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除了做事办事,做人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做人的成功与否可以说决定一生的成败。经常听到有人感叹“做人真难”“做人真累”。如果你问他为什么感到难、为什么感到累,他可能告诉你:我不会做人,不懂做人的学问,缺少做人的技巧。做人的确是一门学问。有的人心量小,说话办事让人生厌;有的人开朗洒脱,一言九鼎,对人既宽厚又有责任心,因而大受欢迎。有的人爱斤斤计较,争宠爱,争权位,争得失;而有的人宽容忍让,将心比心,泰然处之。正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做人方式和人生观,使得各自的人生轨迹也大相径庭。怎样做人,是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对待的人生课题。做人也是需要心计的。
第11章把握生活的细微之处
领悟蝴蝶效应,从微小处识别人心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12月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的著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这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我们可以通过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蝴蝶效应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但同时蝴蝶效应也使我们有可能“慎之毫厘,得之千里”,以小的代价换得未来的巨大“福果”。
古埃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听说有人说他的坏话,就愤愤不平去找人打架,路上走得口渴了,便向路边小屋的主人要一杯水喝。主人热情好客,看他满头大汗,除了送水以外又递过来一条毛巾。他谢过主人走出屋外,主人又追出来送给他一把伞让他遮阳。
这个小伙子出门以后,心胸豁然开朗,只走了几步就转头回家了。为什么?因为对小屋的主人的热情招待心里充满了感激,原来那充斥在他心中愤愤不平的想法被冲淡了,他不想为区区小事去拼命了。
可能连小屋的主人都没想到,一把小小的遮阳伞——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举,居然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打斗。
此外,一些小地方的准确把握会对交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时候,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的一句话、一个小动作,都能对他人有重大的影响,要么是让他打开心门,要么是从此关闭。
有一位中学生在她的QQ空间里写道:
“一天晚上,一个朋友拉我出去。我们并排坐在草坪上,十几分钟过去了,她一句话都没有说。从她的面部表情中,我看得出她遇到什么伤心的事情了。然后我轻轻抚着她的手,看着她的眼睛关切地说:‘你不会是拉我出来看月亮的吧。’瞬间她就破涕为笑,笑过之后大颗大颗的眼泪滴落下来。我只是静静地抱着她,任她在我怀里哭泣,我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说教、追问,而是一颗体味她的心。此刻,她的心向我敞开,而我也抓住了这颗心。自从那晚之后,我们的关系上升成了知己,以心读心的最好朋友。”
当对方经历了痛苦的事情,失落、沮丧、痛苦不堪时,我们并不需要多说什么,一个无言的拥抱,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很难受吧”,都能引起他的共鸣,让他对你敞开心扉。
不修补一扇窗,就会有更多窗被砸烂
生活中有很多情景和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早晨上班时,路口人流如织,等红灯的人们焦急地望着交通信号灯,终于有一个性急的小伙子等不及了,开始横穿马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警或协警不制止这个愣头青,其他人就会像潮水一样紧跟其后,视红灯若无物。
在干净整洁的广场上,你不好意思随手丢弃纸屑或烟头,而是四处寻找垃圾箱。但如果是一地污物,满阶尘土,你会毫不犹豫地将烟头弹出一个漂亮的抛物线,任其跌落。
一面洁白的墙上,如果出现了第一个“办证”的涂鸦,在不能及时清除的情况下,这面墙很快就会长满“牛皮癣”。
环境既有约束力也有诱导性,个体的行为在无约束的情况下,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犹如蚁穴不填实,会造成大堤溃决。
犯罪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协调,显得格外刺眼。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的维修,反而又增加了几个带烂玻璃的窗子……这一发现使她的心中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换句话说,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异常优雅整洁、地面非常干净的环境中的时候,环境的优美就会给我们一种不自觉的提示:这里不能随地吐啖,不能随手乱丢纸屑果壳。但是,如果有人丢了废纸,且没有人来及时清扫掉的话,对于其他人可就能会产生一种暗示:原来这里是可以丢废纸的,丢得愈多对后来者来说就愈有一种纵容感。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可以说这里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大垃圾箱。其实,人的心灵就如这样的一座整洁美丽的大楼,如果当初有了一扇窗子的玻璃破了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那么久而久之,这座大楼就有可能变得千疮百孔……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破玻璃的窗户。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别人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
