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烛行录 > 第六章万物本一心

蟾岭坡上的漫天赤霞倒卷而回,流焰飞腾,隐约间构成了一只于烈火中起舞的神鸟。

    下一瞬,伴着一声凤鸣,所有赤霞、火云悉数消失不见,唯有一道身影以虚空为阶,漫步走向场中三人。

    横渠先生面色略显凝重,他在来人的身上感受到了极为浓厚的凤气,宛如一尊神鸟当面,这一方天地都要为其拜伏。

    他微微皱眉,转头看向光济,却见对方面上亦有些许惊讶,似乎此人的出现也超出了他的预料范围。

    难道这二人并不熟识?

    一个念头从横渠先生心底冒出,旋即被他摁了下去。

    不对,先前此人明明叫出了光济的名字,若不是他在一旁窥视了许久,那便是这两人故意在老夫面前摆出这副态度......

    念及此处,老者轻笑一声:

    “不知阁下如何称呼?”

    来人几步迈出,便从坡岭之顶走到了离光济不远处的地方,所过之处空气略显扭曲,似乎还不能很好地收摄自身对于外界的影响。

    丁檠吐了一口气,心中泛苦,但面上却是不显分毫,对着横渠先生微微一揖,含笑道:

    “晚辈丁檠,字丹元,见过横渠先生。”

    他与光济不同,光济身为出家人,外人称呼时只需一个法号即可,但丁檠尚需取字。

    如今从外表来看丁檠,正是弱冠之年,拥有表字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是以他便随意取了一个表字,以便日后他人称呼。

    横渠先生闻言颔首:

    “原来是丁小友,不知小友对方才我二人所言有何见教?”

    丁檠甫一出场便气势拉满,刚才更是口气不小地要代光济回答横渠先生之问,是以横渠先生并未因为他外表年轻而小视其人,话语间平等视之。

    丁檠走到光济身边,和他并肩而立,看向横渠先生,沉吟片刻后道:

    “张公所言,乃是以气为本,太虚即气、气化万物,不知我说得可对?”

    “不错,”横渠先生既是在承认对方所言,也是在宣讲自身学说,虽然此地除了他们四人之外再无其他人,但老人依然一副传道授业的神态,“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耳。是以太虚即气,则无无;精气流动,充盈于天地之间,聚为有象,散作无形。”

    在老人看来,宇宙之本体,万物之始基皆为一气所成,不拘此气聚散离合,究其实质,皆是“有”,而非“无”,物质的变化只是存在形式上的改变,并非物质本原的消失,太虚即气,唯气永恒。

    “如此说来,张公以为求道当求于外?”

    丁檠眼中闪过一抹狡黠之色,开始挖坑。

    既然横渠先生的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那其认知世界的过程自然要循“气”而行,也就是所谓的求道。

    横渠先生闻言思索片刻,点头道:

    “不错,人求道当行于外。”

    “既是如此,不知张公如何看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张公所言求道于外者,岂非与孟圣所言相违背?”

    万物皆备于我矣,语出《孟子·尽心上》。

    东汉赵岐曾注:“物,事也;我,身也。”

    孟子认为,此世万事万物之理皆已由天赋予我身,全在自身性分之内,若向内求,则可至天人合一的至诚之境,如此便会“乐莫大焉”。

    这句话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命题,虽然后世对于究竟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具体划分仍有争论,但是用来作为反驳横渠先生气本论的注解却是绰绰有余。

    丁檠道出此语,期待地看向横渠先生,他当然不会自大地以为仅仅凭此一语便可结束论道,而是等待起横渠先生的回答。

    横渠先生以气为本,而光济则是佛门出身,二者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正如玄门炼气一脉和佛门的差异。

    自古以来佛道双修者少之又少,也是因为道门向外求“道”,而佛门则内求于心。

    与横渠先生论道的过程,也是丁檠重整自己一身所学的过程。

    他于山腹洞天之中得了一桩机缘,如今脑海中正有万千文思灵感如泉涌而出,恰好眼前又有横渠先生这么一位儒学大家在此,正合他梳理自身思绪,将机缘沉淀下来,化作切实的积累。

    这也是为什么丁檠要代替光济上来论道的原因,他亟需进行一场消化活动,不然由光济开口,这场关于“心”与“气”的论道才算圆满。

    面对丁檠引用孟子的行为,横渠先生面上突然露出笑意:

    “你之言论,倒是颇合我那伯淳侄儿的路子,他以心解理,倒是和你的观点颇为合契。

    “也罢,就让老夫来告诉你孟圣此言真意!”

