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书童到最强锦衣卫 > 第346章 火车的运输能力,震惊的百官,杨盛斋的谢师礼

杨一清的话音没落多久,火车的速度开始一点一点增加,虽然增加的很慢,但所有人都能看出来,眼前的这个钢铁怪物在加速。

随着一声声汽笛声不断响起,火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很快就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之中。

火车消失在众人视野之前,所有人都看到了火车的速度虽然远比不上马车的速度,但也不算很慢。

嘉靖带着百官就在站台上这么等着,等了足足半个多时辰,火车再次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中间周楚等人开着火车到了下一个站点,直接变道,便直接调转方向返回了。

要知道当初铁路的图纸是周楚画的,如果说火车的很多地方周楚拿不准的话,铁路的图纸周楚却是画的极为精准的,如何变轨都画的清清楚楚。

“陛下,火车试行成功了。”

周楚下了火车,神情振奋道。

火车的成功意味着大明将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这不只是对大明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对整个华夏,甚至整个世界,都将是划时代的。

“这火车的速度能达到多少?”

嘉靖也很是振奋,看着周楚问道。

“回陛下的话,这火车空车行驶最高速度大概是一个时辰八十里左右,倘若是后面接上车厢,装满货物的话,速度在一个时辰三十里左右,当然,这还要看接了多少接车厢,接的车厢越多,速度就相对越慢一些,不过总体是超过每个时辰二十里的。”

周楚如实回答道。

这个问题很容易算,海瑞和杨盛斋等人刚才在火车上已经算明白了。

听到这话,嘉靖和文武百官顿时一片哗然。

如今陆路运送货物的最多的就是马车和驴车,马车比驴车更快一些,只坐人的马车会比火车空车快一些,每个时辰速度大概在一百里到一百四十里之间,这要看马的品种和耐久度。

倘若是拉满货物的,速度则会大打折扣,每个时辰的速度只有二十到三十里之间。

眼前的火车,就单看这个体积,嘉靖就知道其运力远不是马车可以比拟的。

“倘若这火车头后面接上十节车厢,这十节车厢装满煤炭,能装多少斤?”

嘉靖继续问道。

听到这话,周楚在心中默算了一下,不过论算术,周楚不如如今的海瑞和杨盛斋,毕竟这两人现在专精此道,周楚看了两人一眼,杨盛斋顿时会意,直接上前。

“回陛下的话,倘若是十节车厢的话,根据我等设计的车厢的大小,大概一百多万斤,不过如今火车刚做出来,拉动十节满载的车厢尚且有些费劲,四节应该差不多,四节的话,能拉动五十万斤左右。”

单论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杨盛斋是要超过海瑞的,海瑞虽然天赋也很不错,但他更难得的是坚持和执着,所以整个科研队伍,周楚让海瑞领头,杨盛斋充当海瑞的副手。

面对皇帝,海瑞和其他人内心还是有些发怵的,脑子都不怎么运转了,倒是杨盛斋,身为杨一清的孙子,自小就是见惯了大场面的,此时面对嘉靖,虽然也有些紧张,却也不会像海瑞他们那般。

听到这话,不只是嘉靖,就连嘉靖身后的一众官员都不可思议的看着周楚等人。

“周大人,不是下官质疑您,实在是这个数字太过匪夷所思了,要知道单匹马的马车载重极限一般在一千斤左右,当然,好的马可以拉的更多一些,但您这个火车的运力,居然是单匹马马车的五百倍?”

礼部的一个官员满脸不信的看着周楚等人道。

“这种事又做不了假,火车车厢本官已经让南镇抚司的工匠加急制作了,要不了几日,诸位一观便知,而且这火车不过是刚制造出来,动力有限,以后动力只会越来越好,像陛下说的一个火车头拉动十节满载车厢也不是不可能。”

