也都欢悦,俯首舞蹈,一齐唱道:“大晋历数长久,必能千秋万载!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司马炎龙心大悦。

    随后大封宗王:叔祖司马孚,叔父司马干、司马亮、司马伷、司马骏、司马肜、司马伦,胞弟司马攸,异母弟司马鉴、司马机,还有堂叔、堂伯、堂兄、堂弟等一共二十七人,各封王号。

    废除魏朝对宗室亲王的禁锢之法,各王以郡为国,国中可置军队:有民二万户者为大国,可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有民一万户者为次国,可置上下二军,兵三千人;有民五千户者为小国,可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列作屏藩,拱卫王室。只留胞弟——齐王司马攸在朝辅政,其余归藩。

    大事已定,遂有吞吴之志。不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分解。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30_30411/c877621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