上一节我们提到的“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心理操纵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所以,为了防止“破窗效应”,我们应该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以避免引起更大的损失。
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破窗理论”的启发,他在给《法律与政策》杂志写的一篇文章中谈道:“地铁无序和地铁犯罪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蔓延。那些长期逃票的、违反交通规则的、无家可归而骂街的、站台上非法推销的、墙壁上涂鸦的……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使得整个地铁里弥漫着一种无序的空气。我相信,这种无序就是就是不断上升的抢劫犯罪率的一个关键动因。因为那些偶然性的犯罪,包括一些躁动的青少年,把地铁完全看成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
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7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20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开始下降,治安大幅好转。
1994年1月,布拉顿被任命为纽约市的警察局长,就是因为他对“破窗理论”的出色阐释。而布拉顿开始把这一理论推广到纽约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他指出,这些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引爆点。结果,针对这些看来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犯罪行动大力整顿,带来很大的效果。
正所谓防微杜渐,及时修复被打碎的第一块玻璃,将改变周遭所有人的心理。
英国有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极少开除员工。有一天,资深车工卡特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卡特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卡特的举动被主管怀特逮了个正着。怀特大怒,令他立即装上防护挡板,并声称要将卡特一整天的工作作废。
次日一上班,卡特就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你是老员工,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多重要。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在别的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时,卡特流泪了——他在这里工作的几年间,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来没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碰到的是触及公司灵魂的东西。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并坚持严格依法管理。不仅要及时修复“破窗”,更要严厉惩治“破窗”,即那些违反纪律的人。
保持好品性,不要让坏习惯滋生
由于人性中的惰性,养成一个好习惯也比形成一个坏习惯要费力。好习惯需要长时间一点一滴地积累,而破坏一个好不容易养成的好习惯往往瞬间即可完成。借用纪晓岚对联中的话,坏毛病“如秋草芟难尽”,好习惯“似春冰积不高”。
一旦个人放松了对坏习惯的控制,无形中就会像破窗理论所描述的情景相似,身体里越来越多的坏习惯就会滋生出来,到最后完全失去了控制,个人也就走向了穷途末路。真有这么严重的后果么?我们来看一个物理实验。
有一位物理学家曾经制作了一组多米诺骨牌,共13张。最小的长9.53毫米,宽4.76毫米,厚1.19毫米,还不如小手指甲大,作为第1张。然后以每张扩大1.5倍的比率,依次设计其余12张牌。之所以采用1.5倍这个比率,是因为按照数学计算和物理原理,一张骨牌倒下时能推倒的最大骨牌不超过自己的1.5倍。
依次算下去,最大的第13张长61毫米,宽30.5毫米,厚7.6毫米,相当于一张扑克牌大小,厚度相当于扑克牌的20倍。
这位物理学家按照精确的计算,把这套骨牌按适当间距排好,轻轻推倒第1张,第2张、第3张顺次倒下,当第13张骨牌倒下时,其释放的能量比第一张牌倒下时整整要扩大20多亿倍。这种能量是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增长的,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研究者推算,如果继续制作骨牌,当第32张牌倒下的时候,所产生的力量将足以推倒帝国大厦!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稍微不注意所养成的一个坏习惯,就像第一张骨牌一样,会不断在身体内或思想上扩大影响,让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无法收场。
