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春秋大领主 > 第814章:这才是战国时代啊

荀国有可能战败吗?这完全就是废话了。又有哪一个国家敢说自己一定会百战百胜,不会在某天品尝到战败的苦楚呢。

    只是吧,荀国战败的时间很有灵性,发生在了“新郑”这边极度需要支援的时间节点。

    现在荀国战败,荀会只是带来三个“旅”的荀军不但显得合情合理,某种程度上还算是一种仁至义尽。

    看一看,瞧一瞧呀!

    俺对外战败,还抽出三个用来保家卫国的“旅”去帮助盟友,不是一个合格的盟友又是什么,称赞一声守信义重承诺,没毛病吧!

    然后,荀国败了,损失了多少兵力,又丢了多少座城邑呢?这一点荀会没有提到一丝半点的消息。

    事实是什么?荀国真的败了,却是中行吴刻意选择了撤军,不是那种力战不敌的失败。

    他们多少有点讲究,撤军之后丢出三五座城邑让鲁国收复,再将战线稳在了“大野泽”一线。

    鲁国收复了之前失陷的城邑,他们为了提振军民士气,该不该大肆宣传战局出现扭转,取得了对荀国的一次大胜呢?

    等于说,齐、鲁、曹等国联军打赢了荀军,在鲁人以及其盟友的宣传下,肯定是会广传四方,宣传里的内容别想多么靠谱,十分能信三分都算多。

    荀国不会站出来辟谣,君臣只会默默忍受那些以自己为丑角的各种段子,用这样的代价来换取用更少的兵力援救“新郑”的盟友,而不被嫌弃或其它。

    吕武本身对后续到来的韩军来了去“密”那边有点意见,再碰到荀国这种事情,心里跟明镜似得。

    “公子,韩王、荀王未有致力援救范国之心,奈何?”吕武没那么烂给韩起和中行吴下烂药,纯粹讲出实情。

    汉国的援军已经抵达,在“新郑”这边是以汉军为主力在对抗楚国等联军。

    如果以一国都城陷不陷落来裁定一个国家是否被灭亡,范国的存亡无疑是依靠汉军来守住“新郑”这座范国的都城了。

    范鞅现在对韩国和荀国是什么感官?不取决于他内心的想法是什么,现实就是只有汉国派来大军救援,韩军离“新郑”远远的,荀国干脆只是派来了应付式的少量援军。

    那么不管汉国以后到底会对范国干出一些什么事情,吕武至少摆出了对范国的必救决心了。

    还有更现实的情况,因为韩国和荀国的所作所为,使得范鞅只能依赖和倚重汉国。

    范鞅没有表现出什么仇恨,有点懦弱地说道:“如事不可为,可要迁都向北?”

    他们这一边的后续部队开到,楚国那边也不是没有援军。

    在这两个月中,先后有大约六万左右的楚军抵达战场,另有其余敌国约四万左右的军队,以至于让“新郑”周边的敌军数量达到了恐怖的二十万有余。

    而那还是在哪两个月时间中,汉军、韩军、荀军和范军一再消耗敌军之后的数量,要不然敌军的数量会显得更多。

    “韩军与郑军在‘密’酣战,交战两月有余,战事仍然胶着。”吕武这次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就有点嘲讽了。

    韩国在“四晋”当中的实力不算强大,但是也不至于跟子产麾下的乌合之众打成了胶着状态吧?

    职业军队跟乌合之众打,战斗力对比用一比五会过分吗?

    历史上,两三千职业军队逮着十多万乌合之众一顿猛揍,出现的例子可不要太多。

    最有名的就是东汉末年的一些战例,比如卢植只是带着三千“北军”就一再击败数量数万、十数万、几十万的黄巾军,跟郡县兵配合着就将黄巾军压缩到很小的活动区域,再一战歼灭黄巾军的主力。

    还有明末的卢象升,不一样是带着数千朝廷的军队,办到将“闯王起义军”撵着到处跑的情况吗?

    对了,“闯王”并不是单指李自成,有过好几代的“闯王”,其中李自成最出名罢了。

    现在是什么情况?

