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清末枭雄 > 第一百六十七章 林安飞回京

上了岸后,林安飞直接带人进城,路上刚好遇上了同样从浙北赶回的徐言青。

    “徐兄,可是有些时日没见了!”看见徐言青后,林安飞是主动打招呼。

    和林安飞可以安逸的乘坐海军船只不同,徐言青从浙北回来只能是一路乘骑快马,神情间都可以看见他的疲惫之色。

    不过累归累,但是整个人的精神却是非常好,当即也是回道:“恭喜林兄,这首破南京的战功可是让兄弟我羡慕得紧啊,还有听说林兄的部队已经是打到铜陵那边去了,这功劳簿上又得添上一笔啊!”

    林安飞呵呵一笑:“那里那里,我拿下南京不过是刚好赶上了,而且贼军主力已经退走,至于皖南那边不过区区一府而已,和徐兄你年初拿下整个浙江的功绩一比,我这又算得了什么!”

    两人相互一阵吹捧,然后就是联袂入城。

    入城们,看见整个南京城已经是焕然一新,整个城市似乎没有遭受到多大的战火摧毁,街面上的民众虽然不多,但是也有了些人气,偶尔也可以看见开了门的商铺,也可以看见不少的救济点正在施粥。

    “看来毕余同还是有些本事的,这接手南京十来天功夫,就已经是把南京整顿好了!”徐言青看着整洁干净的街道,发出了一丝感叹,对毕余同这个总理大臣还是有些佩服的,要知道当初他拿下杭州的时候,由于杭州受到了严重的战火摧残,城内严重缺乏生活物资,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但是当时的毕余同升任浙江巡抚后。

    采用了众多有力措施,包括免费救济城内百姓,组织政府构架,恢复百姓生产,并从外地大力调运粮食等生活物资,使得杭州快速恢复了生机。

    没想到毕余同在浙江干的不错之余,这到了南京后也能够把偌大一个南京城快速恢复过来。

    不过徐言青自然不知道为了恢复南京城的生活、生产秩序,毕余同为首的帝国官员们已经是苦熬了多个日夜,不知道费了多少心思才把死气沉沉的南京城给恢复过来。

    南京城给太平天国统治了数年,尤其是圣库制度、男女分营制度的施行,几乎把整个南京城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全部打乱,去年石达开虽然取消了男女分营制度,但是依旧无法消除当初的恶劣影响。

    石达开走之前,又是挟裹了数万青壮,几乎带走了城内的所有粮食,只留下满城老弱妇孺给中华帝国。

    仅仅是为了从外地调运粮食救济城内百姓,就不知道花费了中华帝国的官员们多少心思。

    同时由于该城被太平天国统治数年,相当多的百姓被太平天国的的宗教政策洗脑的比较严重,所以进城内中华军为了肃清城内的太平天国残余顽固分子是花费了不少精力。

    其中就是采用了剃发这个大杀器,以往中华帝国的剃发令只限于军政人员,对普通民众百姓则是采取较为宽松的自愿政策,所以目前除了上海,绍兴等几个中华帝国根基深厚的地方外,其他地方的民众实际上依旧留着一头辫子或者束发。

    但是在南京城,林哲却是亲自下令要求全城男性一律剃发,不然就以太平贼军余孽就地处决,尽管会引起相当大的民间反弹,但这是中华帝国彻底控制该城的必要措施。

    这南京可是中华帝国的首都,他绝对不允许城内百姓还心怀太平天国或者满清朝廷,所以剃发这一招大杀器是必须施行的。

    至于说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死活不愿意剃发的那些人直接诛杀了事。

    不过顽抗的人相对来说还是少数,大部分百姓现在连饭都没得吃,那里还顾什么剃不剃头啊,再加上此时南京城的人口数量已经不多,全城百姓不足十五万。

    太平天国打进南京之前有百姓九十余万,但是等石达开撤离南京后,中华军攻进南京后,城内百姓已经只有十来万而已。

    之所以人口锐减,部分人是在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前逃亡了,而后就是由于清军建立江南大营长期围城,城内粮食不足导致大量人口饿死,也少不了有部分是被太平军屠杀了。

    至于说是太平军屠杀的多还是清军屠杀的的多,又或者是逃亡的多还是饿死的多,这种‘老百姓到底是怎么死的?”的问题是属于各有看法,辩论起来没个结果。

    但是有一点是无法否定的:那就是太平军到之处,人口必定大量锐减!

    控制南京城期间,太平军也从其他地方掠夺人口补充到天京城内,但是总数并不算多,而且石达开撤走之前,又是一股脑挟裹了数万青壮。

    这诸多原因就导致了中华军攻占南京城后,该城剩下的人口总数不足十五万,其中又以老弱妇幼为主。

    这仅存的人口不多,尤其是青壮男丁的不足,所以剃发令的抵抗是相当有限的,这也间接导致中华军彻底控制南京城的难度减小很多。

    这要是换成了没有遭到任何破坏,同时人口又是有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大城市,中华军如果一股脑实施剃发令的话,估计得掀起一场大规模的屠杀,不然的话是很难彻底掌控的。

    所以说啊,现在南京城内人口少有人口少的好处!