比如抽烟这个习惯,一旦你养成了,在一段时间里或许对你的身体没有任何明显的影响,但随之而来的,你可能因此而患上各种疾病,这些疾病包括:支气管炎、鼻炎、肥胖症、糖尿病、高血脂、癌症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疾病由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当你患上癌症之后,后悔已来不及。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要努力让自己习惯上的“窗户”保持完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从而陷入关于习惯的“破窗理论”的操纵之中。
另外,如果你已经养成了一个坏的习惯,那么你要在这个坏习惯进行下一步扩张之前,努力改掉它。正如著名的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所说:好的习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坏的习惯则让人从成功的宝座上跌下来。
企业家劳伦斯的一次特殊的经历,也许能为你改掉已养成的坏习惯带来一些动力。
有一段时期,劳伦斯抽烟抽得很凶,每天早上都咳嗽得很厉害,但他就是戒不掉。
一天,他在去一个郊区度假的途中,到一个农户家投宿。连着坐了很长时间的车,劳伦斯实在是累极了。吃过晚饭之后,他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很快就睡着了。凌晨两点钟左右,劳伦斯醒了过来。这时,他很想抽支烟,于是他就打开了灯,很自然地伸手去摸他一般都会放在床头的烟,但是没有。他下了床,到衣服的口袋里去找,也没有。于是他又在行李袋里找,结果他又一次失望了,摸出来的只有空空的烟袋盒。他知道在这个地方很少有卖香烟的商店,即使有也早就关门了。他想,这个时候把房间主人叫过来,实在是不合适。现在他唯一能得到香烟的方法就是穿好衣服,走到火车站去,但是那里距离这个地方足足有10公里的路程,更糟糕的是,外面还下着大雨。道路非常泥泞,自己的破雨衣实在抵挡不了外边的大雨。而且,附近也不可能有出租车。
想抽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最后,他下了床,穿好衣服,披上睡衣,下定决心要出去。就在他伸手推门的时候,他突然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荒唐可笑。自己是一个接受了高级教育的知识分子,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可以对别人下命令的人,居然在深三更半夜要离开舒适的旅馆,冒着大雨走上好几条街去买香烟。他不觉笑了起来,笑自己好傻。
劳伦斯也是生平第一次注意到,自己养成了一个多么坏的习惯,这个坏习惯对自己没有任何的好处,只会令自己失去极大的舒适与快乐。很快他就作出了一个决定,他走到桌子旁边,把那个空烟盒揉成一团从窗户那里扔了出去,然后重新换上睡衣,回到舒服的床上。心里怀着一种解脱,甚至是一种胜利的感觉,关上灯,合上了眼睛。他觉得自己从没有这么舒适地睡过一次觉。自从那个晚上之后,劳伦斯再也没抽过一根烟,也没有想过要再继续抽烟。
劳伦斯说,他并不是想用这件事来指责那些有抽烟习惯的人,但是他经常回忆那天晚上的情形,他只是为了表示,其实一些事情不是非做不可,那只是一种习惯,完全可以丢掉。
如果一个人经常做一件事的话,就很容易形成习惯,而习惯的力量是难以抗拒的。但是不要忘了,我们人类自身还有一种潜藏的缓冲能力,它同样不容小觑。那就是——既然人有可能养成一种习惯,那他肯定也有能力去改掉这种习惯!
所以,为了保持我们身心的健康,请把已经打破的那一扇或几扇窗户补上,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想要不被坏习惯所操纵,就要真正操纵我们的意志。
关注细节,不要让成功毁在细节上
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细节问题,尽量避免出现一些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误。很多时候,一些大的灾难的发生,就是因为一点点细节的疏忽所造成的,比如下面发生的这件事。
远洋运输的货轮性能先进,维护良好,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巴西一家远洋运输公司的海轮却在海上发生了大火,导致沉没,全船人都葬身海底,后果十分严重。
后来,事故调查者从海轮的遗骸中发现了一只密封的瓶子,里面有一张纸条,上面写了21句话,看起来是全船人在最后一刻的留言。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些水手、大副、二副、管轮、电工、厨师和医生等熟知航海条例的人,竟然私下里干了不少错误的事:有人说自己不应该私自买了台灯,有人后悔发现消防探头损坏时却没有及时更换,还有人发现救生阀施放器有问题时却置之不理,有的是例行检查不到位,有的是值班时跑进了餐厅……
最后船长写了这样一句话:发现火灾时,一切都糟透了。平时,我们每个人犯了一点点小错误,都没有在意,积累起来,就酿成了船毁人亡的大错。
其实,或许在海轮刚刚出发的时候,船长和船员们都能谨小慎微、一丝不苟地工作,只不过随着航行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船上的人逐渐放松了警惕,当有第一个人开始注意力不集中时,逐渐慢慢地影响了整条船所有人员的工作风气和态度,大家轮番犯错误,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所以,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就是,不要在工作中疏忽大意,不放过每一个容易出错的细节,否则,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让错误时刻操纵着我们,最后将会咽下失败的苦水。
一个五星级酒店的客房样样都好,就是有些小缺点什么的。比如,床头的开关向外远了5厘米,晚上关灯时,你就得在床上翻过身去才能够得着,如果少一个转身就人性化了。当然工人是不可能躺在床上来安装那个开关的,但设计师应该想得到啊!向床头移5厘米就好了。马桶正对卫生间门口,说是门口,其实并没有门,坐在上面方便,越想越不雅。设计时转个方向不就好了吗?这是设计的细节。因为忽略了这些细节,这个五星级酒店最终倒闭了。
