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中,辛弃疾开始了中年的人生。他用行为的隐忍掩饰着出世的雄心,在冷漠的世界里用赤子之心漂泊,在漆黑的长夜中用精神的孤灯泅渡,在无聊的生活中创造自我安慰的欢喜,成就了许多轶闻佳话。
淳熙七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第二次知州南昌并兼江西安抚使。
和第一次这个任上时草草安顿家眷,准备随时抽身返回战场相比,这一次他打算在上饶建造一座园林庄园,和家人长住。
第二年春,一座带湖阁楼亭的园林庄园开建。根据当地一处湖泊周边的地形山水,他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取名为“稼轩”,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并嘱咐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此后二十年间,除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此隐逸闲居,在庄园附近的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寻古觅幽。
大有当年的五柳先生的归园惬意。】
陶渊明看到这里,抚须笑道:“噢?后世之人居然也有我这般隐居山林的惬意?”
“老朽是实在无法忍受这个世道,所以索性隐居在山林图个清静罢了。”
“若论人生长远的目标,老朽也不指望那朝廷能有汉家的盛况,且我本来也不是那等英雄好汉。”
“只是可惜啊,天幕之人绝非等闲之辈,却做了个等闲之徒。”
【六年前的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他曾和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办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将鹅湖打造成了文化胜地。
鹅湖之会是华夏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
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表现出朱熹与陆九渊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
陆九渊提出“先立乎其大”为出发点。认为自古以来圣人相传的“道统”只是“此心”。主张只有认识“本心”,才犹如木有根,水有源。
朱熹认为先于物而存在的“理”在心外,即“宇宙”之间。
陆九渊的心学传至明代,经明代王守仁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精致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
它为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对理获取的途径上提出不同见解,曾对明清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中的“阳明心学”在近现代有着不俗的影响力,甚至至今仍有许多的拥簇者。
朱熹的理学博大精深,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大贤”,被学者奉为“万世宗师”,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朱子学类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影响极大。
这里我们来说个题外话,为什么宋朝的哲学家尤其的多,而哲学思想为何重要。
首先,我们要知道,哲学思想是一个国家上到执政下到苍生三观塑造的一个重要纲领。
在汉代,武帝首先确定了汉朝的纲领思想为春秋儒学,也就是后来人常说的“汉儒”、“汉代经学”,它主要确定了“天人”以及解释了简单朴素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等。
确立了皇权的合法性唯一性和神圣性,也推动了汉代大一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华夏,与本土的道教产生了信仰冲突。
随着时间的发展,本土化的佛教、进化后的道教都对传统的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所以儒学也在进化。
到了隋唐时期,“三教合流”、“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例如我们一般在简单的介绍唐朝的思想时,会说是国教道教、经学是“唐儒”、治国是法家、信仰多佛教。
但儒学确实是愈来愈弱,因为过去的儒学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了,所以唐代的大学问家韩愈发起了“古文复兴运动”,也称“儒学复兴运动”,这项运动经过宋代儒者的不断填充和延伸,到了明朝时期完善,最终让儒学实现了新的进化。
所以说宋朝时期,情况又不一样了。
宋朝未能完成汉唐传统意义上的大一统,这一直以来都是宋朝的硬伤。
汉人的愈来愈势弱、异族的崛起与庞大、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各种新兴事物的出现等都让宋朝社会急需一个新的纲领思想引导。
传统的儒家,哪怕是汉儒、唐儒,以及简单的春秋儒等经学他们的思想已经不能再支持宋朝维系统治的需求了。
宋代的党争一般也是分为两种:求和与主战,不同学派和思想间的天然派系。
王安石变法中王安石代表的是新学,也就是荆水学派,是心学里的功利学,旧学代表里的司马光则是涑水学派,是理学里的唯心学。
在宋朝的历史上,关学、洛学势力最为庞大,其他家的学术也大多传承自这两派。此外还有濂、闽两大学派在地方有着不俗的影响力。
所以思想上的事情看似充满了“空大”,其实确实影响着生产力建设的最大因素。
例如说现在的我们知道天地生在一个大宇宙中的银河系里的小恒星系太阳系的一个星球上,宇宙是每分每秒都在无穷无尽的不断膨胀的,宇宙中又有很多的星系和星球。
而不是天圆地盖、也不是宋人提出的“混元一炁”等,这就是最简单的宇宙观。
我们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宋儒提倡“格物致知”,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这些都是不同的社会实践观的差距。
所以,不要小看这次的鹅湖之会,它的成功举办虽然并不起眼,但这场会议的内容却影响了后世的华夏思想千年。
而辛弃疾,他作为朱熹的好友参与了这场哲学辩证会议,纵然他不是里面的主角。】
朱元璋见到天幕演绎后世的宇宙观时,才发觉了唯物世界的伟大和浩渺。
只见原本还在地球的一座山脉上的视角,被不断的拉大放远,逐渐山脉也在镜头的拉伸下显得渺小,直到突破了云层。
来到了天上,一颗蔚蓝的星球出现在了天幕之中,这个场面无疑给了古人们巨大的震惊。
我们生活的土地居然是一个球!并且球在一片黑漆漆的混沌中!
而视角没有暂停,仍是继续的拉伸放大,相邻的,人们只在白天看到的太阳和晚上看到的月亮也出现了。
那就是太阳吗?太阳居然有这么大,比月亮大了这么多!