    林安飞和徐言青进了城后,很快就是抵达林哲的临时行宫。说是行宫呢,但其实就是位于原来的天王府附近的一栋宅院。

    看着附近化为一片废墟的天王府,林安飞忍不住咒骂起来:“这些天杀的贼子,把好好的宫殿烧了干嘛,搞的现在皇上只能屈尊下榻民宅!”

    徐言青也是看着偌大一片的废墟练练感叹:“我听说贼军为了兴建诸多王府宫殿,可是花费了无数工匠,原本还以为打下南京城内也能占上一座呢,没想到让他们一把火都烧光了,真是太可恶了!”

    石达开撤走天京前,在城内各处纵火,不单单把天王府给烧了个精光,就连他自己的翼王府都是一把火烧了,至于其他诸王的王府一个都没剩下,通通都给烧光了,搞的现在中华军进驻南京城后,想要找个适合的地方充当林哲的临时行宫都难。

    迫不得已之下,中华军只能是把一座保存完好,以前也不知道是那个官员或商人修建的院落征用,然后充当林哲的临时行宫。

    进入临时行宫后,林安飞和徐言青就是看见了诸多穿着军服或者穿着文官袍服的人来来往往,一副热闹景象。

    这临时行宫旁边就是最高统帅部和内阁的临时办公所在地,所以经常可以看见诸多人员出入。

    有意思的是,这往来的军政官员里,两者的服饰有着极大的差别,军官方面,几乎清一色双排扣军装大礼服,各种配饰齐全,林安飞和徐言青也不例外。

    但是那些文官却是比较乱了,有些是穿着汉服,有些是穿着西式的洋装,也有些穿着马褂长袍,还有部分人穿着近期才在中华帝国官员里出现的中华装。

    由于中华帝国新立,前期注重的东西更多的都是一些军事战略问题,至于一些小细节还没来得及完善,比如说这穿着。

    目前为止,中华帝国方面只明确规定了军方的着装,包括大礼服、常服等,文官方面只规定了一种大礼服。

    而这种基于明朝官袍改良而来的汉式大礼服其实只用于重要典礼活动上,并不是日常着装,但是中华帝国目前又没有规定官员的日常着装,所以现在官员们的日常着装是有好几种。

    那些很早就追随林哲的早期官员,尤其是那些商人买办出身的,很多人都选择了穿西式洋装作为日常服饰。

    而一些传统出身的官员,比如说前清官员这些的,一部分继续穿马褂长袍,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汉服。

    所以这就导致了目前文官系统里的服饰比较混乱,现在不少大臣们对此很有意见,已经是连续上书林哲,要求制定正式的官方着装。

    只是支持采用汉服作为官袍的也有,支持用西式洋装的也有,支持马褂长袍的也有,对于这些争论,林哲心中也是有了定案。

    为了和北面的清廷划清界限,马褂长袍这些带有浓厚满清色彩的服饰自然是不能继续穿了。

    但时代在前进,中华帝国就算要复古,提倡汉家衣裳,但是有一个大礼服也就够了,这东西飘逸是飘逸了但是不够爽利,一身飘逸的汉服再顶个大光头或者寸头,怎么看怎么别扭!

    但是要与时俱进的话,这洋装也不行,容易让人说崇媚洋外!

    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林哲把记忆里的中山装给弄出来,这玩意和当代的西式洋服是截然不同的,现在搞出来后绝对属于原创,和西方或者日`本绝对没有半点关系。

    这中山装穿上后整个人也也显得精神的多,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和中华帝国里文官系统里那一大票光头、寸头很搭配。

    剃发令施行后,中华帝国的文武官员清一色剃了光头或者寸头,这军人的话剃个寸头再穿上军服,那绝对是帅到爆。

    但是你一文官剃个光头或者寸头,然后再穿汉服又或者马褂长袍的话,看上去绝对和美观扯不上关系。

    发型也得衣服来配的!

    这中山装弄出来后,一开始林哲只是作为自己的日常着装穿,不过林哲也是让自己的随从官员们穿,所以很多下头的官员就是迅速仿效了起来,现在在宫廷里已经有不少人都穿着中山装了。

    嗯,当然了,这中山装也不叫中山装而是‘正装’,林哲称之为‘中华装’,意思简单明了,就是中华帝国的服装。

    稍候林哲还准备下正式的诏令,在整个帝国官场上推广这套中华装,用以充当官员的日常着装。

    在宫务厅的一个身穿中华装的官员引领下,林安飞和徐言青绕过了临时行宫的前半办公区域,然后抵达了后方的院落内。

    刚进去,林安飞就是看见了草木之间的一个凉亭下,林哲和数人正在交谈,由于距离有些远,除了一眼能够看出穿着龙纹军礼服的林哲外,其他几个穿着中华装的人却是不太认识。

    此时前头的宫务厅的官员停下步伐,然后低声对林安飞和徐言青道:“两位侯爷稍候!”

    停下脚步后,林安飞偏头问徐言青:“那几个人你认识?”

    徐言青道:“只认识一个,中间那个我记得是组织部协办大臣李甘州,另外几个却是不认得了,不过他们能够得到皇上的接见,这穿的又和内阁那群人差不多,应该也是内阁那边的人!”(未完待续。)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3_3548/c89581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