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主不豫,太子当政。
此事,就像一块大石头砸进一口深井中,并没有想象中的水花出现。
耶律洪基动作迅速。
很快就平稳地完成了权力交接。
辽国百官,但凡有与耶律洪基不一心者,不是被袭杀,就是被软禁,下场甚是悲惨。
北边的女真人虽然彪悍,但目前还并未给辽国造成实质的伤害。
辽国虽然百姓过得贫苦,但其军队依然强大。
大宋与辽国保持着表面的和平,也向辽国立储送去了贺信。
而此刻。
西夏二十二州,已有十六州被攻占。
大量西夏贵族纷纷朝着西域和辽国逃窜。
西边的黑汗和回鹘曾受西夏欺凌,此时也在自家境内驱赶西夏人。
曾经不可一世的西夏人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
六月二十日,午后。
苏良正在台院内忙碌,一名吏员快步走了过来。
“中丞,官家召你立即前往变法司。”
苏良点了点头,面带疑惑。
自去年年初开始,苏良等变法司主要成员已经很少去变法司衙门了。
因为全宋变法的各项条令已定,变法司衙门内又有官员处理日常事务。
他们只需要看一看每月的月报便可以了。
而今,官家召其去变法司,显然是因全宋变法之事。
……
约一刻钟后。
富弼、王尧臣、曾公亮、梁适、苏良、王安石等都集聚在变法司衙门的议事厅内。
稍倾。
一名内侍递过来一份文书,让众人轮流传阅起来。
不多时。
文书传到了苏良的手中。
此文书来自当下正在河湟地区维稳变法的司马光。
司马光称:再有月余,河湟区域的棉花即将迎来收割之期,需要大量采棉工和织棉工。
当地的棉商出价一人每日两百文,且管吃管住,却招不到人。
河湟地广人稀,有的是以部落集体生活生存。
根本不愿做这类事情,并且他们也不擅此类手艺。
司马光无奈之下,只得向秦州、渭州的主官求救,希望那里的百姓能到河湟务工。
他本以为,高薪之下,来者必然络绎不绝。
哪曾想连或缺人数的一成都没有招到。
主要原因是——
河湟区域之外的宋民对河湟区域的印象非常差,认为那里蕃人、羌人较多,秩序混乱,有很多抢掠者,而又话语不通,很容易丢命。
外加因全宋变法,当下的百姓大多都能维持温饱,而这种招工又多面向女人,导致百姓们的兴趣并不大。
而后,司马光还列出了河湟之民存在的诸多问题。
不愿被教化。
不喜使用新式工具。
不喜读书认字。
不愿做除了种植养殖外的其他事情。
排斥商人以及所有的外人。
生活节奏甚慢。
慵懒无知,明明很穷却仍排外,也不愿学习。
……
最后,司马光也给出了自己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建议。
他称当下河湟的百姓缺口有上百万人。
若想尽快保障河湟的顺利经营,要么派遣大量士兵常驻,进行开荒修路,完善基础措施;要么强制令百万名百姓搬迁,移居河湟。
这两个理由都有明显的缺陷。
前者过于耗钱;后者对百姓不公平,易引起民乱。
待众人看罢此文书,赵祯从后面走了出来。
“众卿,当下,河湟亦然是我大宋之土,河湟之民亦是我大宋之民,我们不能让那里太落后了,那里也需要变法。”
“你们以为该如何解决河湟百姓不足以及君实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顿时,苏良等人都认真思考了起来。
……
稍倾。
富弼率先开口道:“百姓不愿去河湟,乃是因河湟苦寒,缺乏秩序。臣建议可先派遣大量士兵前往,以兵开荒修路,待将基础措施整修完毕,自然有百姓会前往河湟居住。”
一旁,曾公亮摇了摇头。
“富相,此举不能治根且耗费太大。”
“若想改造好河湟之地,少则五年,多则十年,令士兵们常驻在此种地方,他们的家眷如何安置?他们若离开,恐怕河湟还是会乱,士兵可开荒修路,但民生发展只能靠百姓,臣建议选取一些贫瘠地方的百姓,强制集体搬迁,比如河东,比如蔡州、寿州、光州之地的百姓。”
苏良对面的梁适道:“此举也不妥!百姓向来都是安土重迁,让他们搬迁,换一个新的地方,甚至是更换民俗,他们恐怕不愿,且定然会有百姓偷偷回来,易引发民乱。”
……
就在众人讨论激烈之时。
王安石突然提高了声音,说道:“下官觉得,只要许以百姓重利便可行。河湟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商贸也未兴起,朝廷先免三年税,然后分地、分钱,当他们在河湟坚持五年后比当下还要赚钱,定然会有一大批人愿意前往河湟。”
这时,曾公亮反问道:“若是五年后,他们全都回来呢?”