    丁檠闻言心中一沉,他突然想起来一件事,那便是北宋五子中张载和二程的关系。

    众所周知,张载是程颢和程颐的表叔,而程颢和程颐则师从周敦颐,同习理学一脉。

    其中程颢以心解理,是后世陆王心学的发轫,而程颐则常将理与气相对而论,提出“性即理也”,后来由朱熹发扬光大,被合称为程朱理学。

    有这么一重关系在,横渠先生肯定和二程少不了论道,今日他和对方所言,恐怕张载和程颢早就谈及过,已然有了一套逻辑自洽的解释了!

    “啧,这是把自己给绊进去了......”

    心中默语,丁檠定了定神,看向横渠先生,郑重以待。

    见对面的年轻人脸色不复之前轻松,横渠先生似无所觉,抚须微笑道:

    “你引孟圣之论,言及‘万物皆备于我’,老夫却有一问,此‘物’从何而来?”

    话语不疾不徐,慢条斯理,但丁檠却是浑身一个激灵,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

    没有给他留出回答的余地,横渠先生继续道: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言确实不假,然而‘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万物皆备于我,此‘物’从何而来?如何备于‘我’?你可有答案?”

    丁檠叹了一声,有心胡搅蛮缠,但终究还是诚心诚意道:

    “此‘物’由天而出,乃是‘天’备于‘我’。”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就是天,他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又剔除了其中人格神一面,将天认定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横渠先生所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孟子·离娄上》,正好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达。

    对方引用此语,意在说明“天”备“物”于“我”,将“万物备于我矣”划分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与气本论却是有了共通之处。

    仅这一句,便足以说明横渠先生平日里没有少思考类似方面的问题。

    丁檠虽然可以不接对方的话,强行无视横渠先生抛出来的问题,但这也就脱离了论道的范畴,进入到了单纯的杠精环节,他不屑为之。

    于是回答了这个问题,静听横渠先生接下来的话语。

    而在场外,郭浩看了看沉浸于论道之中的两人,心中不由嘀咕起来:

    “这个丁檠究竟是什么来历?竟然能与横渠先生论道?莫非又是哪位隐居治学的儒家治国,就如那姬东阳一般?”

    他不由又看向光济,后者闭目倾听场中两人话语,亦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这人也是来历不明,待到此事结束后,便得上报朝廷知晓了。”

    郭浩微微低头,却见几十里开外的岐山县城中隐隐有些骚动,便知是先前异象已息,如今又有两位治国论道,此地文华之气大盛,故而引得县城之中人心动荡,有不少人想过来撞一撞机缘。

    他眼中闪过一抹异色,脑后明镜再度高悬,铁画银钩的字迹于其上浮现:

    “万民皆知所避就”

    出自《商君书》,被掐头去尾的七个字化作一股文华之气融入此方天地,岐山县城以及周围村落中一些跃跃欲试之人忽然头脑一清,准备赶赴先前异象出现之地的念头顿时消失不见,再也没了前去撞机缘的想法。

    郭浩见状满意颔首,将目光转回场中,正见到横渠先生开口陈述:

    “你所言无错,孟圣所言‘万物皆备于我’,乃是由天所备,诚明所知。老夫以为,此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皆是一气所成,是人身之祖炁,天地之根基。

    “闻见之知终为小道,天德良知方为真知,人与天地皆为太虚一气所化,问心便是问道,内求亦是外求,此二者并无差异!”

    丁檠闻言默然,身上气息略有变化,带着些微赤色的文华之气浮现于外,但乱而不凝,没有完全成型。

    光济见此眉头轻皱,低声自语道:

    “百家之道?他想要干什么?”

    郭浩更是一脸惊诧:

    “这个样子?觉醒文气?他不是治国,甚至连修身都不算?”