    韩国的军队可能没有汉国的常备军精锐,再怎么样也是一些平时锻炼杀人技巧,有着很高组织度和配合度的大军,他们怎么只是跟一帮没有经过训练的乌合之众打了个五五开呢?

    事情已经非常明显了,韩起不到“养寇自重”的程度,利用子产麾下乌合之众拖着,不想到“新郑”来玩血肉磨坊程度的交战绝对会是一个事实!

    这个道理其实不用吕武去跟范鞅讲,范鞅一听到韩起得到援军都无法击败子产麾下的乌合之众,一下子就该醒悟过来了。

    “楚王招狡诈,使计离间我等,以至于此!”范鞅一脸的咬牙切齿。

    吕武笑了。

    楚国使用邦交战术?多么合情合理的事情。

    更多的问题是韩起和中行吴早早就有什么想法了吧?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再来就是楚国使用邦交战术的时间,跟韩起、中行吴的种种应对,时间上好像存在了落差,韩起和中行吴更像是一种早有图谋的顺势而为。

    对于这一点,吕武其实非常能够理解。

    哪能只允许吕武算计韩国和荀国,不允许韩起和中行吴玩自己的手段进行抵制或反抗呢?

    只是论起来,尽管吕武有点想法,然而他在所作所为上没有被抓住把柄;韩起和中行吴的应对则是显得下作了那么一些,更容易受人诟病。

    “我为今次战事之‘将’,‘将’全军,可发号施令?”吕武问了一句像是废话的问话。

    范鞅肯定要承认,并且主张吕武对战局有完全的指挥权。

    吕武又说道:“我可施令于韩王?”

    范鞅猜到了一些什么,答道:“正是。”

    “如此,我下令韩王半月之期击败郑军,率军赶来‘新郑’亦是职责之内。”吕武说道。

    这个命令在一天前吕武已经发去给了韩起。

    接到命令的韩起当不当一回事,要不要严格执行,取决于有多大的胆子。

    目前范鞅还只是公子,并没有成为范国的君王。

    荀会带着荀军过来,一个不应该出现的人物也来了。

    那人是彘裘,一回到范国就求见范鞅,得到接见之后讲了不少话,大意上就是范国遭难,愿意共舟共济,等等吧啦吧啦之类的话。

    随后,彘裘一再接触范国公族的封主,人倒是见了不少,谈了什么传得云里雾里。

    吕武得到彘裘的求见并没有接见,甚至还让人传话,劝彘裘既然已经别出,好好回去“柯”过自己的日子。

    正是因为这样,范鞅好像是更信赖吕武,导致更多的时间来到汉军营盘,很多事情也乐意听取吕武的意见。

    到底是彘裘得知范国的惨况,主动要来“新郑”呢,还是荀氏的手笔?

    另外,彘裘是回国共赴国难,还是想搞什么东西?

    关于彘裘到底想搞什么,一时半会很难有个判断,原因是他一再强调自己的回国是为了同舟共济,暂时也没有针对权力方面提出什么诉求。

    吕武不见彘裘的理由很简单,并不是刻意讨好范鞅或给予安全感,纯粹是范国现在没有一国之君,而彘裘有被士匄驱逐的历史,再来是范国正在面临险境,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才不见的。

    如果彘裘回国是中行吴的手笔?吕武会很看不起中行吴。

    范国的境况都那样了,极度需要一个安稳又团结的内部环境,好挖掘出更多的潜力来进行抗战,多了一个彘裘来搅局,中行吴是多怕范国这一次不灭亡啊?

    范国灭亡了对中行吴有什么好处?还是说中行吴认定范国不会灭亡,并且彘裘哪怕无法夺得君王宝座,也能在范国成为位高权重的人物,日后会对荀国有所助益?