的确如此,细节往往操纵着事情的成败。一个细节上的失误,将会影响整个大局甚至人的一生。
某大学应届毕业生陈某因为一份简历而在应聘时栽了跟头。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参加招聘会的那天早上,小陈不慎碰翻了水杯,将放在桌上的简历浸湿了。为尽快赶到会场,小陈只将简历简单地晾了一下,便和其他东西一起,匆匆塞进背包。
在招聘现场,小陈看中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广告策划主管岗位。按照这家企业的要求,招聘人员将先与应聘者作简单交谈,再收简历,被收简历的人将得到面试的机会。
轮到小陈时,招聘人员问了小陈三个问题后,便向他要简历。小陈受宠若惊地掏出简历时,这才发现,简历上不光有一大片水渍,而且放在包里一揉,再加上钥匙等东西的划痕,已经不成样子了。小陈努力将它弄平整,递了过去。看着这份伤痕累累的简历,招聘人员的眉头皱了皱,还是收下了。那份折皱的简历夹在一叠整洁的简历里,显得十分刺眼。
三天后,小陈参加了面试,表现非常活跃,无论是现场图像处理操作,还是为虚拟的产品做口头推介,他都完成得不错。在校读书时曾身为学校戏剧社骨干社员的他,还即兴表演了一段小品,赢得面试负责人的啧啧称赞。当他结束面试走出办公室时,一位负责的小姐对他说:“你是今天面试者中最出色的一个。”
然而,面试过去一周后,小陈依然没有得到回复。他着急了,忍不住打电话向那位小姐询问情况。小姐沉默了一会,告诉他:“其实招聘负责人对你是很满意的,但你败在了简历上。老总说,一个连简历都保管不好的人,是管理不好一个部门的。你应该知道,简历实际上代表的是你的个人形象。将一份凌乱的简历投出去,有失严谨。”
这件事给了小陈深刻的教训,从此,他变得细心起来。他深切感到,决定事情成败的,有时往往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
简历既是进行自我营销的工具,也代表着个人的形象,所以在应聘时一定要写好简历,更要保存好简历。
要展示完美的自己很难,它需要每一个细节都很完善;但毁坏自己很容易,只要一个细节没注意到,就会给你带来难以挽回的影响。
细节会影响和破坏整体的完美,细节也能够表现整体的完美,会让你的产品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当初中国从日本进口缝衣针的时候,好多人都感惊诧:一个针还要买日本人的?看到了日本的针才发现,当时我们常用的针是圆孔,而日本的针是长条孔,这是为照顾老人们眼花而设计的。上海内环高架桥不允许1吨以上的小货车上桥,一个月以后,0.9吨的日本小货车就在上海接受订单了。
这些都说明了日本的企业十分注重细节。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因为只有营销部、生产部、物料部、采购部、研发部、制造部通力协作,才能将这件事做好。但是如果一个管理者在决策和设计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些,那恐怕他连市场上的残羹剩饭也吃不上一口了。
所以,朋友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是不能忽略的。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败的原因;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关键。不要因细节而引起无法弥补的损失,而应该用细节成就完美的整体,来造就自己的成功。
第12章注意树立良好形象
品德是决定形象的关键
在生活中,我们常说某某人品不佳,令人鄙夷;某某人品高尚,令人佩服。其实,内心深处的观念是:某人如果品德高尚,造福人群,那他将永远被人们所纪念,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相反,如果某人品行恶劣,即使他生前也有一些功绩,甚至有较大的功绩,人们也不会推崇他。个人品德时刻在操纵着我们对他人整体形象的优劣评价。
三国时期,人们最崇拜的人物首推诸葛亮。如果单纯比较事业,诸葛亮是个失败人物。他的三分天下、匡扶汉室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可以说他的事业最终是失败的。但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志趣,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千百年来深深地打动着中国人,至今人们仍然在怀念他。和诸葛亮相比较,曹操的事业无疑要成功得多。而且我们客观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功绩,为晋朝的最终一统打下了基础。但中国人历来并不推崇曹操,因其有“篡汉”的野心。虽然他自己说“愿为周公”,但他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他并非甘居臣下。果然,他一死,他的儿子就代汉自立。曹家父子的狼子野心,尽人皆知,所以魏晋以后的中国人历来对曹操的评价不高,因其未尽臣道,于个人的品行有亏,不足以成为后世楷模。
再如我们中国人最崇拜的圣人。文圣即孔子,武圣即关公和岳武穆。孔子一生穷困潦倒,虽然一度担任过鲁国司寇,但终因政见不合,很快就挂冠而去。可以说孔子在政治上并不成功,没有同时代的管仲、子产那样的功绩。但历代的中国人推崇孔子远超于管仲、子产,尊之为“大成至圣先师”。就是因为孔子一生的行迹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使之能够滋养千秋万代的中国人及普天下之人。虽然他生前没有煊赫的事业成就,但他的品德修养、学问价值、人生哲学足以为所有人的楷模,称为文圣,恰如其分。
再来看武圣关公。关公虽然武艺高强,战功显赫,但他一生败绩也不少,犹以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为最。但中国人历来不以成败论英雄,换句话说,中国人历来不以一时事业的成败作为评价人的标准,而以其千秋万代的历史影响为准。人们尊敬关公,因为他是“义”字的代表。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等关公的故事,正是其义盖云天的表现。
