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魏晋那些事 > 第31章 动乱后的朝廷局势

第31章  动乱后的朝廷局势

东晋国势不振是由当时的朝廷的颓废懈怠的风气导致的,而这种风气的罪魁祸首就是王导所致。在元帝东渡建立东晋的过程中王导出了力气,但也造成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王导死后,庾氏兄弟相继执掌朝政,他们也颇有才能足以矫正当时的弊病,很可惜他们掌权的时间都不久。再加上当时朝廷中大臣们门户之见颇深,大的世家看不起小的世家是常有的事情,而且统兵在外的藩将专权的习俗也没有改革之举措。于是后来导致如桓温之流能够拥兵自重,行废立天子之举,这些弊病中又夹杂着内外互相猜疑,让他们坐视北方沦陷于异族之手,就算有恢复北方的良机也成为了画饼,这难道不可惜吗?

        苏峻之乱平定后,庾亮担任豫州刺史、宣城内史之职,坐镇芜湖。咸和七年(332),陶侃去世,庾亮兼任江州、豫州、荆州三州刺史,移镇武昌。当时朝廷的权柄任然在王导手里,庾亮曾经想举兵废了王导。当时王导辅政,皇帝年幼时局又很动荡,他所委任的赵胤、贾宁等诸位将领都不奉行国家的法规,大臣们都对他们的行为十分担忧。陶侃也曾想举兵废了王导,但是郗鉴没有顺从他于是计划中止了。到了后来庾亮也想要废了王导,他也询问了郗鉴的意见,郗鉴这回也没有同意。

        庾亮写给郗鉴的信中言道:当时芜湖之地的将领反复横跳,虽然他们的罪孽很重,但考虑到当时国家局势动荡,最后还是有依靠他们的力量才对他们包容到现在。但是他们到了现在仍然没有悔改之心。且当今的皇帝是个幼儿只有八岁,他在内则长于宫人之手,在外则被武将小人控制,也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皇帝身边的侍从也不是什么有才学之辈,他们就是想让皇帝昏庸然后乖乖的接受他们的掌控。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只能看到座位而看不到他的影响力。王导他协震主之威以制约百官,百官对他哪敢有违逆的。明帝死前没有立下辅佐当今皇帝的顾命大臣,权势都被狡诈之人窃取了。现在的赵胤、贾宁他们心里何时有过皇帝,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对于他们过往的罪恶就已经多有容忍了,如今却是更加肆无忌惮。您与我都蒙先帝的厚恩,对我们都有托付之重,这样的大奸大恶之人不扫除死后何以面见先帝。希望您考虑下国家社稷。

        郗鉴看完后还是没有同意,因此废了王导的计划又中止了。手握强兵的藩镇将领入朝废立宰辅对国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郗鉴没有同意也是老成持重之见,但是朝廷的政务也因此更加紊乱了。晋成帝即加元服,朝政依然委托王导,孔坦对此感到忧愤,曾对成帝道:陛下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会处理政务,听取朝臣的意见,从中吸取好的建议。他的这一番话传到王导的耳中于是得罪了王导,孔坦外派为廷尉远离了朝廷中心。

        贾宁之前是苏峻的心腹,他与路永、匡术一起投降了王导。王道曾经想要提拔他们来拉拢叛军势力,后来被温峤拒绝而告终。当时卞敦为湘州刺史,温峤、庾亮发布檄文召诸藩镇前去京都勤王。卞敦拥兵没有前往,也没有资助他们军粮,只是遣督护苟璲带领数百人跟随大军而已。朝野都对此感到不可思议,陶侃对此时常咬牙切齿。等到苏峻之乱平定后,有司奏请他在叛乱期间阻拦大军并且有观望的态度,不肯共赴国难,也没做到一个大臣该有的使命,应该交付廷尉收监。王导却以国家刚经历丧乱为由应该都此宽大处理,反而让他去担任广州刺史。这就是王导在培植自己的势力,但这些人对国家百害而无一利。

        当时宗庙宫室皆被焚毁化为灰烬,温峤建议迁都到豫章,三吴之地的豪强则建议迁都到会稽。两者争论不休。王导这时说道:建康古代的时候叫做金陵曾经做过帝都。三国时期,孙权、刘备都言此地有王者之气。古代的帝王就说过不必因为地方富裕贫穷而迁移都城,况且北方的胡虏还对我们虎视眈眈,一旦我们示之以弱移都到蛮越之地则给了他们机会了。综合以上考虑,迁都并非良策。如今应该以静制动,才能安天人的心。于是两者的计划都没有实行。当时的人都说王导的不迁都能安定民心是好事。事实上迁都到会稽有远窜的嫌疑,迁都到豫章则占据了长江上游的地利,便于日后行北伐恢复故土之事。三吴豪强乃乡里人之间,而温峤则是出于公忠体国之诚。王导之所以不肯迁都其实是害怕一旦迁都必然有新的权臣。他还不如按照原来的规章制度,这样大权还在他手里。

(本章完)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86_86666/c3952799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