王安石胸膛一挺。
“若五年之后,河湟还需要朝廷出钱留人,那就是咱们的过错了。”
“五年之后,河湟必然能变一番模样,那里的百姓不但生活富裕,而且能活得幸福自由。税少,地多,补助多,他们定然不会再回来。”
“五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只要舍得出钱,在河湟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全家团聚,多数人定然不愿归来,此可作为朝廷对前往河湟的第一批百姓的激励。”
“此外,河湟区域的民生发展必须要有汉人去参与,靠那些蕃人、羌人将商贸、集市、学校搞起来,根本不可能。”
……
王安石说完后,苏良点了点头,站了出来。
“官家,我觉得介甫的主意可行,百姓大多也是趋利而行,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惠民好政策,必然能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待我们占领了西夏,日后灭掉了辽国,也都可如此做,许重利,让咱们的汉民融合进去,遍布四方,如此才能让商贸、工业、农耕、学校等都充满活力,让这些地方彻底汉化,永久变成我们的土地……”
赵祯看向不远处的富弼和曾公亮。
二人也都点了点头。
发展河湟,用兵不如用民,而强制用民,不如许以重利用民。
“朕觉得,此主意可行。”
这时候,三司使王尧臣皱着眉头,开了口。
“官家,此主意倒是不错,但是……但是恐怕国库余钱不足啊!”
“疏通河湟商贸,本就花钱,攻打西夏的军费,更是数额巨大,此外,国库中还有一笔为收复燕云而准备的钱粮,是不能动的。要给上百万百姓许以重利,国库实在难以支撑!”
“此外,一旦灭掉西夏,要恢复那里的农事商贸,还要对将士进行奖励,还要安置那里的百姓,这些都是需要砸钱的,若如景明所言,灭掉辽国后,也以此法促进汉人流通,国库实在吃不消啊!”王尧臣据实说道。
王尧臣这番话,一下子剿灭了所有人心头刚刚涌出的一团火。
好不容易想出一個不错的主意,却无法做。
不由得让人绝望。
当下,大宋的步子迈的有点大。
虽然国库收入越来越多,但也禁不住这样花钱。
至于灭辽的那笔军费,是绝对不可能在当下使用的。
王尧臣见赵祯与众官员都低下了脑袋,道:“要不,我们再打一打铜钱或度牒的主意,或者增加一下税收?”
赵祯无奈一笑,摇了摇头。
往昔,朝廷赚快钱的最好方式,一个是增印货币或空头度牒,一个是增加税收。
“这些举动都过于害民,盛世之下,怎能如何坑百姓!”赵祯当即就让王尧臣断了这个想法,他不会再使用这种短视有害的策略。
随即。
众人又开始讨论起来,思索有没有顶替“汉民入河湟”或大赚一笔钱”的主意。
可惜,讨论了一个时辰,一无所有。
最后,赵祯命众人都好好想一想,打算明日午后再议论一番。
这一刻。
苏良心中突然涌出了一个想法,不过还未成型,便没有开口。
……
入夜。
一座小酒馆的二楼包间内。
苏良与曹国舅曹佾相对而坐,桌上有小菜四道,美酒两壶。
随即。
苏良将今日探讨此事告知了曹佾,此非机密,完全可说。
并且苏良是要曹佾给自己拿主意,故而便将所有情况都告知了他。
“朝廷缺钱了?”曹佾有些意外。
数年来,朝廷仅仅从他手里拿到的商税,都是一个无法言说的量。
苏良笑着道:“挣钱多,但花钱更多啊!这两年与西夏打仗,外加平复河湟,国库内的钱确实不够。”
“我想到了一个补充国库的主意,你看行不行?”