岳飞(谥号武穆)朱仙镇接到十二道金牌勒令回兵。但他并没有一怒之下率兵回师去“清君侧”,而是接受了朝廷的旨意,回去后即冤死于风波亭。岳飞当时并不是不知道他回去后可能的结局,但他恪尽臣道,谨遵圣旨。这并不是近代人所诟病的“愚忠”,而是为人臣者应尽之道。岳飞永被后人追慕尊崇,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岂是秦桧、宋高宗之流所能仰望!中国人心目中卓越的军事将领,并不是要攻城掠地、开疆拓土、杀人无数,而是要讲究“武德”,懂得“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哲学,而不是简单的一介武夫。中国人尊崇关公、岳武穆为“武圣”,同样是恰如其分的,二人当之无愧。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直至今天,品德仍然操纵着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很多人评价一个人依据的首要标准仍是一个“德”字。我们都很熟悉一句成语:德才兼备。
其实要特别注意:是德才兼备,不是才德兼备。德第一,才第二,千万不可将顺序颠倒。
有这样一个笑话:
假设让我们从下面三个候选人中选择一位来造福全世界,你会选择哪一位?候选人甲的档案证明此人有两个情妇,有多年吸烟史而且嗜好马爹尼酒,笃信巫医与占卜;候选人乙则曾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中午才肯起床,读大学时曾吸食鸦片,每晚都要喝一升白兰地;候选人丙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终身保持素食习惯,从不吸烟,只偶尔来点啤酒,年轻时没有做过什么违法的事。
很显然我们会倾向于选择候选人丙。
但最后我们发现,候选人甲原来是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候选人乙则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而候选人丙却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希特勒。
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西方评价人一直强调“能力第一”,认为一个人只要有能力、有业绩,就是好的,是对的。而中国人则执拗地坚守着道德的标准。
虽说受西方观念的影响,现在已有不少人在替曹操翻案,但不可否认,“德”在中国人心目中仍然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它时刻影响并操纵着我们。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切不可忽略品德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它操纵着别人对你整体形象的评价。
用美好的品质修饰能力的不足
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学识、才能,而是品质。没有好的品质,就算有再高的学识和才能,也是没有办法成功的;而有了好品质,却能弥补学识和能力的不足,影响和操纵别人对我们的肯定。
在一个刮着大风的下午,公路旁边的旷野中出现了一幅奇怪的景象:一个残疾的中年人正摇着轮椅拼命追赶着一大片在空中飞舞的报纸,他努力想去抓住那些报纸,可风实在是太大了,他残疾的双腿难以承受这复杂的任务,转眼间,报纸散落的到处都是,中年人没抓到几张。
周围有人看到了这一幕,感叹于残疾人的不幸,便主动过去帮忙。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报纸都收拢之后,大家便问他找这些报纸干什么。
残疾人挣扎着坐回到轮椅上,手臂抖个不停,面色苍白地说:“老板派我给客户送去几捆报纸,可是我到地方的时候才发现少了一捆,就赶紧回来找。走到这时,才看到报纸飘得满地都是,只能一张一张拾起来,一张都不能少啊。”
大家又说:“你这样的状况,很难一个人解决问题,为什么不直接跟老板解释原因呢?他也会谅解你的。”
残疾人很奇怪地望着大家说:“为什么自己不解决问题呢?毕竟错误是我自己犯下的啊,我必须这么做。”
丝毫不回避自己的责任,不找借口来推卸自己的过错,他以自己的品质赢得了路人的尊敬、老板的信任,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美好的品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一位国王有一次和亲近的臣子在沙滩上散步,这位近臣以阿谀谄媚的口气夸国王的权力有多大、影响有多广,颂赞之声不绝于口。这位国王静静地听了半天,他转头面向大海:“海啊!我是你的统治者,我有很大的权力,现在命令你停止前进,不准弄湿我的脚。”但是海浪丝毫没有停止,仍旧一波波地袭来,并且理所当然地打湿了国王的脚及拖地的长袍。国王转身斥责这位近臣:“你看,这波浪并不听我的命令,可见国王的力量也和其他人一样脆弱。”
人贵有自知之明,假如身处高位,并有自知之明的话,那才是非常可贵的。有一个云游四方的道士,在途中无意间捡到一颗宝石,他随手装入背袋中。有一天道士碰到一个疲累不堪的旅行人,他和这人分享他所有的食物。这人看上了道士袋中那颗灿烂的宝石,而道士毫不犹豫地就将它送给了这人。这人兴奋地拿了就走,口中直呼幸运。但过了数日,这人又来找道士,并且恭敬地将宝石还给了道士,并说:“我不要这颗宝石了,我要更贵重的,是什么样的意念使你愿意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我?请教导我。”
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其价值要远远大于许多有价之宝。
对一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服务品质的优劣,将操纵着它的生存和发展。
美国有位家庭主妇买了一包新上市的麦片,第二天尝了之后,感觉不满意,于是她就依据美国消费者保护法,对于这种不满意的产品要求退款。将抱怨信寄给麦片公司后,她又尝了一次麦片,发现其实也还可以,但在这个时候麦片公司却寄来了一张退款支票,并附上了很诚恳的道歉信,为他们的产品不合口味而道歉,并欢迎继续使用其他产品。这样一来她倒是感觉不好意思,又在写了一封信告诉麦片公司,她现在蛮喜欢这个产品的,并且也退回了退款支票。然而麦片公司却寄来了更多免费的新产品,同时请求她同意把这个情况刊登在公司的刊物上。如此一来,麦片公司保住了一位老顾客,却又因这位老顾客的故事,吸引了更多的新顾客。
