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穿越之盛世独宠 > 171 开源之资本流动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最先大范围使用宝钞的必然是税部,这得益于大虞建国以来对税制和田赋的控制和变革。

    在摊丁入亩之前,大虞的税分为三种,官田缴租,私田纳税,其他为敛财而设的商税、铺税、盐税、关钞等统称为赋。前两者为粮,入各地官仓或皇仓,后一种收时为铜,运时折成白银,入国库或内库时,则兑成黄金。粮有鼠雀耗,银有火耗,为保最后缴纳的钱粮足额,这些额外负担都摊派到老百姓身上,而这些多收的部分可想而知会有多少猫腻。

    几千年来,官员权贵的田地都享有‘优免权’,所以到大虞开国前,归朝廷控制的纳粮田急剧减少。定朝开国时,继承了唐朝大部分的国土,官府登记在册的土地有八亿五千万亩之多,但在济朝末帝登基当年,‘已减强半’,仅有五亿一千万亩。这几百年里,不但新垦之地一亩都没,还整整蒸发掉三亿多亩良田。难道是被从不占地定居的游牧民族抢走了?还是边疆纷纷自立为国让国土流失?是个正常人都知道,这五分之二的国土完全是进了皇亲贵戚、文武勋贵和豪门富户手中。

    他们可不用纳税,国库的负担全转嫁农民头上了,能不起义闹事么!

    每次一闹事,本身就占了万顷良田的有识之士会蹦跶出来几个,喊口号要‘括隐清丈’,可谁干啊,他们自己家人都不愿意。即便括出来了,换一茬官,新田又有了新主,朝廷和国家还是只能欺负小老百姓。

    大虞立国之后,感谢匈奴和羯夷的帮忙,占据最多良田的皇室一下子变贫农,西部和北边的大量无主土地都归了国家。太宗没把这些地全分给新贵亲信,纳为‘国田’,先以清点各地无主之田,分封功臣的名义,让各地护军掌兵之人‘协助’量地计丁,上报田地和人口情况,为了防止投身为奴,还特意限定了不同等级人家的奴仆数量。经过地方豪强和这些中央下基层的骨干们扯皮撕逼之后,大部分城县做到了‘丈无遗地’,彼此达成一致,分好蛋糕,报上数来。一下子入鱼鳞册的田地达到近十亿亩,人口九千五百万,若计上没入册的非齐民,实际人口数量应已过亿。这时,太宗才公布‘国田政策’,每城每县的所有土地,按田地亩数核定一个定额税粮,国田由官府租给农民种,国田收缴的税粮便是文武勋贵、宗亲皇室的禄米。

    我皇帝的田都拿来养你们了,你们这些人还好意思和我嚷嚷‘免税权’?

    此令颁布的次年,风调雨顺大丰收,田赋收入近四万石。太宗进一步减轻赋税,核定每年税粮总额为三千五百万石,永不起科。按平均亩产三石半左右来算,这个赋税并不重,一直维持到世宗上台都没动过。

    雄才伟略的太宗只初步做到了‘量地’一事,清丈了大虞的总田亩数,另一方面的‘计丁’未能实施,没把力役改为雇役,也没彻底废除免税权。免税权的存在,让地方豪强有办法减免自己的税,挖国田墙角,说明纳粮的不一定是田地主人,或说他们只交一小部分,或由在册的散户农民来承担本地所有田地的定额赋税和徭役。即便没有前朝的横征暴敛和大肆修堤挖河这种苦役,当个平民也不轻松,因此,民间还是延续了‘宁为奴,不为民’的习俗。

    经历了傻缺高宗的一小段混乱时期,世宗不可避免地要做出一定让步,给一部分地区或权贵特别的蠲免,总体税粮减免到三千万石。一旦世宗大权在握,之前退了一小步,必要前进一大步,不可避免地要动定额税粮之外的这块蛋糕。

    顾翱借谢家之势在琅琊开了个好头,改免费征伕为雇工劳役,把收缴的税从定额粮税变为折算后的银税,使得免缴税粮的‘免税权’成为一纸废令,征税的对象直接变为名下拥有土地的人。一套组合拳下来,这些年总共析出齐民两千多万,把没有地的多余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才有了商业大发展的基础。

    商业发展的另一个前提是钞关的裁汰。前朝建了那么多运河水利,可不是为了方便以后的皇帝南巡泡妞,完全是一泊一关,而且这个关税还可‘纳物中钞’,即拿物抵银。当地官府缺什么,就以何为‘中’,抵扣多少金额,不是按物的价值,是看官员心情。一匹马售价三百银,过关只抵五两税,或是百铜不到的一匹粗麻布能折钞一百两,开心死宝宝啦!

