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北大唐 > 第四十二章 酒坊视察

  “殿下,经过近两月的修建酒坊以经基本完工,占地10亩,预计一个月就可以产酒一万斤......”李煜边走边参观这个建在长安城南40里外紧靠着秦岭北麓终南山北南五台山下滈河旁的酒坊。王府酒坊管事刘涛在旁边为李煜做着介绍。

  之所以选在这离长安这么远的地方而不是长安城东王府庄园内,是考虑到要酿造好酒需要好水。而长安城外的水源多少受到沿河村庄生活污水和从山中流出的河水在平原流淌时携带的泥沙之类的污染,酿造出来的酒口感无法和从秦岭中流出的清澈山涧水酿造的酒可以比的。

  整个酒坊拥有20个大型的发酵池以作粮食发酵之用,李煜站在发酵池边上,从王府中派到酒坊来的拥用丰富酿酒经验的酒匠正在指挥着奴仆在发酵池边上捣鼓粮食进去并放酒曲进去搅拌,以便粮食能更充分的与酒曲接触。

  虽说唐代以经是封建社会,离春秋战国的奴隶社会以经过了上千年,但仍然保留着奴隶制残余。奴隶来源于战争中抓来的外族俘虏和发生自然灾害或活不下去的贫苦百姓自愿卖为奴隶。

  酒坊中工作的奴隶除少部分是王府原有的外大部分都是从奴隶市场买来的,挑的都是些看上去老实忠厚的人,不老实还有帐内府侍卫看着他们呢。

  看完发酵池的李煜一行人就转向存放储酒罐的储藏室,室内摆满了同一大小的陶瓷缸,白酒酿制完毕之后需要储酒罐储藏。陶瓷缸上贴着方形酒字,只是现在这些大酒缸里还没有酒。

  紧挨着储藏室的是过滤室,酒酿出后必须经过过滤才可以出售,不然会有很多酒糟。用木制的酒床、槽床或者竹器纱布将酿好的酒进行过滤。

  离开了储藏室就是这座酒坊重中之重,也是李煜的酒能够畅销于长安城毫无竟争对手的机密重地--蒸馏室。

  白酒蒸馏设备,就是将发酵好的酒醅倒入其中,然后外源加热,由于各种物质的不同,使得酒醅中的乙醇、水以及各种有机物蒸馏分离,然后获得纯度很高的白酒。

  这套蒸馏设备可是王府里的能工巧匠打造了近三月才完工,花费了李煜上千贯家资,可谓重金打造啊!

  蒸馏室也是整座酒坊把守最严密的地方,由隶属于燕王府亲王帐内府副典军于诚志帅30名帐内府侍卫把守。酒坊内如有人将酒访中的秘密泄露给外人,轻则将其流配三千里到岭南去,重则就看你的命值几个铜板了,这在之前就以经给派来这工作的酒匠和王府奴仆等人打好招乎了的,就看谁要钱不要命。

  蒸馏室烧火用的原料,工匠是打算用木材的,但李煜觉的用木材耗费太大,一天需要的木材就好多,一年下来岂不就要将酒坊附近的山岭上树木给砍光了。山上的树砍光了那从山中流出来的水不就会变得浑浊吗?那把酒坊建在山脚下不就失去了意义了吗?最后李煜决定用煤炭。后世陕西不是有很多优质煤矿吗?这又不是用来锻造钢铁,由于中国的煤含硫量比较大,直接用煤锻造出来的钢铁含硫过高钢铁过脆,所有在宋代之前锻造好钢是直接使用木碳。

  用煤炭烧火不就可以节约大量木材,煤炭的热度还更高需求量也不如木材多,这样一来不就节省了成本。因此李煜就派人在长安周边寻找煤炭,最后在谓河以北发现一个大型自东向西分布的煤炭带,这里在后世有渭北黑腰带之称。

  燕王府直接从当地的村民手中收购在他们眼里看似一文不值的石碳,节约了自己派人去开采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帮助当地村民致富。在古代即使是几十年后的盛唐这样中华最辉煌的时代农民也只是一日三餐吃饱饭而以,远远谈不上富有。当地村民也很乐意在农闲时去挖些石碳卖给燕王府增加下自己的收入。

  “要多久酒坊就可以出酒了?”做为燕王殿下开府就被朝廷分派到燕王府中的酒匠大师,后被李煜任命为专管酿酒事宜的酒坊管事的刘涛。在听到殿下询问思索了一番:这白酒的酿造比之前酿酒多了一道蒸酒过程,所需时间也就相应增加。酿酒从用石磨将粮食粉碎,再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的配料。