周楚看着此人,说道。

周楚说这话的时候,是留有余地的,蒸汽机时代的火车运力确实是有限的,速度也相对很慢,只有等到内燃机面世的时候,火车的运载能力和速度才会大幅度提高。

此时的大明距离内燃机面世还需要很多年,别的不说,单单是石油的开采技术和提炼技术,大明现在就完全不具备。

人力有时尽,即便是周楚,也不是什么都会,这些事情,周楚只能指明一个大致的方向,内燃机面世,最起码也得几十年。

不过现如今的蒸汽机倒是可以继续改进,加大动力。

“如此甚好,这样吧,朕给你三日,三日之后,朕和文武百官还是在此处,观看你这四节车厢装满能不能跑得起来。”

嘉靖看着周楚道。

“臣一定尽心尽力。”

周楚领命道。

“好,朕相信你。”

嘉靖笑道。

实际上火车的车厢南镇抚司早就做出来了,毕竟火车头早在两个月前就制造出来了,这段时间,海瑞等人让南镇抚司制作火车车厢。

如果说火车头还需要试行才能决定要不要再制造第二辆第三辆,那么车厢则完全没有这种忧虑,车厢都是标准的款式,只要火车头没问题,车厢是不会出问题的。

只是到了火车头和车厢如何连接的时候,海瑞和杨盛斋犯了难。

当初刚造出来火车头的时候,海瑞和杨盛斋没少因为此事找周楚求教,对于火车对接的车钩,周楚知道詹式车钩,这种车钩设计的极为精巧,但具体图纸,周楚是不清楚的,只能大致的向海瑞等人描述了詹式车钩的一些原理,实际上描述的也很不准确。

但这对海瑞等人已经足够了,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灵感,只要有了方向,两个月的时间,足够他们将车钩制造出来了。

嘉靖其实也知道南镇抚司早就把车厢造出来了,否则也不会只给三日,三日的时间造出车厢根本不可能,钢铁的熔炼成型,都需要时间。

这些话,不过是说给文武百官们听的罢了。

很快,所有人都各自回家了。

杨一清回家的路上,将杨盛斋提溜回去了。

“爷爷,我还要去南镇抚司,制造车厢呢。”

杨盛斋有些不满道。

“还想骗你爷爷?你小子越来越滑头了,当老夫不知道?南镇抚司早就把车厢造好了,你忘了前几日带我去过南镇抚司?”

杨一清看着自己的孙子,调侃道。

杨盛斋听到这话,表情一窒,不禁有些后悔带自己的爷爷去南镇抚司了。

火车车厢不是小物件,不可能放在房间里,自然瞒不过杨一清的眼睛。

“爷爷有什么吩咐?要是无事的话,孙儿就要回南镇抚司了。”

杨盛斋有些无奈道。

“当然有事,你的老师周衡器如今将你培育成才,还让你参与火车的制造这样关乎国本的重大事物,小子,你可知道,今日你和你老师一起乘坐火车,将来史书上会浓墨重彩的记载你们师徒几人。”

杨一清看着自己的孙子,越看越满意,反倒是转头看向自己的儿子杨质庵,是越看越不满意。

一旁的杨质庵此时也只能装死,即便是他这个当爹的不愿意承认,也不得不承认,如今自己的这个小儿子要比自己这个当爹的有出息得多。

杨盛斋听到这话,顿时一脸兴奋。

“那是,老师说过,蒸汽机和火车的面世,不只是对大明,还是对整个世界重大的变革,火车只是开始,以后大明将会开启工业时代,老师将会成为史书上大书特书的存在。”

杨盛斋越说越兴奋。

一旁的杨一清虽然听的云山雾罩的,完全听不明白自己的孙子在说什么,但他听懂了一句话,火车只是开始,大明即将迎来重大的变革。

而他杨一清的小孙子,赶上了这辆快车。

一想到这里,杨一清就愈发兴奋,他甚至看到了未来,自己孙子要比自己有出息的多。

自己的这一生,都在宦海浮沉了,全都研究如何和人争斗了,要说对大明有什么特别大的贡献,杨一清还真不敢拍着胸脯说。

自己的这个孙子,将来当官可能拍马不及自己,但在另一条道路上,却是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对大明的贡献,恐怕要远超过自己。