“我欲让朝廷借百姓的钱,并将其命名为国债。”
“准确来讲,是借富民不用之钱,不强制,不以官权压人,可分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利息更可按照市场上来行,外加对借朝廷钱的人提供一些独特待遇,比如减免商税,你觉得如何?富商们愿意借吗?”
论对汴京城富商心思的了解,曹佾绝对是头一份。
曹佾想了想。
“我肯定同意,汴京的大部分商人应该也会同意,但江南的商人恐怕很难说。”
江南商人。
即苏州、杭州、明州、台州那片区域的商人,其中心在杭州。
这些江南商人,乃是大宋朝最擅于做生意的一批人。
这些年,因得全宋变法之惠,都赚得盆满钵满,甚是有钱。
曹佾可胜于其中的一人两人,但所有江南富商加起来,曹佾还是比不过。
江南商人素来不喜与朝廷打交道,还非常团结。
苏良微微点头。
“确实。但这次朝廷借钱,必须要有他们的参与,不然此策就是失败的。”
朝廷对这些没有触犯大宋律法的商人,向来都采取怀柔政策。
此番若借钱,自然是依照市场规矩,而不是依靠朝廷的权力强形施压。
不然,将会对大宋的商贸环境造成巨大伤害。
苏良想了想,道:“若江南商人兴致不高,我觉得我可以试试与他们聊一聊,待明日先向官家汇报,而后再看情况吧!”
曹国舅曹佾点了点头。
……
翌日,午后。
赵祯与苏良等官员再次聚在了变法司衙门的议事厅内。
在众人无策之时,苏良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官家,臣以为介甫昨日的‘许重利于汉民,令其搬迁’实乃良策,也是日后与西夏百姓融合,辽国百姓融合的最好方式。至于国库金钱不足,臣建议,向民间借贷!”
“什么?向民间借贷?”赵祯一脸不解。
“我将此举称为发放国债。在三司计算出金钱的缺口后,可向民间富商借贷,许以利息,五年,十年,十五年不等,按期归还,并对购买朝廷国债的百姓许以部分商贸特权,免除部分商税。”
“五年左右,我们便能发展起河湟,到那时,税收、商贸多赚之钱,足够我们将这些本息还掉,且还有结余,具体还要三司先计算一下。”
“此举,是先用百姓之钱办朝廷之事,给予利息,利国利民亦利商人,并且日后在国库遭遇不足时,亦可使用此法,我们仰仗的是官家的信誉,是大宋江山的稳固程度。”
“臣虽不知民间的富商们到底会有多少人配合,但觉得此策可以试一试,一旦国库钱粮充足,解决了河湟的问题,西夏战后的问题,我们与辽国开战也能更有气势,且更具优势!”
……
苏良说完后,赵祯等人都有些懵。
但很快就理解了。
曾经在多个朝代,也有朝廷向民间富商借贷之事,但多为强迫,富商们不交便殒命。
但苏良欲将此举当成一次商业活动、一笔可协商的买卖。
当下,朝廷的名声在民间还是很硬的。
王安石最喜的就是这类奇策。
他兴奋地说道:“此策甚好,此策甚好,完全是诸方皆赢,可以一试,可以一试啊!”
“如若官家与诸位相公能接受,臣愿意主导此事,为朝廷筹钱!”苏良站起身,重重拱手。
赵祯看向富弼、曾公亮、梁适、王尧臣四位老臣。
四人都点头后,赵祯缓缓道:“可以一试。”
(本章完)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97_97484/c11531973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