所以说,不仅是产品的品质要好,服务的品质也要跟上,这样我们的产品才有机会在市场上成为知名产品。
有经验的管理专家一致认为,品质是拉住客户的最有效的利器。道理很简单,客户购买我们的产品,他要的也是利益。而有能力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品质,事实上也等于是提供给客户稳定可靠的利益。
所以,我们应时刻牢记优秀品质的巨大力量,用高尚的品质来修饰能力的不足,帮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
利用首因定律打造第一印象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对“第一”情有独钟,你会记住第一任老师,第一天上班、第一个恋人等等,但对“第二”就没什么深刻的印象。你知道吗?这是首因定律的表现。
有位心理学家撰写了两段文字,讲的是一个叫吉姆的男孩一天的活动。其中一段将吉姆描写成一个活泼外向的人:他与朋友一起上学,与熟人聊天,与刚认识不久的女孩打招呼等。而另一段则将他描写成一个内向的人。
研究者让有的人先阅读描写吉姆外向的文字,再阅读描写他内向的文字。而让另一些人先阅读描写吉姆内向的文字,后阅读描写他外向的文字,然后请所有的人都来评价吉姆的性格特征。结果,先阅读外向文字的人中,有78%的人评价吉姆热情外向,而先阅读内向文字的人,则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热情外向。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倾向于根据最先接受到的信息来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这就是第一印象的作用。第一印象又称为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那么,第一印象真的有那么重要,以至于在今后很长时间内都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吗?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现出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对方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且,因为对他有良好的第一印象,总编可能一直对他印象颇佳。由此可见,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
人们对你形成的某种第一印象,通常难以改变。而且,人们还会寻找更多的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有的时候,尽管你表现的特征并不符合原先留给别人的印象,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要坚持对你的最初评价。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产生的这种先入为主的作用,被叫做首因定律。
人类有一种特性,就是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能力。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不经意地你就能列出许许多多的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美国第一个总统,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紧随其后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说不上几个。
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主要是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
无论你认为从外表衡量人是多么肤浅和愚蠢的观念,但社会上的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根据你的服饰、发型、手势、声调、语言等自我表达方式在判断着你。无论你愿意与否,你都在留给别人一个关于你形象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工作中影响着你的升迁,影响着你的自尊和自信,影响着你的幸福感。
利用近因效应终善其身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注意过这种事情:某人犯了一个错误,人们便改变了对这个人的一贯看法。某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一生声名卓著,却晚节不保,因为一桩私生活的丑闻而败坏了一世名声;一个之前有不良记录的人因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好事,人们就认为他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以前的不好都随之而去,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在朋友交往中,有时多年的友谊会因一次小别扭或误会而告终;夫妻之间吵架,一气之下,可能全忘记了对方过去的好处和恩爱,只想着离婚……这些都是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在起作用。
有个关于曾国藩的有趣的故事,可以作为近因效应的引证。
曾国藩在最初和太平军的交锋中,一直处于劣势,于是在奏折中称自己“屡战屡败”。但他幕下的一个师爷看了说,不要这样写,而应将四个字的位置调动了一下,改为“屡败屡战”。
曾国藩恍然大悟,把奏折改了过来,交了上去。结果“常败将军”的形象变成了败而不馁、坚忍不拔的形象。