杨一清甚至能预见到未来的史书上,自己还要沾自己这个孙子的光,后世之人提起自己,恐怕多半说此人是杨盛斋的爷爷,大明嘉靖初年的内阁首辅。

他们杨家一门双杰,恐怕会被传为千古佳话。

“你跟着你老师学了这么久了,也是时候去你老师那里谢师了,否则他人该说我杨府不知礼节了。”

杨一清看着杨盛斋,满脸郑重道。

杨盛斋听到这话,再也没了不耐烦的表情,神情变得极为认真。

“爷爷说的是,是孙儿考虑不周,早就应该去谢师了。”

杨盛斋点头道。

“老夫已经让人去周府递了帖子,也让下人准备了谢师礼,且等周府回帖,爷爷就带着你登门谢师。”

杨一清欣慰道。

“你这个当爹的也要跟着去,不能失了礼节。”

杨一清瞪了一眼旁边的杨质庵,说道。

杨质庵听到这话,满心委屈,心说我啥时候说不去了吗?不过这话也就想想,他是万万不敢忤逆自己这个首辅爹的。

谢师礼又被称为束脩之礼,是学生对老师表达感激之情的一种传统礼仪。

谢师礼一般分为六样,分别是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和红豆。

肉干象征谢恩师,表示对老师努力教学付出的感谢,芹菜代表着业精于勤荒于嬉,是督促学生努力奋进的。

龙眼干象征着启窍生智,希望老师能启迪学生,让学生将来有所成就,莲子则代表着苦心教学,感恩老师辛苦的。

红枣寓意着早已高中,虽说以杨盛斋的情况,日后未必会参加科举,不过礼节都是有定数的,也不好随意加减。

红豆则象征着大展宏图,是对学生以后能一展胸中抱负的祝福。

谢师礼虽然都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但这个礼节却是能实实在在的体现出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作为内阁首辅,杨一清自然不会让自己的孙子少了这个礼节。

很快,周府的回帖就送到了,回帖给出的时间是明日一早,杨一清在拜帖上说了,此次登门拜访是要谢师,周楚自然要给他们另择一日,以示郑重。

第二日一早,天才刚亮,杨一清、杨质庵和杨盛斋三代人都坐上了马车前往周府,马车上则是早已准备好的谢师礼。

“首辅大人,何必如此郑重。”

周楚看到杨家三人到来,客气道。

“应该的,自古以来,谢师礼都是不可少的,老夫这个孙子老夫是清楚的,自小顽劣不堪,原本老夫还担忧他未来的前途,没想到周夫子将他引上正路,如今更是让他参与这等重大的事物,老夫日日念及于此,都是夜不能寐,不知该如何感谢夫子。”

杨一清对周楚的称呼很有讲究,不是周大人,而是周夫子,这代表着在这个场合,周楚暂时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杨盛斋的老师。

“盛斋本身就对格物学极具天赋,在下只不过是稍加引导罢了,论不得功。”

周楚摆了摆手道。

在周楚的视角之中,也确实是如此,周楚对物理和数学不算多么精通,也只是教了海瑞和杨盛斋等人一些基础的东西,更多的东西则是他们互相讨论,一起研究出来的。

更何况最近两年,周楚都在西藏,更谈不上对杨盛斋的教学了。

但杨一清可不这么认为,杨一清很清楚,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倘若不是周楚,自己的这个孙子纵然对格物学再有天赋,也走不到现有的道路上,最终不过是泯然众人罢了。

所以杨一清对周楚的感激是实实在在的。

“夫子此言差矣,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无数千里马,正是因为没有识得他们的伯乐,骈死于槽枥之间,实在令人可悲可叹,倘若没有夫子,在下这个逆子绝不会走上如今的道路。”

杨质庵虽然上不及自己的老子,下不及自己的儿子,但再怎么说也是个读书人,言语之间自然不是一般人可比。

杨一清看着自己儿子说的这番话,满意地点了点头,虽说自己的这个儿子没什么太大的成就,却也不曾为自己惹什么祸,而且平日里待人接物,从未出过错,这一点杨一清对他还是很满意的。

“两位谬赞,快请进吧,在下让人准备了酒宴。”

周楚笑道。

(https://www.duoduoxs.cc/biquge/134_134726/c2291675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duoduo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wap.duoduoxs.cc