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权倾南北 > 第二三一三章 下田

因此不再需要李荩忱多劝导什么,后人们也会坚持将对外贸易进行下去。

    或许哪一天,大汉的航海技术就足够发达,也就发现美洲了。

    李荩忱相信,这一天并不会太远。

    此时李荩忱就站在农部的试验田前,看着搭起的大棚下一茬一茬的幼苗,内心感慨万千。

    没有塑料,大棚的保暖效果也就那样,不过架不住试验田总共就只有那么大,因此当大棚足够厚的时候,保暖效果自然也就有了,而且农部还在其中生火加温,因此虽然已经是深秋时节,大棚之中还是暖洋洋的,恍惚夏日。

    而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就在其中茁壮成长。

    大棚只是一块地,旁边还有好几块地,培育的则是小麦。

    杂交水稻毕竟只能在江南地区种植,农部很快举一反三,把杂交技术应用在北方作物上。

    甚至还专门有一块地被腾出来,种植的依旧是水稻。

    不在水里的水稻,也就是旱稻。

    旱稻的种植历史实际上也很长了,只不过因为旱稻的种植周期长,在南方那水网密布的条件下,自然比不过水稻。水稻的生长周期短,在南方引水灌溉也方便,又何苦把注意力集中在旱稻上呢?

    而偏偏旱稻又广泛分布在南方,因此还真的没有人想着能够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旱稻。

    毕竟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高粱和小麦,这已经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固定格局,伴随着形成的还有南北迥异的饮食风俗,所以人们并不倾向于打破。

    不然就算是在北方种植了旱稻,北方人不喜欢吃米饭,又有什么用?

    不过农部的存在,本来就是寻找生命力更强、传播更广泛的农作物,旱稻自然也在农部的研究范围内。尤其是现在杂交技术的突破,让农部更是忍不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旱稻上。

    假如水稻的亩产能够通过杂交提升,那么旱稻的耐寒能力和产量自然也能够提升,如此一来,旱稻在北方种植的话,出产的粮食自然就要多于小麦等等,便能够养活更多的人。

    至于什么口味、饮食风俗,当家里又多了几张嘴之后,人们自然而然又顾不上这些了。

    旱稻的推广自然也就不会是什么问题。

    当然前提是产量要能够高到可以替代北方的农作物。

    现在农部最愁的就是这个。

    北方的黄土地虽然比南方的红土地更加肥沃,但是旱稻在上面的生长并不是非常好。总不能再从南方运红土过来吧,这岂不是成了最典型的本末倒置?

    李荩忱当然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辽东的黑土地。

    后世辽东就是凭借肥沃的黑土培育出了有口皆碑的东北大米。

    不过这个李荩忱就不去点破了,以农部现在的探索精神,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黑土地之妙用的,李荩忱若是刻意引导,反倒是不美了。那样就没有办法锻炼农部自我的探索精神。

    以后要是没有了李荩忱这根拐杖又该怎么办?

    对工部,李荩忱是这个态度,对农部,亦是如此。

    他不让自己显得全知全能,只是负责引领一个大致的方向。

    一旦农部可以发现黑土地的肥沃,到时候大汉占有辽东又会有一个更好的借口。

    种地,从来都是华夏的种族特技。

    当朝野意识到辽东不光是底下物产丰富,地表上的林木甚至土壤都是好东西的时候,更会支持大汉建立起来对辽东的完全统治。

    除了旱稻外,李荩忱还看到了青稞。

    如果说水稻正在大棚里“苟延残喘”,旱稻也在寒风中发抖,那青稞这种天然耐寒的植物,正在这萧瑟风中昂首挺立。

    李荩忱顿时来了兴致,便要下田,可惜田里浇了水,满是泥泞。

    李荩忱索性直接去脱靴子。

    “陛下,不可!”李渊吓了一跳,急忙阻拦,同时对着跟在李荩忱身后的尉迟贞直眨眼,娘娘,您说句话,拦一下啊!

    “陛下,地里凉,别下去了。”尉迟贞虽然知道自己说也没用,但还是“尽力”的去扯一扯李荩忱的袖子,免得李渊到时候再给自己甩脸色。

    得罪这等天子心腹,没必要。

    更何况尉迟贞自己又如何不心疼?

    李荩忱笑道:“无妨。”

    一边说着,他一边把靴子塞给尉迟贞:“你不准跟着,拿好。”

    正要跟着脱鞋的尉迟贞吐了吐舌头,又无奈的对着李渊使了一个眼色。

    你看,我说了。

    李渊也急忙脱了靴子跟上李荩忱:“陛下小心!”

    一众亲卫和官吏们都想要跟上去,李荩忱顿时察觉到,不由得回头摆了摆手:“你们一个个的都跟着凑什么热闹,有一个人过来给朕说一说就可以了。”

    大家也只能围在田边,陛下都说了,那真是下也不是,不下也不是,不过看着陛下和李渊深一脚浅一脚向前走的背影,每个人的心中又觉得有一种难言的感觉。

    下田,哪怕是在寒风之中,在泥泞之中,对于他们来说都没有什么。可是这是当朝天子、九五之尊,就这么毫不避畏的在冰冷的泥泞之中看着一亩亩田地,做着和他们平时一样的事情。

    这说明在陛下的心中,这个工作同样很重要,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甚至是值得陛下亲自来看一看、亲自去走一走的。

    李荩忱倒是没想那么多,他只是看到青稞长势一片大好,心中也难免有些激动罢了,若非如此,他也不会亲自下田,未免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

    “大汉以后能够走上高原,就靠这些了。”李荩忱轻轻抚着青稞的叶子,“之后河湟开垦,甚至于深入高原,在各处河谷之中开垦,青稞将是大功臣。”

    李渊郑重颔首:“农部派人已经勘探过吐谷浑境内已为我大汉所有的多处河谷,应该都可以种植青稞。这也是现在在高原上发现的唯一能够成片成活的农作物。”

    青稞无论是从产量还是从口感等等上,显然都比不过小麦和水稻,但是在大汉长久立足高原的计划中,其地位不容挑战。

    山高路远,来自于中原的粮食不见的就能及时补充,因此青稞才是最主要的军粮和日常口粮。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41_41969/c2328714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