    吕武很能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荀国和韩国已经对汉国产生了足够的警惕,到了近乎于撕破脸的地步,差的就是楚国或汉国给予他们的压力太大,导致他们硬生生维持着最后的体面。

    要说起来,汉国有意吞并其它“三晋”,并且已经在制定相关的计划,致使吕武没有指责韩起和中行吴的资格。

    可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韩起和中行吴的行事手法方面真心跟吕武没得比。

    人家吕武有想法也有计划,做法方面却是让盟友无可指摘。

    在汉国没有将想法与计划付之行动前,甚至都没有显露出明显的端倪,仅仅是一些传闻就让韩国和荀国搞出了实际的动作,带来的后续影响还是很恶劣的那种,手段的孰高孰低,用得着细品吗?

    现在最开心的绝对是楚国了。

    楚国君臣站在自己的角度,认定只是小小施为了手段,一下子就让“四晋”内部产生那么大的裂痕。

    他们没有看到大股荀军和韩军抵达主战场,肯定会觉得是一个重创汉国的好机会。

    一旦楚军真的能够重创汉军,哪怕只是打了一个平手,前提是双方的伤亡都很惨重,后继必定还能使用邦交手段玩弄韩国和荀国,说不准能联合起来一块针对汉国?

    在这一段时间,楚国的使节出动非常频繁,不止是对韩国和荀国的动作,他们没有忘记齐国、鲁国等等一些国家,大有要联合全世界一起对抗汉国的动作。

    在楚国使节的嘴中,汉国是一个强大到令所有诸侯都需要产生足够警惕的国家,并且咬定“大一统”就是吕武提出的理念,再用“大一统”理论来阐述吕武是有多么大的狼子野心,用这个作为“基点”来规劝所有诸侯一起对付汉国。

    没有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战场的吕武,他对楚国在搞什么不是没有窥知,猛然间发现真的要让楚国宣传的舆论形成基调,恐怕汉国会渐渐成为历史上的秦国,遭到天下诸侯的一致敌视。

    吕武肯定是要做出相关的反制,不就是派出使节吗?汉国还能缺了能说会道的人?

    汉国的使节四处出动,渲染楚国有自己的文化与制度,反正楚国跟中原诸侯就不是一路人。这个是除非楚国愿意“诸夏化”,要不然就是不容抹杀的事实。

    然后,汉国的使节在齐国、鲁国等等一些国家那边,会提到对韩国、荀国不好的言论,没有讲得太露骨,大意就是汉国其实跟韩国、荀国的关系没有那么好,其实可以跟齐国、鲁国等国做好朋友,某天也不是不能合作一起针对荀国或韩国。

    汉国使节到了楚国,阐述的是“四晋一体”的说法,用以表述汉军为什么会大举南下,并不是汉国与楚国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出于对盟友应尽的义务而已。

    汉国能为了盟友尽出大军,不能证明汉国在信义上面的可靠程度吗?

    再话锋一转,提到韩国和荀国的一些所作所为着实是让汉国感到心冷,要是楚国愿意撤兵离开范国,汉国对范国的盟友义务也就达成,今年或是明年就没有什么“四晋一体”的说法,汉国也许能跟楚国当朋友呢?

    在这一点上,楚国君臣尽管是对汉国使节的话将信将疑,不耽误他们感到心情振奋。

    没人愿意看到一个团结的“四晋一体”,那可是比曾经晋国更恐怖的存在。

    能让“四晋”自己内斗起来,对包括楚国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老实说,当时就有楚国的大臣提议退兵,附和的人还不少,却是遭到了熊招的一票否决权抵制。

    以为出动大军是那么轻易的吗?

    知道有多少贵族忙得虚脱,又是拿出了多少资源,对国家造成什么影响吗?

    集结起大军,刚抵达战场却是马上撤退?什么混账才能干出这种事情啊!

    即便对胜利没有信心,明知道会出现损失,该有的损失也是要付出,远比玩弄军队的心态,代价上面要小得多了。

    多余的话熊招没有说,只是表达了一定要开战的意志。

    他为什么非打不可?除了不能集结大军就玩撤退之外,展现出楚国的强大是一个目的,再来就是盟友的军队怎么能回去,还有那些对自己的意志贯彻不彻底的贵族是不是也该削弱一波?

    “此战罢了,诸事再议。”熊招太明白楚国内部也在酝酿风暴,一起让风暴在内部肆虐,不如用外战来释放。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59_59161/c99721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