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在某个意义上,算得上是第一个真正对汉民族有着根本威胁性的游牧民族。笔 趣 Ω『 阁Ww W.『biqUwU.Cc
而比较讽刺的是,匈奴人在后世的很多资料当中,都有着作为“夏朝”遗民的称呼。换句话说,汉民族跟匈奴人的多次大战,其指挥官在很多方面而言,跟民族英雄真的不搭边了。
因为这本身就是华夏民族与匈奴人之间的一次次内部碰撞。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而言,东胡这个有渔猎为主,但是也有一定的游牧文化的民族,正好算得上是一个对于华夏民族而言,真正的外族。
而在华夏民族的历史展当中,很多时候就是对外扩张的历史进程。
而比较明确的对外扩张之旅,亦或者是有着真正的文字记录,而非仅仅凭借传说的对外扩张,则是从商朝开始。
而就在这个时候,华夏民族就正式需要面对四个外敌的存在。
其中这四个外敌,分别就是东夷,南蛮,西戎以及北狄。
而这种观念主要出自《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
东夷,是中国****时期,中原人对黄河流域下游(青、兖、徐三州)居民的总称。最先在夏商朝期称为“夷”,不带有外族观念,只是作为部落联盟的称呼,考古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东夷是指自后李文化始至岳石文化的承载者。
东夷又称夷方,不同时期指不同群体,早期东夷是华夏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周朝时的特指山东胶东和胶西外族,东夷则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民族的泛称。秦汉以后,东夷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东夷不是特定的一个民族群体,所指代的概念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变化而屡屡变化。到了周朝,肃慎也被归入东夷的范围。再往后,日本和朝鲜也被归入东夷。东夷并非民族概念,而是对生活在东方的不同民族的统称,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种族、传统和起源。
早期东夷中有许多部族属于华夏族群。但商周时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实际是大或者人字,因此以夷字“从大从弓”认定夷字为弓箭手之说可能是汉代人穿凿附会而来。
而先秦时期的东夷,据后世史料记载和考古现,商与东夷生过多起战争,殷商多次征讨东夷使得元气大伤,最终被周趁机攻灭,周也与东夷频繁战争。
夏朝有没有与东夷交战的记录,在后世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有一种说法是,夏朝的领土与东夷并不接壤。
据说东夷人最早明弓箭,擅长射箭。距今46oo至33oo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东夷骨刻文中已经现了类似人背弓形的“夷”字,“从大从弓”有了原始依据。
夷的族称,今所见为当时确证的,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古籍记载则夏代的东方已有众多夷人的方国部落。
《后汉书?东夷传》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这九种夷都见于古本《竹书纪年》关于夏朝与东方诸夷关系的记载。实际上,“九”仅言其多,不必拘泥于九种。《竹书纪年》所载,夏代还有淮夷、蓝夷;《尚书?禹贡》记载两河之间的冀州有鸟夷;青州在泰山以东至海有嵎夷、莱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与淮海之间扬州也有鸟夷(一作岛夷)。《禹贡》成书于战国,或亦保存了夏代民族的名称。
甲骨卜辞对于商朝东方与东南方的夷人,写作人方和尸方。前者像人侧立之形,释为“人方”,后二者均像人蹲踞之形,与夏人危坐不同,释为“尸方”。
后世甲骨文学界认为作为族称,两者都是夷的假借字。然而有的学者认为“人方”指商东南方淮水流域靠海一带和山东半岛靠海一带;有的学者认为人方与尸方是同一称谓的不同写法,都是指商东方与东南方的诸夷。郭沫若先生说:“尸方当即东夷也。征尸方所至之地有淮河流域者,则殷代之尸方乃合山东之岛夷与淮夷而言。”
帝辛时期,东夷叛乱,商朝派大军征伐。这在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又如同书昭公十二年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把对东夷的战争,说成商纣王失国身亡的原因,足见商纣对东夷的战争,使商王朝的实力消耗很大。当周武王率师打到牧野时,商纣王才仓促调遣军队应战。这些军队久困战场,无心战斗,前徒倒戈,终于导致商王朝的灭亡。
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在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都是周王朝的劲敌。文献记载周对东方的战争,不同时期出现了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称谓,这些称谓,实际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时期对东方劲敌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西周前后两三个世纪观念上的变化,造成了现在研究工作辨析的困难。学术界对西周时期东夷、淮夷、南淮夷到底指哪些地区的部落与方国,有着不同的看法。
据后世《西周金文所见东夷、淮夷、南夷、南淮夷比较表》统计,西周早期仅见有“东夷”,周公、成王东征的对象金文中记载都概称为东夷,而《史记?周本纪》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鲁周公世家》说:“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宁淮夷东土。”