    太宗大刀阔斧地把这块银子砍了,可通航之处,一城仅一码头可收关钞。当时有官员上折诉称,若仅有官泊收费,会形成无船停靠官泊,都去免费的野码头的局面。太宗直接甩了折子去他脸上,‘你敢保证以后治下野码头一文不收,老子奖你一城关税’!

    事实证明,专跑国内水运的漕商果然一点儿不傻,停在官泊,只用交核定的税银,其他地方敢拦,拼武力值吧。尤其通海之处,漕商们都爱花钱请安东军跟着一起跑跑国内河道,比起一道上被讹诈的过路费来说,这点孝敬不算啥。所以近两百年不出海打仗的安东军普遍水性尚好,个个不晕船,也是托了漕商的福。为了避免关钞也被滥征,太宗核定了‘三十税一’,不许折抵,而且对于运量最大的布茶盐铁等核定一个比较公允的价钱,按此价计税银。次年,这部分税银比前朝末年高了三倍,达到二十八万余锭,一锭十两,近三百万两。加上其他定额铺税等杂项,共计三百八十万两。发展到现在,各处码头基本上也不用官员搬个凳子坐岸边挨个船的收钱,船家每过一地就主动去官府报备吨数、货品等消息,交笔小钱完事。

    税部为聚财,那需要散财,才能完成整个资本流动。国家拿到这些银米会如何花出去呢?

    太宗初年,地方存留粮总数约三百万石,作为各地行政支出,四方军五到八百万石军粮,各地护军的漕粮四百万石,京粮五百万石养官,二百万石养内宫,五百万石用于宗亲,余下三、四百万石折银归为内库。所以田赋收入几乎全部用于军事、行政和皇宫消费,没什么剩余。国库不到四百万两的银子,要养活一个人口可能上亿的国家,那就是个笑话。发放了百官俸禄、军饷、防汛银、宫葺银等重头戏后,所剩无几,也不怪李枞打上任开始便日日哭穷。

    偌大一个国家的财富是有数的,每年的产出基本恒定,只不过大部分没摆在台面上。国库没钱,不代表内库没有,更不代表官员们会穷到只靠薪俸禄米过日子的地步。太宗的登基靠的是个人建立团队,而不是联姻或继承,他的强势在于,除了掐着土地和赋税这一边,还在私底下控制了各种垄断性的产业。内侍派出去做矿监、盐监、茶监等,正是‘奉旨捞钱’,所有的矿山、海边最大的盐田、各处最好的茶园桑田,沿海的海贸等行当都直属于他一人。把持这些产业的内侍再贪婪,再换个内侍去,哪怕前任贪了根针,继任者都能给他挖出来。例如世宗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查抄了一大批内侍监,其中贪得最狠的一个,抄出黄金百万两。

    作为独家或最大的供应商,这些商业利润和******成果自然都归了内库,其他商人只是中间环节而已,皇帝心情好,便不给你们加税啦。

    如果说国库是‘取之于民,只用于民’,内库便是‘聚举国之力,为帝王之商’,皇帝是最有钱的商人。所以,从太宗玩这一手开始,内库从不缺钱,除了明文规定的军饷俸禄,额外的银钱赏赐都从内库出。太宗无视烂泥儿子,去世前直接把内库交给世宗,这是世宗可以无视高宗想换太子的愚蠢举动,坐稳帝位的原因,当然也是高宗敢弄出那么多女人和孩子的底气所在。

    有个善敛财的开国皇帝,商税低廉,商业自然繁荣昌盛,有圣眷的宗亲勋戚、文武新贵可以跟着一起喝口汤,被拒之门外的人只能一腔热血投入对土地的热爱之中。对于不缺钱的世宗来说,商业肯定不是他最关心之事,他的精力全花在对土地和勋贵的控制上。世宗末年,基本完成摊丁入亩之后,国库以银为税,只从几处鱼米之乡,先以定额税款购入谷粮,一并入库作为存粮。御极四十载,三公六侯九伯之爵,不少换了人来做,从前的勋贵旧戚几乎淘汰一半,更不用说只能领白银禄米,却无太多田地的不入流宗亲,被抛弃的人家,都是不能和皇帝站一条线上的累赘。

    世宗给神宗留下一群比较听话的臣子,安稳的政局,和满满当当的内库。神宗元年,国库银米总计约三千三百万两和五百二十万石,内库却有近三千万两余银,作为非产银国,可以说大虞近九成白银都在国家控制中。

    神宗执政十几年,这个数字更是有增无减,全国土地平均田赋为‘上地三分、中地两分、下地一分’,之前握在皇帝手中的垄断行业,要么像茶布一样完全开放给民间,要么如矿、盐等并入皇家产业,三成商税归国库三成归内库。所以在东瀛和海外流入的白银支持下,神宗十年的国库存银高达九千八百万两,存粮八百二十万石,内库八千万余两。

    看起来国富民强,仓禀殷实,为什么仍有反对新政的声音?

