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穿越者,皇帝指划江山,大展宏图,使大明帝国,他更愿意称为华夏,蒸蒸日上,屹立于世界之巅。
是的,在军队的装备和人数上,在世界上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抗衡。尽管世界很大,皇帝也没有打遍全球的想法。
只要保持这个势头,只要皇帝还能在位二三十年,也不要他殚精竭虑,也不用点灯熬油,大明成为日不落帝国不是难事。
皇帝也知道这点,正在悄然放权,交给内阁和百官处理,他只需要指点下大明的战略走向,固化下国策,纠正下政务处理的问题,大明的强盛也是指日可待。
人治不如法治,有个好的制度,比人死政息要强得太多。
或许习惯了皇帝的强势领导,袁可立等老臣致仕后,新内阁对于皇帝的逐渐放权还有些不太适应,觉得这是皇帝怠政的表现。
是啊,强敌已灭,扩张已起,大灾害也没有动摇国之根基、社会的稳定,皇帝是不是觉得可以享受,可以偷懒了。
内阁的感觉也有些道理,皇帝批红的字是越来越少,多数都是一个“准”字。就是这么精炼简单,多写一个字都嫌累似的。
而且,皇帝开始不务正业了。竟然在皇宫建起了个作坊,好象又拣起了拿手的木匠手艺。
现在,皇帝已经快处理完政务了。除了两份的朱批比较认真外,其它的都是“准”。
伸了个懒腰,皇帝感到很欣慰。内阁和官员们越来越让他省心了,或者说,他们对于自己制定的国策已经完全认同,并且领会得很深。
各司其职,本来就是正常的。皇帝累得要死要活,那还要臣子做什么?
掌握大方向,做好帝国的掌舵人,这才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之前的强势,不过是兴利除弊的需要,打造帝国新战略,塑造臣民新思想的需要。
“皇爷,还要去东院嘛?”王体乾谄笑着躬身请示,“两位公主殿下快放学了。”
皇帝无奈地点了点头,说道:“那就等等吧!”
已经答应两个宝贝女儿,要让她们见识见识老爹的一流手艺。当然,木工只是一方面。皇帝正在研究织造机械,准备在棉纺、毛纺业上再来个***。
科学院的经费开始有了专利收入,皇帝也是想为其增加一些。至于蒸汽机,他就是放手,让科学院自己研究改进。
相对于开疆拓土,要保持大明强盛不衰的就是科技,再深延一些,就是文化知识体系。
经过这几年的强行推进,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有所提高,尽管为了鼓励百姓,而国家少收了很多赋税,但皇帝认为是值得的。
知识文化水平提高了,眼界也就开阔了;思想改变了,皇帝所实施的政策,所采取的国策,也就顺理成章,不以为怪了。
这是皇帝想到的,能让大明继续沿着自己指导的路前进发展的办法之一。他认为,这可能会非常有效。
毕竟,之前的改革有拔苗助长的嫌疑,是凭着皇帝的权威,以及国势的昌盛,而推行实施的。
但经过大灾害的洗礼,知识文化的普及,认可并支持他的人会越来越多。
比如说当官为吏,必读的就有《地理》、《世界历史》、《自然常识》。这是皇帝钦定的,要考试的,成绩列入官评。
官吏们至少要知道大明之外有很多国家,特别是远在千里的西夷,正四处占地抢掠。
什么非洲、美洲,土著孱弱,遍地黄金,西夷国家虽小,却因此而强,特别是在海上,已经跑到亚洲兴风作浪。
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明白,大明看似风平浪静,外部的威胁已经存在,只不过还不能撼动大明这棵大树而已。
但在吕宋,西夷已经屠杀了上万华人,这难道不是警钟。不思进取,自觉是太平盛世,那就是坐井观天。
何况,海外之地广阔而强者可据,大明开疆拓土,是为子孙后代争夺生存空间,而不是穷兵黜武。
而实际上的效果也是显著的,湄公省、吕宋等地的反哺,对于渡过大灾害至关重要。
思想认识上去了,国策就会持之长久。这也是皇帝对内阁和官员感到欣慰满意的地方,政务处理得越来越合他的心思,他自然也能放心地轻闲下来干些别的。
同样,对于子女的教育也将是如此。让他们学知识、开眼界,还要去外面游历,体会民间疾苦,见识世界之大。
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窝在皇宫,狗屁不懂的蠢皇帝、昏庸帝王。
喝过茶水,皇帝决定把政务都处理完,再好好休息,或者说是放松一下。