周公,成王东征虽涉及淮夷,而主要是在山东省境,此为东夷起源的地区,也是夏、商时东方诸夷的核心地区。金文为当时实录,西周早叶以东夷概称东方诸夷部落与方国,而淮夷包括即在其中。
周公,成王东征以后,今山东省境内的东夷势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太公于齐,封周公子鲁以镇东方。到西周中叶淮夷在淮河地区兴起,成为东夷中势力最强的一支。据上引张懋镕的《比较表》第二栏,西周中期金文只见有淮夷,反而不见东夷的记录。说明成康以后,周王朝与东方诸夷的关系,主要对手是淮夷,因而又以淮夷概称东方诸夷部落与方国了。文献记载多为后世追叙,关于周公、成王东征的记载,盖成于成康以后,所以依周中期的观念,反以淮夷概称东夷了。
到了西周晚叶,夷王时期《禹鼎》复见淮夷与东夷并举,而淮夷居前;厉王时器《钟》又有南夷与东夷并见,而南夷居前。周晚叶的南淮夷、东夷各指哪些地区的部落与方国,可在东夷与西周的关系中去辨析。总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关于东夷的军事活动已涉周雒邑畿甸地区,然而其分布范围,都没有出海岱与淮河流域。
而关于东夷的相应记载,则是引起了一个人的平反,这个人就是千古著名的纣王。
后世的某个伟人认为:“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
而除了这个伟人之外,还有不少人质疑纣王的相关记载,即使是古代,也出现这样的人:
这些对帝辛肆无忌惮的抹黑,早就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置疑与反驳。在现存的典籍记载中,先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一点的,是孔子著名的大弟子子贡。
针对一拥而上抹黑帝辛的现象,子贡一针见血地指出: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作为孔门弟子中政治成就最高的人,“常相鲁卫”,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感觉,一语道破了“千年积毁”现象的本质:“天下之恶皆归焉”,所有的曾经见过的罪恶和所有的人们能想象到的罪恶,都“归”于帝辛的头上。所以“君子恶居下流”,千万别当失败者,其结果是极其可悲的。在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的下场都极可怜,但象帝辛这样被肆意抹黑的却绝无仅有。
宋人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中认为:“帝辛大造宫殿,建酒林肉池,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忠实等罪恶,与桀的罪恶如出一辙,凡桀的罪,就是帝辛的罪,桀受不分,这些都是出于模仿。”
翻开《尚书》、《史记》等,桀有的罪恶帝辛都有,而桀没有的,帝辛亦有。因而,帝辛是夏桀加想象的罪恶的集大成者,亡国是其罪有应得。
……
南蛮的称谓来源在后世有一种观点:
早在秦朝以前,中原人把长江以南各部统称为“越”。“南蛮”即是指江浙沪、广东、广西一带。江浙沪一带是“吴越”,福建一带是“闽越”,广东一带是“南越”,广西一带是“骆越”。骆越是现在壮、侗、京等现今广西及越南各族的祖先。
当两个文明交流的时候,总有一些新鲜的事物是另一个文明没有的。于是必须新造一个字、词来代指这个事物,在古代的中原文化也是如此。在新造字、词中,最简单的、最常用的就是音译。比如:古代有“秏”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一种稻类植物”。其实,这个读音在壮语中的意思就是:“大米”,这和汉语的解释完全一致。
同理,壮语中的“村庄”读音正是和“蛮”相近。所以,“南蛮”的正解应该是:“南方的部落(村庄)”。另外,在秦以后,“骆越”一词就极少用,取代的是“南蛮”。然而其他各越却无取代之词。由此可见,“蛮”正是壮语言的音译。
而除了以上的观点之外,有一种说法认为商朝时有荆蛮、庸、濮、蜀、髳、微、越。先秦时称南蛮、荆蛮、荆越、扬越、百越、闽、庸、百濮、巴、蜀、僬侥、卉服岛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国。
南蛮的历史关系。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
后世一些地方,往往将南蛮作为骂人用语,但是历史上的南蛮更多是区域指代,而非用来嘴炮的:
南蛮在古时候只是指南方的民族和他们居住的地方。中原汉人在秦代之前叫华族(或华夏族),华族之外的民族按分布方位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南蛮就是对长江以南各民族的统称,不仅是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都曾有蛮族居住。现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大部分是由古蛮族演变而来的。可见“南蛮”在古时候根本就不是骂人的话,就好像我们现在说谁谁谁是苗人、谁谁谁是瑶人一样,不存在贬义。
古时候的四方异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到现在只有南蛮被用来做骂人话,这是为什么呢?
根子要追到被称为儒家正统的孟子身上。因为他曾经讥讽楚国人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孟子?滕文公上》,在孟子时代南蛮不是骂人话,因为楚国就是南蛮,倒是“鴃舌”有讥讽的意思,说他讲话像鸟叫,鴃就是伯劳鸟。
但时间久了以后它累及到“南蛮”也被当成是讥讽南方人的词儿了。
而在某个意义上,南蛮若是说作为一个名词的存在,理应与百越是区分开来。
而先秦时期的南蛮描述,事实上是将百越聚居之地到巴蜀这一片区域的民族,都笼统概括到一起。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30_30939/c1192745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