  配料完就要蒸煮糊化,完成后就要将蒸熟的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却。固态发酵麸曲白酒,还要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工艺,扬渣之后,同时加入曲子和酒母。为了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拌醅时应加水入窖发酵。装好后,在醅料上盖上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发酵过程主要是掌握品温,并随时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残留量的变化。发酵时间的长短,根据各种因素来确定,有3天、4~5天不等通过就可以了,如果是以前那么酒以经算是酿好了。

  现在还得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蒸馏时应尽量把酒精、芳香物质、醇甜物质等提取出来,并利用掐头去尾的方法尽量除去杂质,如此白酒方成。再把它储存一段时间,勾兑一下就可以对外出售了。

  刘涛跟据以往的经验估算了下就肯定的回答道:“殿下,一个月后就可以出酒了,如果要让酒的口感更好卖的价钱更高,储存时间越长品质便越好。”

  “嗯,白酒储存时间越长口感更好吾倒是知道,这样吧,你按之前在王府里酿的酒一样,将每个品种的酒分成几份按不同时间段储存。”

  “诺!”

  不论红酒还是白酒,储存时间越长除更好喝外价值也越高,每次酿造的酒都留一部分继续储存日后再拿出来卖收益也更丰厚。

  白酒倒是有了,可红酒李煜现在还没法酿造,因为竟争压力太大,原料也缺乏。

  唐代,人们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喝葡萄酒。因为到李煜还没搞出蒸馏酒为止,人们主要是喝低度的米酒,但当时普遍饮用的低度粮食酒,无论从色、香、味的任何方面,都无法与葡萄酒媲美,这就给葡萄酒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当时葡萄酒面临着的真正的发展机遇是:在国力强盛,国家不设酒禁的情况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钟爱葡萄酒,唐太宗还喜欢自己动手酿制葡萄酒。

  《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贞观13年(640年),唐军在侯君集的率领下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

  盛唐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

  因此大唐葡萄酒业发展迅猛,竟争压力很大。葡萄尤以河东出产的最佳,所以目前大唐最好的红酒除了从安西运来的高昌红酒外就是河东出产的红酒。

  河东红酒早在贞观时就以经成为了御酒,大唐的达官贵人们很多都喝河东红酒,在喝红酒的文化中可不是后世西方所独有的,中华在唐代也是很盛行。

  同一时代中华红酒文化更是甩了目前处在中世纪的欧洲八条街。如果不是唐亡之后红酒开始从中华大地上消失,那后世全球的红酒品牌也就不是西方独占鳌头了。

  李煜仔细琢磨了一番,红酒这一块需求量可谓够大,不论帝王将相还是民间都喜爱,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葡萄酒需求量,但李煜就这么插足进去如果没什么特色那就不可能像白酒这么畅销了。

  葡萄酒按酿制方法分为发酵酒和蒸馏酒,不论代唐所产的葡萄酒还是后世全球所产的葡萄酒大都是发酵酒;经过蒸馏后的葡萄酒,一般精心调配的叫白兰地,不经调配的叫葡萄烧酒。

  前世作为一个不喜欢喝酒的人,李煜脑子里可没有关于葡萄酒的这些知识。在他的脑子里白兰地这个词在好莱坞电影里倒是听过,不过也只知道是一种酒,可没将它与葡萄酒连系起来。

  要想酿葡萄酒看来得先搞块葡萄种值园才行,然后再用当代传统的发酵方法酿一批,再用蒸馏器蒸馏一批,看哪一种更好卖,李煜不得不无耐的想到。对了,想到葡萄酒就想起了前世看的那些电影里人物在宴会上各个手拿一个高脚杯慢慢品尝红酒的形象。

  靠,应该把玻璃搞出来才对,如此就又有一个赚大钱的项目了。烧出了玻璃就可以做镜子,镜子啊!哪怕到了17世纪都是热销商品,明代欧洲商人带到中国的巴掌大的镜子都可以卖上万两白银,铜镜和镜子简直没有可比性。

  想到前世看到那些穿越文里主人公穿越到了明及清初,立马就开始搞玻璃和镜子,然后大赚特赚,几乎就是抢钱。李煜都快忍不住抱住身边的人狂亲两口,富可敌国不是梦!抓紧掏尽脑子想想还有哪些唐朝时没有可以以现在的技术将其复制出来。

  刘涛见殿下一直在笑,还以为是对自己工作非常满意呢,沿途讲起来更加精神了。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30_30286/c1010524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