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 第43章 笑里藏刀

这个提议听起来有些荒谬,但斯特拉特福子爵却是信心满满,他的直觉告诉他奥地利人也不想再打一场,否则有的是机会搞一些小动作。

而且从大局上来讲,整个英国政坛就没人相信奥地利和俄国能在巴尔干和平相处。

对于英国来说对付奥地利帝国最好的方式也不是搞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海战。

奥地利帝国是传统的陆权国,哪怕是奥地利帝国的海军全军覆没,也很难消灭其战斗意志。

英国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对奥地利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下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上发挥英国海军的数量优势和规模优势,毕竟全世界都有英国的港口。

这样既可以打击奥地利帝国的士气,又能在掠夺中获得经济补偿。

奥地利帝国高度军事化的殖民地确实不好打,英国海军要真的跑到陆地上和奥地利帝国的陆军打一场确实会非常难受。

但殖民地的生产体系毕竟不完善,只要保持长时间的封锁,那些殖民地投降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不过按照斯特拉特福子爵的估计,此时的英国政府也不想和奥地利帝国再打一场海战。

主要是风险和收益不成正比,奥地利并不是一个传统的海军强国,所以他们经常试图以非常规的方式来打破僵局。

而此前的战争中皇家海军已经证明了他们并不擅长应付这种对手,为了避免皇家海军继续浪费纳税人的钱,英国政府肯定会极力避免再来一场地中海海战。

现在英国政府面对的内外压力已经非常之大,所以英国国内反战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此外英国的首要敌人是可能染指大英帝国利益的俄国,而并不是缺乏竞争关系的奥地利。

俄国可是能吞并奥斯曼威胁苏伊士,吞并波斯、阿富汗威胁印度,甚至还可能威胁到远东和加拿大.
至于奥地利嘛,有消息说他们占领了一片沙漠,然后在四处打洞,估计是在找水源吧。

在南非内陆弄了一大批地,用来流放德意志内部的反对者.
总之奥地利帝国的行为让英国提不起半点兴趣,英国的专家们也懒得研究傻子究竟在想什么。

英国方面对欧洲大陆国家的长期抹黑式宣传还是很有效果的,只不过也有些副作用,一部分英国专家也相信了这些宣传。

他们相信弗兰茨不会使用刀叉,只会用手扒饭,不会上厕所,所以每天都要换一条裤子。

无法记住超过三个音节的单词,从出生到现在还没有说过一句完整的话。

整天歪戴着王冠,斜倚在王座上,流着口水。身高不到一米五,但体重却过400磅。

将小丑和娼妇任命为国家大臣,甚至还在吃母乳。因此喜欢以猎巫为名迫害妇女,经常烂施绞刑和火刑。

刚刚嫁到奥地利的奥尔加公主也被编排了一番,比如按照维也纳宫廷的传统,皇后的鞋子不能穿两次,所以皇后的鞋子穿过之后会赠送给穷人。

但到了英国就变成了恶毒的皇后自身患有脚气,她嫉妒那些脚掌光洁漂亮的女孩,于是乎强迫少女穿上那些带有诅咒的鞋子。

历史上茜茜公主也受过类似编排,于是乎她直接打破了皇室的规定,皇后的鞋子再也没送给过他人。
好在此时《花花公子》杂志在英国的流行,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

最后一点,哪怕奥地利帝国没有海军,只凭奥地利和俄国的陆军就不是英国和奥斯曼能抗衡的。

和谈是英国政府的必然选择,所以斯特拉特福子爵才敢做这个决定。

至于科林·坎贝尔的建议斯特拉特福子爵全当放屁,倾尽全力消灭了俄奥两国的先头部队能不能让对方知难而退他不知道,但俄奥同盟肯定是锁死了对英国的战略布局有害无利,搞不好其他神圣同盟国家也会来插一脚。

斯特拉特福子爵的行动看似异想天开,但实际上弗兰茨也有类似想法,所以双方一拍即合真的打算搞一个海上互不侵犯条约。

虽然表面上双方极为投机,但实际上都是各怀鬼胎,斯特拉特福子爵想要利用谈判的时间拖住奥地利帝国的行动,为英国皇家海军的调度争取时间,至少为地中海内的英国舰队留下充足的反应时间。

另一方面弗兰茨如果会真心相信英国人那才出鬼了,奥地利帝国海军同样在利用这个时间调兵遣将为自己争取优势,甚至在必要时刻可以选择主动出击。

奥地利和英国之间早晚必有一战,虽然按照弗兰茨的估计应该是几十年以后,但如果英国人真的铁了心要弄死奥地利,那他也只能接招了。

按照奥地利帝国官方的估计,只要再将此时这支完整的地中海舰队全歼一次,那么英国人就无法在短期内恢复实力。

此时的这支新地中海舰队几乎掏空了英国人的存货,英国人再想拼凑出来如此强大的一支舰队至少需要3-6个月的时间。

这期间奥地利帝国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反向扫荡英国人的殖民地,偷袭英国本土,逼迫奥斯曼帝国投降.
至于奥地利帝国的海上安全问题,其实绝大多数奥地利帝国的船只都已经预备了多国国旗。

不过通常会打着教皇国的旗号,毕竟这个招牌比较大也比较安全。在弗兰茨的运作下教皇国已经成为了永久中立国,就如同当年的瑞士一般。

这一次就轮到英国人难办了,如果他们袭击这些挂着教皇国国旗的商船,那么他们海盗的帽子算是摘不掉了。

如果不袭击,那么英国海军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封锁起不到效果对奥地利帝国的伤害也趋近为零。

且不说双方的一番斗智斗勇。

英国,伦敦。

白厅之中,约翰·罗素从未觉得作为英国首相,这世上权力最大的人之一会这么难受。

他已经不清楚短短几个月里,他已经是第多少次站在这里被国会质询了。

约翰·罗素真想一拍桌子走人,英国的现状跟他有半毛钱关系,不全是历史遗留问题吗?

然而现实是约翰·罗素必须耐心回应国会议员们的质询,并且谨慎对待前辈们留给自己的政治“遗产”。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94_94083/c2270279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