正阅看着奏疏,王体乾又入殿禀告:“皇爷,内阁首辅毕自严、次辅陶朗先、熊廷弼前来觐见。”
皇帝略感诧异,沉吟了一下,在奏疏上批了个“准”字,才沉声道:“宣。”
三位内阁辅相同时前来,难道出了什么大事?但皇帝觉得依自己的耳目,不可能是他们先知道。
毕自严、陶朗先和熊廷弼入内拜见,山呼万岁。
“平身吧!”皇帝坐正了身子,命宫人搬来绣墩,“赐座。”
三臣谢过之后,在绣墩上坐下,沉默了片刻,毕自严率先躬身奏道:“启禀万岁,吕宋总督李旦有奏,请设中行分行,开展异地汇兑。”
几年的时间,李旦在吕宋经营得不错,按照皇帝的思路,吕宋自由港的名声越来越大,商贸甚是繁荣。
而每年向朝廷解送的赋税也稳定在百万左右,基本上都投入了海军建设,使得在亚洲,明国海军已是无敌的存在。就算与西夷相比,差距也在很快地缩小。
皇帝伸手点了点桌案上的奏疏,说道:“朕已看过,着中行派人前去考察核验,若条件合格,便增设分行。”
异地汇兑早就在内地开展业务,而湄公省是第一个,可却不算海外。吕宋才是真正的海外分行,尽管将来有可能纳入大明的直接管辖。
在吕宋开了头儿,皇帝可以预见,坤甸、淡马锡等地的总督,也将提出这样的要求。毕竟,异地汇兑方便快捷,对于商贸的促进作用,十分巨大。
当然,首先要有雄厚的财力,也就是保证金。吕宋总督李旦提出了一千万,皇帝让户部议定,不想又是自己一锤定音。
“启奏万岁。”陶朗先躬身奏道:“官员财产申报,微臣与督察院毕大人商议,可先于京畿试行。”
皇帝点了点头,心中更加疑惑,这又算什么大事,试行还是自己的建议呢!
见皇帝的目光移到自己身上,熊廷弼暗自苦笑,只得躬身奏道:“西南土司联军今年发动,请求朝廷派炮兵支援。另外,与葡萄牙人既达成协议,海军亦可入印度洋,先在葡人据点停靠。”
“好。”皇帝简单地说了一个字,目光扫视着三位大臣,只等着他们说出真正的来意。
毕自严等人交换着目光,心中也甚是为难和矛盾。
终于,毕自严还是硬着头皮站起身,躬身道:“万岁英明神武,功绩超秦皇汉武,此国之幸,臣之幸,民之幸。微臣等望吾皇继续勤政治国,使我大明千秋万代,盛世永存。”
“微臣等望吾皇继续勤政治国,使我大明千秋万代,盛世永存。”陶朗先和熊廷弼也起立躬身,一同附和。
皇帝垂下眼帘,心中恍然。三位重臣觐见,是来劝谏自己的。显然,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让他们有了自己怠政的感觉。
嗯,倒也说得过去,自己和以前数年相比,确实偷懒了,但绝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
明白了重臣的来意,皇帝思索了半晌,大殿内陷入沉寂,不知是风暴前的宁静,还是宁静是爆发的压抑。
“众卿赐座吧!”皇帝终于开口,语气和熙,让三位垂首躬身的重臣稍微松了口气。
皇帝已经斟酌好了句辞,缓缓说道:“朕今年确实不如以前那般勤于政务,但却不是怠政,而是另有深意,你们想必还不清楚。”
“微臣等恭聆万岁教诲。”三重臣躬身受教。
皇帝摆了下手,示意宫人上茶,这已经是很高的礼遇。毕竟只有三位重臣在殿内,稍微有违礼数,也不算什么。
“传承,朕是为了大明帝国的传承。”皇帝喝了口水,沉声说道:“不是江山,而是模式和理念。朕百年之后,不希望人亡政息,大明帝国重又走上老路。”
“万岁春秋正盛,不可轻言不祥之事。”
皇帝笑了笑,对着年纪最大的毕自严摆了摆手,说道:“什么万岁,人活七十古来稀,朕说在年,又有何不祥?”
向下压了压手,皇帝继续说道:“朕只与你们三人说,今年的怠政其实是放权之举。制度已日趋完善,官吏也日渐精干,所处理的政务甚得朕心,或者说是符合朕制定推行的国策,朕心甚慰,又何必事必躬亲?”
皇帝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激荡着三重臣的内心,“因皇帝的贤愚、明昏而决定帝国的兴衰,这是朕最担心,也正在着力加以预防的事情。朕的继承者是个什么样子,谁也难以预料。甚至有前明后昏,以致误国误民者。”
“扩张为民的国策已经成形,开拓进取的理念再深入人心,我大明帝国就算有衰落之时,亦有再兴之日。朕看似轻闲,却是在观察,在考察,以确保一任接一任的臣子能领会朕意,体会朕心……”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55_55426/c2396733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