    神宗元年和十五年的两个数字,其构成差异极大。三千三百万银,八成半是田赋,还拿出一些购置存粮,即杂税银大概五到七百万左右。九千八百万这个数字里,因为有了安南、东北、卑谬、高丽等地的粮产,尤其是去年的东北大丰收,让田赋创了历史新高,增加到四千二百万,剩下的五千六百万,各地钞关并市舶税计三千一百万,登记制下的商税二百万,赃银三百万余,余下两千万皆由免商税的皇家产业贡献。

    缴税多,意味着创造的财富更多,但是从田地持有者的角度看,他们能得到的孳息和十几年前几十年前并没多大不同,即便他们买了新地、新农具,比起商业提供的增幅,亩产的增加简直是毛毛雨,甚至愿意给他们干活的人也越来越少,逼得他们花更多钱去雇人买机器。

    这些反对者有通过科举、吏考掌握权柄的现任官员,他们在执政时,自然想‘恢复旧制’,废除保护商人的新法和限制流民迁徙,可考成法不答应,连续三年不到中等,就得去边远山区实现这个梦想了。不走仕途之人想转行与商贾为伍,或抱上皇家产业的大腿赚钱,又有不少因为经验不足,从零开始,被海上风暴或黑死病坑了一笔,得花大钱买了个教训。

    穷者越穷,富者愈富,清贵的名声和高人一等的地位,都得靠钱来维持滴!

    激进的反对派认为他们的窘境都是新政造成的,皇家产业在帝后的庇护下‘与民夺利’,没看从‘蛮夷之地’运来的稻米卖得比我们本地米还便宜么!这样‘国人’赚什么?!工造局的耕犁机那么贵,这些钱搁我爷爷那辈,能买百来个佃农了!所以恳请皇帝废除新政,让一切回归原始吧!

    ***********************

    作为一个红旗下长大的好学生,‘资本主义萌芽’是个学政经必知的词,真是一种玄之又玄的玩意儿。类似这种人文科学概念,一般都是事后诸葛亮总结而成,对当下过日子的人来说,不会突然‘叮’的一下,蹦出个赵老师画外音来广而告之,“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非洲大草原的雨季过后,又到了‘萌芽’的季节”。

    顾辞深刻记得,西方的萌芽带来了欧洲资本面向全球的急速扩张,而中国的萌芽长势缓慢,还没等抽条,便被海那边而来的八国联军踩到泥里当了肥料。在皇家产业运作这么多年后,她早已不是那个只会出主意,让大人们去操作运营的小女孩了,虽不懂判断什么是萌芽,不懂如何解决反对派的声音,但她可以通过袁懿,将内库聚集的资本散出去,尽可能的实现‘还之于民’。

    ‘资本即是聚财’,如果说西方式的扩张是为了得到足够大的市场,用商业模式和商品攫取更多资本,那么大虞本身就有足够广阔的体量可以容纳和完成资本的循环流动,皇权手中的资本通过行政手段去到地方,同样能带动当地的资本聚集。

    现在,全国甚至海外至少六成以上商人依靠皇家产业而活,国库、内库、文武百官勋戚显贵的赏银、各个学府的资金、军备军资、数以万计的雇员等等都是它养着,比田地更能产生财富,价值只会越来越高。在皇家产业这个怪物面前,不论是想用手中权势驱逐其影响,或侵占其好处,难度如同蝼蚁撼树。换哪个皇帝,即使把股份全部收回手里,只要想让它像现在一样赚大钱,就得按设定好的奖惩机制来运作。

    她梦想的良性循环是依靠皇家产业的对外竞争力聚集西方资本,通过朝廷和皇帝的手,花在大虞的基础设施和军事技术服务上,保持自家产品在海外的倾销和优势。即便缺少海贸这一环节,在目前大虞控制的版图内,一样能实现这个模式,套句老话,外国需要大虞,大虞不一定需要外国。

    ‘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忧不足’,这种‘以外商养内民’的模式持续个小百年,该出现的新思想和新阶层也差不多定型了吧?怎么也能护住那一丁点小萌芽了吧?八国联军来再多少人,打个持久战耗死丫挺的总可以吧?xh:.126.81.50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4_4668/c238974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