近因效应还有一个表现就是,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比如,老师跟学生说:“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或者说:“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却全然不同。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给人乐观的印象。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近因效应也被称为“新颖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强烈谴责喜新厌旧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在交往中,很多人都有“喜新厌旧”的习性——比较重视“新”的信息,而不太重视旧的信息。
近因效应实际上包含着人类喜新厌旧的本性。这提醒我们,人际关系是需要“保鲜”的,尤其是夫妻之间。
贺岁大片《手机》里有句流行一时的台词:“在一张床上睡了20年,难免会有一些‘审美疲劳’。”不管当初如何恩爱、如何甜蜜,如果不能经常保持新鲜感,近因效应都会使我们忘记对方过去的好,并且因为喜新厌旧而具有移情别恋的可能。
新近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交往活动有更大影响,一个突如其来的信息会使人们早已习惯的认识和印象发生质的飞跃。比如,张娟和郭珊珊是同时进入公司的新同事,彼此的第一印象都很好,脾气相投,背景学历相当,对问题的看法和角度都很相似,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慢慢成了好朋友。
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人也越来越有默契,友谊之树在慢慢成长。但是最近,在闲谈中,张娟发现郭珊珊的一些话语和以前告诉她的不一样,前后矛盾,于是心中犯疑,对郭珊珊以前的一切友好都打上了问号,认为她是个不真诚的人,从此以后对她说的任何话都不相信了。
那么近因效应是否和第一印象互相矛盾呢?其实,它们并不矛盾,而是各自有着适用的范围。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第一印象影响较大,而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有较大影响。这就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吃老本,而要时刻注意近期的表现,时刻注意保持已经树立起来的形象。
平时在和老朋友的交往中,每一次交往都要认真对待,特别是每一次交往最后几分钟的音容笑貌。由于是老朋友,就没有什么第一印象可言,而到底哪一次交往能发生近因效应,却是无法预料。只要有一次表现得有点异样或特别,那么,过去的表现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一笔勾销。因此,每一次交往都得小心行事,不能因为是老朋友就“忘乎所以”。
使用敬语和谦词
平常说话有许多口头“敬语”,我们可以用来表示对人尊重之意。“请问”有如下说法:借问、动问、敢问、请教、借光、指教、见教、讨教、赐教等。“打扰”有如下词汇:劳驾、劳神、费心、烦劳、麻烦、辛苦、难为、费神等委婉的用词。
如果我们在语言交际中记得使用敬语和谦词,相互间定可形成亲切友好的气氛,减少许多可以避免的摩擦和口角。
有一位服务于某大型电脑公司,担任系统工程师的职员。他在公司已经服务六年,技术优秀并很关照晚辈,上级对他也另眼相待。但他却在一次与客户的交涉中犯下了意想不到的大错误。
某客户买了这家公司的电脑,因而召集员工听该电脑公司的人讲解。这位系统工程师极其认真而详细地解说电脑的操作和内容,在说明会的休息时间里,他前往洗手间,要洗手时才发现没有洗手用的香皂。他看见隔壁放着一块,但正好有一位老人在用,这位工程师由于赶时间,并未向老人打声招呼就径自伸手将香皂取过来用,然后在隔壁取了卫生纸擦手,就匆匆走出去。
那位老人对这位工程师的所作所为很生气,认为不招呼一声就随便用别人位子上的东西,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而这位老人正是这家客户公司的董事长。
“这么不懂礼貌的人,是哪家公司的人?”
这位董事长一询问,知道就是电脑公司派来讲解的工程师,结果使得原来要成交的电脑被退了回去。这么一来,电脑公司也开始调查原因。电脑公司总经理特地到这家公司谢罪,但还是无法挽回工程师所造成的恶果,工程师也因此引咎辞职。
这位本来很有前途的优秀工程师,若能在洗手时多说一句“对不起,让我先用一下”,整个情形都将为之改观。由此可见,短短的一句话,也是不容轻忽的。
倘若经常觉得“这种小事不说也无妨,对方一定会知道的”或认为“芝麻小事,不说也罢”,这就错了。自己这样想,对方是不是也这么想呢?所以,虽然是芝麻小事,仍是要经由嘴里讲出来对方才能明白、谅解。
虽然道了歉,但并没有缓和彼此间的气氛,反而加深其间的裂痕,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前去道歉的人,心里总是难过,头也是垂下的。道歉之前,总想先解释事情,结果往往忘了说几句对不起的话,反而更引起对方的不满。所以,去道歉的人一看到对方最好马上就说:“真对不起,我错了。”然后再说明事情也不迟。在说明时,也不要忘记强调歉意,并说“真的很抱歉”“你所说的很有道理”,或说“我了解你的意思”。
听对方说话时,在必要的时候,还要点头附和,这样对方的火气才会降下来,并通过这次会谈使彼此之间更加和谐。在这种与人交涉方面很能干的人,在公司更容易受上级看重,并受客户欢迎。
美貌真的是一种资本
20世纪70年代有一部朝鲜电影叫《鲜花盛开的村庄》,里面一位老人为儿子相中了一个长相一般、体态粗壮但很勤快的姑娘。儿子嫌姑娘丑,老人问:“漂亮的脸蛋能长出大米吗?”将人的相貌和大米联系起来,使这句台词显得很别致,所以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但如今,“漂亮的脸蛋出大米”在中国似乎成了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国际汽车展览,在美女伴香车的促销活动中,一位“名牌”美女在汽车前站一天可以获得6万元的酬金;号称韩国第一美女的金喜善,在为TCL集团推广其新型手机所做的广告中,身价是1000万元人民币;中国内地的一些美女,在为商家出任形象大使、品牌代言人时,往往也有几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的身价。
