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涉笔成趣 佳作生辉
----苏轼与黄梅东山
詹 玮
佛国禅宗东山,以她优美的景色,瑰丽的传说,拨动过多少诗人的心弦,他们不可自抑的诗情在这里喷发,留传给后世的佳作在这里诞生。其中不少人的东山之行,在文学发展的史册上也是值得书上一笔的。现在,我们来寻访一下苏轼在东山流连吟咏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这位宋代著名文学家创作活动的几个颇有意味的片断。
文学就是人学。文学作品要描写人,文学家就要熟悉各种各样的人。苏轼一生在各处游宦,与各种不同身份的人过从交游;作为精通禅学的苏轼,在黄梅县东山自然要寻访寺庙,结交和尚了。
苏轼数次登临黄梅县东山。他第一次游历东山,是他因反对王安石变**居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当了四年团练副使之后,在调往河南汝州(今临汝县)的赴任途中,即在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月下旬。
苏轼几次上山,黄梅县东山西部的禅宗五祖寺都留下了他的游踪,主要是因为他父亲苏洵生前曾游五祖寺,并在这里结交了几位朋友,如今儿子前来,也是为了拜访先父的旧友。因此,苏轼来到五祖寺感到格外亲切,好象领略到父亲的遗风,还特地在寺内住了一宿。为此,苏轼写了《过五祖寺》一诗以纪之:
冯茂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东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稽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诗中“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是怎么一回事呢?苏轼在这首诗的序中说到,他在五祖寺住宿时,想到次日恰是他父亲去世的忌日,按照佛教的礼节,便在一种形状如伞的礼品----“盖”上面题了一首颂佛的诗,赠给寺中长老智清,智清见到“盖”以后,如获至宝,拊掌笑着说:“昨天晚上我就梦到宝盖飞到哪里,哪里就着火,难道是它呈现的吉祥吗?”智清这番话,也许真有其事,也许是虚以应酬的客套话,但对生活观察细微的苏轼,却觉得这件事饶有风趣,便据以实情,写下了上面那首诗。
在苏轼到五祖寺之前,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之弟苏辙在贬官筠州(今江西高安县)途中,曾经过黄梅县东山,到过五祖寺。苏轼与苏辙和五祖寺长老还有几首唱和之作,其间也倒有一段奇妙的插曲。
苏辙到筠州后,曾作了一篇《东轩记》,这篇文章一传开,苏辙便得了“东轩长老”的绰号。一次,苏辙的女婿曹焕从黄州苏轼处要去筠州看望岳父,临行前苏轼写了一首绝句叫他带给苏辙。曹焕路过黄梅县东山时,把苏轼的绝句拿给五祖寺原长老晓常看,晓常看过后感慨万端,立即和了一首:“东轩长老未相逢,已见黄州一信通。何必扬眉资梵击,须知彳里事同风。”诗成,长老晓常送曹焕出门,回到室内盘膝而坐,便溘然逝去。
这位长老的死因是难以查究的,但苏辙知道后,不免感到震惊,便作了两首诗,其一答苏轼,其一答长老晓常。这两首诗,到第二年苏轼游五祖寺时才看到,颇有感触,也追次晓常韵,和诗一首:
大士何曾有生死,小儒到处觅穷通。
偶留一块千山上,散作人间万窍风。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苏轼对人生的慨叹,对那位从未见过面的长老也怀有感念之情。
宋代三苏这三颗文坛明星都相继光顾五祖寺,后人建有东坡亭用作纪念,五祖寺这座佛国禅宗千古名刹也因之更加名重一时。
苏轼第一次上山,游览五祖寺后,接着便登上白莲峰。白莲峰顶旁有池,池中植有白莲,相传,是禅宗五祖弘忍亲手栽培的。菩萨多以莲花为宝座,古时寺里多植白莲。由于当时门徒众多,成份复杂,弘忍认为修西方之净业,不应为名利淤泥所污,要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污,故植白莲花。既借此教徒,又可供欣赏。只见那白莲茎枝繁茂,绿叶如盖,花白如雪,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争芳斗艳,清香四溢。为此苏轼写了《登白莲峰》一诗以纪之:
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
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
松柏月中老,猿猱物外啼。
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
这首诗景象开阔,意味深长,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除白莲池外,这里还有二十四泉,激流奔涌,穿涧而出。涧上有石亭横跨峭壁,这便是著名的听泉亭。
苏轼漫步溪涧畔,伫立听泉亭上,远眺万里长江,笑指五祖僧堂,这里的山容水态,使他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在苏轼来此之前,苏辙曾到此游历过,后还因五祖寺新建僧堂,应长老智清之约写了《五祖寺新修僧堂记》。这次苏轼来游,寺僧更是敬若上宾,长老还请苏轼为听泉亭题字,以书刻于石崖,苏轼欣然允诺,当即书写,后来由苏轼书写的“流响”两个大字,由长老请石匠书刻于寺院内西北隅的听泉亭下的崖石之上,为游人所赞赏。
苏轼还曾到山脚龙坪温泉洗过澡,留下一段作诗的趣话。那时,龙坪温泉来了一个叫可遵的福州和尚,此人附庸风雅,动辄题字作诗,哗众取宠。当地和尚表面上对他客客气气,内心却很反感。这一天,可遵写了一首诗贴在龙坪温泉的墙壁上,逢人便炫耀一番。诗云:“禅庭谁立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苏轼看到这首并不高明的诗,即兴赋了一首:
石龙有口口无根,龙口汤泉自吐吞。
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可遵一见,可真有“望云惭高鸟”之慨,自叹不如。众僧读后,都纷纷喝彩。因为苏轼诙谐地教训了那种妄自尊大的人,对大家来说,自然是件快事。
黄梅县东山的人和事,就是这样为苏轼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这是苏轼,也是历代伟大的文学家成功的秘诀之一吧。
lvsexs(;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3_13738/c420492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