镜头继续拉伸放大,直到出了太阳系,出了银河系,最后一直到现代所猜测的宇宙形态为静止画面。
良久之后,观看了此幕的古人们才缓缓的回过神来。
朱元璋道:“天地之外居然如此浩渺,我大明在这个星球上显得很小,可放在天地之外,这颗星球也变得渺小了。”
太子爷朱标笑道:“父皇,何以感慨天地之浩渺和自身之渺小?您莫不是忘了苏东坡的《赤壁赋》?”
老朱听后自然是想起来了,他哈哈一笑,道:“宋朝人还真是这样的会讲道理。”
“明明是皇帝和朝廷的无能,无法一直完成大一统。”
“咱可是记得宋朝为了圆自己的面子,让这个中原正统王朝更名副其实,所以硬生生从《春秋》里追溯经义,将大一统认定成了.......”
老朱有点卡壳,看天幕久了不知道哪个词该怎么说了,随后他好像想到了什么,“对了,用天幕的后世之词来说就是文化上的文明上的大一统!”
不强行解释经义的话,大宋王朝的正统性到底还在不在了?
不解释的话,那大宋岂不是真的成了番邦之国,而辽国成了中原正统?
虽然大辽也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双方互不相让,据理力争了很多年。
可在经义注释和法理来源以及合法性解释上,大辽始终辩不过大宋的学者。
思及到此,朱标道:“大宋的哲学思想是进步的,也是适用于当今之世的。后世的思想明显是更先进的,但不知是否适用于我大明呢?”
不常打断爷俩说话的马皇后倒是这次开了个口,“标儿,后世之道理也只是浅给我们提及了一下,我们又怎么知道全貌呢?”
“不知道全貌,怎么知道能否适用?”
朱标恍然一笑。
“怕是我大明也无那个能力能够推衍出后世的道理啊!”
虽然天幕带着古人们看了一次宇宙,又浅显的提了几句后世的思想,但这又不能直接将科技树上的光点直接点亮。
你让唐朝人看了一遍飞机,之后告诉他:你,给我做一个!
唐人:???so?唐?
【七年后的一个冬天的傍晚,病中的辛弃疾正在凭窗远眺,欣赏雪景。
突然看见夕阳辉映的远方白路上,一人骑着大红马直奔他的庄园而来。
辛弃疾当时那就两眼一亮,感觉自己是病痛全消,那也不疼那都舒服了,他转身下楼策马相迎。
来客是他的老朋友,名叫陈亮,是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和辛弃疾一样为人才气超迈,喜谈战争军事。
说起来陈亮大家可能不熟悉,如果说陈亮的字,那大家肯定就知道了。
陈亮,字同甫。
就是辛弃疾多首著名作品里的那个“陈同甫”!
这下,大家熟悉了吧?
所以说,交朋友是个学问。
如果没有李白,别说千年后,唐朝百年后都不会有人记得“岑夫子,丹丘生”。
如果没有王勃,谁还记得那个阎都督?华夏几千年地方上的长官何其的多?纵然能为一地长官的都是当时有本事的人杰,但放在华夏的历史长河里,那就不怎么显眼了。
俩人在庄园前的石桥上下马相拥,感慨万端。
在随后十来天的相聚中,纵谈国事,为大宋的山河残缺痛心疾首,并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大业奋斗不止。
与陈亮别后,辛弃疾抑制不住雄心壮志,奋笔疾书《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其中: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以明自己满腔的爱国之情。
后人更为纪念这次文坛佳话,将这次辛陈会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庄园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修建了斩马亭。
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
还有一则轶事,足可见辛弃疾的为人。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被当局宣布为“伪学”。
这可能和大家想象中的不同,毕竟朱子学术在明清实际乃是官方的显学,著名的八股文的指导思想“存天理,灭人欲”就是理学在明朝的大崛起。
所以一般人学到明清的思想固化都会想到理学的腐坏,都会知道那些理学大师程氏兄弟、周敦颐、张载、朱熹等。
也会下意识的认为,这里最出名的朱熹就如同孔夫子一样,在世时就全国闻名。
但朱熹当时确实很有名,是天下的大儒,但南宋当时的主流并不认可朱熹的理学思想。
所以迫于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巨大压力,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都不敢前往吊唁。
但因为朱熹欣赏辛弃疾的气节性情,赞同他坚持对金作战,反对议和的政治立场。
所以在朱熹去世时,辛弃疾也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不畏强暴,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名传千古的悼词: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这便是辛弃疾那令人钦佩的英雄本色!
他从来不怕任何的暴力,他只用心中的一杆秤来左右行为,来彰显正气。而不屑用私欲来回避真理,来苟且偷生。】
“存天理?灭人欲?”嬴政失笑道:“人的欲望怎么可能会被消灭掉?”
“不过,朕依然敬佩这个天幕之人,此人无论仁义还是文武本领都是卓越的,是真正的人杰,与那些只是文采流芳百世的人不一样。”
大汉
“世宗皇帝的时候,卫皇后作为长辈曾经催促过冠军侯的婚事。”
光武帝刘秀道:“而冠军侯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来应对长辈的好意表达自己的志向。”
“这个大宋不乏如冠军侯这般的人物,却缺少如世宗一样的皇帝啊!”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36_136148/c2431582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