韩国有一家公司曾以韩国20岁至30岁的448名未婚女为对象,调查整容的原因。接受调查者为整容提供的理由包括:提高外貌竞争力(57.1%),增强自信(22.5%),显得更加漂亮(16.7%)等。外貌真能提高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吗?最近20多年的经济学研究,其实早就注意到美貌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收入方面。这一领域最负盛名的研究是海莫默什和比德尔1994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文章《美貌与劳动力市场》。在这篇论文中,他们运用有关调查数据检验了个人相貌和收入的联系,结论是:在其他条件(比如学历和家庭背景等)相同的情况下,美貌者比中等相貌者的收入高出约5%,而中等相貌者比貌丑者又高出约5%~10%。这说明美貌的收益很可能是普遍存在的。
不仅在广告推广领域美女的价值无可厚非,在平时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说找工作,那些漂亮的女士,虽然专业或者是经验、能力并不见得很优秀,但她们总是能够得到招聘主管的青睐,不仅很容易就获得就业机会,而且报酬往往也高出人们的预料。
销售总监、广告公司推广总监,不乏美女担纲。是美女的能力突然见长吗?其实是,美女好办事。虽然她们不是绝顶聪明,但是她们拥有美貌,再加上一定的智慧,可以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所以,不管你心里愿不愿意承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在什么时候,美貌都是一种的资本。
清爽的外在形象为你加分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分别让一位戴金丝眼镜、手持文件夹的青年学者和一位留着怪异头发、穿着邋遢的男青年在公路边搭车。结果显示,青年学者的搭车成功率很高,而另外那个男青年则很难搭到车。
这个实验说明:不同的仪表代表了不同的人,随之就会有不同的际遇。这不仅仅是以貌取人的问题。
媒体策划专家有一句名言:要给人好印象,你只需要7秒钟。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者们得以成功描绘出影响第一印象形成的因素:第一印象的形成有一半以上内容与外表有关。不仅是一张漂亮的脸蛋就够了,还包括体态、气质、神情和衣着的细微差异;大约40%的内容与声音有关。音调、语气、语速、节奏都将影响第一印象的形成;只有少于10%的内容与言语举止有关。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长得美若天仙或是英俊非凡,但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干净整洁。油性皮肤者一定要注意脸部和头发的干净清爽,干性皮肤者则要避免脸上出现令人不快的皮屑,然后就是衣着是否整洁得体。你的衣服表明你是哪一类人物,它们代表着你的个性。一个和你会面的人往往不自觉地依据你的衣着来判断你的为人,所以有句话叫“人靠衣装”。
服饰只有与穿戴者的气质、个性、身份、年龄、职业以及穿戴的环境、时间协调一致时,才能真正达到美的境界。得体的穿着讲究和人本身的身材、年龄、性格和谐,同时也讲究和场合的和谐,在不出错的基础上再讲究搭配的技巧。平时应该多浏览一些时尚杂志或网站,根据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有技巧地打扮自己,让自己赏心悦目。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外交家,他们的穿着都给人一种信赖感——穿西服打领带。我们也会看到市场上卖豆腐的经常穿着一件围衫,头顶个帽子,手里拿着一把扇子。
假如掉过来,一个外交家穿着一件围衫,头顶个帽子,手里拿着一把扇子,穿个汗衫,手上带个手套,脏兮兮的样子,你敢相信他是个外交官吗?假如卖豆腐的在市场上穿着西服,系个领带,穿个白衬衫,你敢买他的豆腐吗?可能你觉得他的豆腐不太新鲜或怎么样吧,因为做什么就应该要像什么。
工作就应该有工作的样子,外在形象影响着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尤其是第一次见面。第一印象只有一次机会,没有第二次,所以每个人都要研究你给人什么样的印象?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希望别人看到你以后有什么感觉?别人在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会如何谈到你?把这些仔细规划好之后,你才能达到给别人良好的第一印象的目的。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是不无道理的。商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信任度,是来自语言、语调和形象三个方面。但它们的重要性所占比例是:语言只占7%;语调占38%;视觉(即形象)占55%。由此可见形象的重要性。而服装作为形象塑造中的第一外在要素,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你的形象就是你自己的未来,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一个人的形象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重要,它的操纵能力将超乎你的想象。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75_75292/c4208233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