    而横渠先生本人却没有任何惊讶,只是看着丁檠,笑容温和道:

    “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不诚不庄,可谓之尽性穷理乎?你之所论虽然别出心裁,但终究不成体系,只字片言,难与我气学相争。

    “你若是潜心修习三年五载,遍览百家之书,打磨心中所学,或许有一日能得治国功果。届时再来与老夫相辩。”

    丁檠闻言却是摇了摇头,看向对面的儒雅老者,轻声道:

    “先生言闻见之知为小知,是因‘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既是如此,‘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言何解?此‘思’与天德良知何异?”

    “嗯?”横渠先生轻疑一声,见丁檠仍有继续论道的念头,于是笑道,“此言亦是孟圣所述,所谓‘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你仍然认为心乃天地之本,不愿承认性为天地所成,对吗?”

    两人所说的三句话俱都出自《孟子》之中,而且是相互连接的、完整的一段话,不过对于具体的解释,丁檠和横渠先生产生了分歧。

    丁檠和光济同出一源,受佛门观点影响不小,尤其是唯识宗的理念,以识为本,心外无境。

    通俗来说,就是心为万物主。

    而张载则认为气成万物,人也是其中一份,与天地同一位格,但较之天地体量却是更为渺小。

    故而虽然本质皆为气,却是由天地所成,天生本性亦是天之所与。

    二者各执一词,相持不下。

    丁檠颔首道:“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非外铄我也。”

    “此言理之本然也,”张载摇头道,“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人性有变,气之偏也,天本参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

    说着抚须一笑:“此谓之诚明。”

    又将此时所言与先前所叙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圆满自洽的体系,丁檠就像是被困在这座围城之中,无路可逃。

    随着横渠先生占据了这场论道的上风,丁檠身上本来已然冒头的文气又慢慢委顿下去,不再似先前有成形的态势。

    张载开口道: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不愿感悟前人文心,决意格物致知,自成一家,走最为艰难的那条觉醒文气之路,这很好。

    “可惜你之积累终究太浅,百家学说了解不够,更不该与老夫论道,试图在论道中觉醒文气。

    “老夫好歹是一名治国,文心坚固,岂是你之三言两语所能动摇的?如今老夫占据上风,你心境有缺,自然无法觉醒文气。

    “还是那句话,回去再学几年罢。你若愿意,随时可以来老夫的横渠书院听讲。”

    张载面露惋惜之色,面前的青年是他这么多年以来见过最为出色的几人之一,年纪轻轻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学说雏形,可是其人却没有诞生文气,更没有遍览百家著作充实自己,而是贸贸然上来要与自己论道。

    论道乃是两人心神意志交锋的过程,其间张载也无法留手,仅仅几句话便将其人有了觉醒势头的文气打压下去,破灭了对方的计划。

    哪怕通过某些手段有了治国战力,但自身文心终究不够,如何能与自己这关学之祖相提并论?

    张载叹了一口气,有了离去之意。

    忽然,他耳边飘来一句低语,似是在对自己发问,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天地为气所化,天地又何所穷际?”

    张载顿了一下,看向沉思之中的丁檠,随口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此言最早出自《尸子》,而《淮南子·原道训》中又有记:“横四维而含阴阳,紘宇宙而章三光”,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张载化用此文,回答了丁檠的疑问。

    下一瞬,天地间的文华之气尽皆凝聚于此,灌注于丁檠之身。

    张载目露惊色,一步迈出,出现在郭浩身边,转身看回场中道:

    “没想到,他竟然顿悟了?”

    光济亦是合掌喧了一声佛号:

    “境依识起,唯识无境。看来丁檠也是走上了这条路。”

    在场中三人的围观下,丁檠眉心之中突然有一股文华之气喷薄而出,宛若一枚赤色的种子,落入泥丸之中,扎根发芽,诞出一芽新绿。

    其上有火光闪烁,如灯似豆,又见丹凤虚影盘旋。

    张载抚掌道:

    “文心天赐,有凤藻之相,日后成就不可限量啊!”

    谒龙旂於武帐,挥凤藻於文昌。

    麟、凤、龟、龙,诞生文气时有四灵之一相伴者,俱都不类凡俗,未来有大成就。

    比如五子之一的邵雍,传闻其人诞生文气时就有龟负洛书之相,颇类上古圣王。

    “不过,他是如何顿悟的?”横渠先生略显疑惑,“仅仅是老夫随口一言,就点醒了他?”

    于是有笑语声从场中传来: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也。”

    丁檠看向横渠先生,眼中神光烁烁。

    “所以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64_64586/c65017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